陳新欣 周婷
摘 要: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專注認真、勇于創新作為工匠精神的精髓,對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本文分析了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及存在問題,從學校、教師、學生三個角度探討了工匠精神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作用,旨在提高中職學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生社會競爭力。
關鍵詞:中職學校? 人才培養模式? 改革? 工匠精神
進入21 世紀以來,職業教育規模保持高速增長趨勢。教育部相繼出臺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關于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修訂案等一系列利好政策,一方面為中職學校改革創新、提高教學質量保駕護航,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已成為全黨、全國上下的共識。另一方面,伴隨著中職教育的高速發展,學校的軟、硬件條件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如學校師資水平參差不齊,辦學特色不夠突出,辦學經驗不夠豐富,實訓基地配置不完善等,人才培養質量亟待提高。如何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提升學校的教學水平、教師的教學素養和學生的專業水平?迫切需要職教工作者做出理論與實踐上的回答。工匠精神是一種追求卓越、用心投入、創新創造、高標準高品質的職業精神,將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注入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當中,將大有利于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一、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內涵與培養困境
1.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是從“提高質量為重點,提升服務為宗旨,學生就業為導向”拓展開來的。在我國,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一般包括訂單式培養模式、工學結合模式和頂崗實習模式。訂單式培養模式采用一種法定的委托培養方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定向培養,為企業提供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如針對某一企業開設的市場推廣班、產品生產班、管理班等,學生就業后崗位的針對性強,崗位適應時間大大縮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通過學校的學習平臺和企業的實踐平臺,將學生所學知識與技能和實際工作緊密結合,邊學邊實踐,使中職學生加深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認識,提高學習積極性,從而更好地與企業崗位要求相匹配。頂崗實習是依托“2+1”教育模式,在學生已經基本完成基礎技能課程與理論課程的基礎上,與專業對口的企業合作,直接參與到工作與生產當中,在實地中進行綜合實習和鍛煉,迅速提高學生崗位工作能力。
中職學校不論采用何種人才培養模式,都應當遵循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應結合中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與學校自身特點,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與完善,使中職學校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促進學生提高職業能力,培養出能勝任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
2.改革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面臨的困境
(1)教育觀念有待更新。中職學校在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勞動素質者的同時,應同時確保每個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然而,在教育觀念上,受傳統教育觀影響,仍存在理論課只看重知識灌輸與記憶,不看重知識運用與思考等問題,導致學生對理論知識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同時,在教學內容上,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課程結合不緊密,使學生難以通過專業知識指導實踐操作,實踐技能的提高也受到影響。另一方面,一些學生的擇業觀不正確,怕吃苦,惰性大,又好高騖遠,不愿到基層、艱苦的崗位去工作,對企業的忠誠度低,使學生在好企業好資源面前仍舊難以勝任工作,成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一大瓶頸。
(2)“雙師型”教師缺乏。在大部分中職學校里,年輕教師占比較大,從教師教學水平來看,專業教師年輕化在一定程度上給專業增添了新的力量,但職業院校很多年輕教師參加工作時間不長,普遍缺乏行業工作經驗,專業技能不夠嫻熟,而部分技能優秀的教師對理論知識的累積也有所欠缺。另外,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學校實訓教室條件差,教師工作強度大、工作時間長等因素影響,教師授課熱情降低,實訓教學師資隊伍人員穩定性差。理論知識過硬、實踐經驗豐富、具備吃苦精神和高度職業素養的雙師型教師依然缺乏。
二、工匠精神在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的作用
1.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近幾年來,工匠精神一詞連續3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它的意義和價值不限于制造行業,更是一種一絲不茍、全心投入、高要求高標準的職業精神。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過程中,工匠精神也同樣發揮著積極作用。
2.工匠精神在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的作用
(1)工匠精神與學校教育觀念。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離不開工匠精神的指導。學校應積極營造工匠精神文化氛圍,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將工匠精神的人本理念、創新理念等納入思想教育、各類主題活動和社團建設、實習實訓中,融入職業素養課中,堅持技能、素養相融合的育人理念,突出學校特色,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堅持構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將企業實踐作為傳統教學的補充。同時,建立適當的評價體系,使工匠精神在實踐中得到全方位的融入,做到知行合一。
(2)工匠精神與教師專業素質。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一環,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更應加強對教師職業素養的培養。在教學環節中,教師應改革課堂教學形式,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新課標的改革過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在工作態度方面,教師應當充分發揚工匠精神,對事業一絲不茍,對工作任務高質量、高效率完成。為改變“雙師型”教師的缺乏現狀,年輕教師應該加強學習,不斷從理論、技能兩個方面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掌握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新老教師互相溝通交流,形成“傳、幫、帶”的教學梯隊,做到專業建設的后繼有人,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師隊伍。
(3)工匠精神與學生專業素養。中職學校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旨在提高學生專業素養,提升專業技能,提高學生在社會的競爭力。學校要努力培養學生敢于吃苦,刻苦鉆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營造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全面提升學生職業素養。首先,從教材著手,為學生選擇工匠精神系列教材,培育和強化學生的工匠精神觀念。其次,充分利用校園各種教育資源,開展系列活動,如詩朗誦、知識競賽、志愿者活動等,使學生深入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和意義。在技能學習上,學生應以高標準、嚴要求對待每一次訓練,制定明確細致的考查方案,從實訓的儀容儀表、操作過程和習慣、安全意識等方面進行科學評價,規范學生行為習慣和實訓方法。在生活中,以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態度對待職業、做人做事,注重學生工作細節培養。
三、小結
近年來,中職教育成為提供基礎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陣地,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與建立是否恰當合理,關乎學校辦學目標的順利實現。融入工匠精神是敬業、執著、專注、創新的集中體現,工匠精神的學校教育觀念、具有專業素質的教師隊伍和專業素養的學生,對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魏雪峰.當前我國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2.
[2]任安良.職校學生管理探索[J].教學與管理,2004(36).
[3]酒安,冀紅紅,田紅光等.中職畢業生就業與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實行現代學徒制,提升就業率和就業質量[J].智富時代,2018(1).
[4]曾莉.職教教師如何言傳身教工匠精神[J].職業,2018(3).
[5]馮筱瑩.工匠精神引領下的中等職業學校德育體系研究[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8(3).
[6]韋淼.中職機電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探究[J].廣西教育,2018(22).
(作者單位:湖南省商業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