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涯教育可視化資源指將生涯教育過程中顯性和隱形資源轉化為可視的視頻、圖形或文字等,具有積累、理解、對話、探索、交流和共享等特點。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立足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以“學生發展指導中心”為陣地,依托可視化課堂、豐富的生涯探索與展示活動,從理念、知識、活動、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滲透,形成可視化資源,旨在豐富生涯教育資源,為學生在認識自我、了解外部世界和生涯抉擇的過程中提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生涯教育;可視化資源;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44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0)16-0040-04
【作者簡介】董杰,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江蘇太倉,215411)教師,二級教師。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專項課題“在核心素養理念指導下,開發與研究高中生生涯教育可視化資源”(16121041)階段性研究成果。
提到生涯教育,人們常常想到傳統的生涯觀———找工作、匹配、預測等,這忽略了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和社會的動態發展性,是一種狹義的生涯教育。在最新的生涯混沌理論中,尤其關注生涯發展中的“變化”,倡導樹立“積極不確定”的生涯發展觀,以培養生涯適應力、生涯管理能力為目標,更加注重個人核心能力的培養。這也要求學生不僅要關注眼前的選科、大學專業填報等,更需要培養能夠受益一生的關鍵能力,以應對時代的變化。
“可視化”作為一個專業術語,始于1987年 2月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召開的一個專題研討會。可視化在不同領域的發展形成多個不同的分支,經歷了科學計算可視化、數據可視化、信息可視化、知識可視化四個階段。可視技術具有清楚呈現知識、積極調動人的視覺經驗、有利于資源共享等多種優勢。在生涯教育中,無論是在自我探索還是外部探索過程中,都需要大量的資源庫儲備便于學生探索。這些資源中既有顯性的大學、專業、職業數據庫,也有學校特色課程、活動、生涯人物等隱性的教育資源。本文主要從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大生涯”概念出發,探索生涯教育數據可視化、知識可視化、活動可視化、硬件可視化等方面的資源建設,提高生涯教育實效,助力學生發展。
(一)構建專業測試平臺,形成可視化的學生生涯成長檔案
為幫助學生明晰個人的興趣、特質、優勢潛能,更直觀地了解自己,為高中的選科學習、未來的大學專業乃至生涯選擇提供參考依據,學校采用“學生發展成長生涯測評”平臺,創建系統的有助于學生認識自我的網絡測試平臺。該網絡平臺以MBTI職業性格測試、霍蘭德職業性向測驗、學科興趣、學科潛能等量表為藍本進行本土化調試,重點測試學生的學科興趣、職業興趣、人格特質以及適合的專業,為每位學生建立個人成長檔案,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明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適合的職業類別,從而制定合理的生涯規劃。
生涯成長檔案對學生高中生涯發展的智力和非智力兩個層面形成完整記錄,反映學生學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的整體情況。建設生涯教育網上平臺,全程記錄學生的學業水平(期中、期末、聯考成績)、生涯發展(生涯素質測試報告、生涯課程及實訓記錄)、德育成長(德、智、體、美、勞方面的綜合素質評價)等,更加有效、高效地指導每個學生的生涯發展。
(二)建立校本化、可視化的生涯教育數據資源庫
學校梳理了2012—2017年畢業生生涯發展現狀,主要包括錄取院校、地理分布、錄取專業、就業現狀等信息,發揮同輩引領的作用,從校友的生涯發展中獲得第一手生涯資源,形成畢業生大學、專業、就業報告,建立校本化、可視化的生涯教育資源庫。
(一)構建自主發展核心素養理念下生涯發展教育的課程體系
自主發展,重在強調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成就出彩人生,發展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基于此,學校構建了自主發展核心素養理念下生涯發展教育的課程體系,主要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為學會學習,主要是學生在學習意識形成、學習方法選擇、學習進程評估調控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具體包括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等主題;第二個方面為健康生活,主要是學生在認識自我、發展身心、規劃人生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具體包括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主題。
學校在高一、高二、高三年級分別開設了生涯課程,作為必修課每兩周一節,由學校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承擔教學任務。課程結合高中不同年級面臨的生涯任務,為學生提供有層次、有針對性的生涯教育課程,引導學生關注更廣闊的生涯世界,提高學生的內驅力和生涯適應力。
(二)積累生涯教育教學可視化資源
1.生涯教育可視化教學設計。
可視化教學設計既是為了簡潔、明了地傳遞信息,也是為了更加深入地加工信息,是對語言、文字等思維活動的解釋說明,適用于目標分析、學習者分析、內容分析、策略選擇與評價分析等。在生涯課堂中討論的主題主要有性格、能力、決策、學科價值等,倡導“體驗式教學”。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非常注重問題的表征化與可視化,如通過社會計量法讓學生體驗當前生涯目標、決策的清晰度;借助卡牌等小物件外化學生的內心想法與困惑;使用框架圖、流程圖等圖標代替大量的文本材料,更直觀地幫助學生澄清發展路徑,讓學生的思維可視化,從而獲得更好的體驗與收獲。
2.編寫校本教材,錄制教學視頻。
在生涯課程的講義和行動手冊的基礎上進行生涯教育校本教材的編寫。內容包括:高中觀念、生涯概論、自我認知、學業認知、職業認知、生涯決策、生涯規劃和生涯行動8大模塊,初步形成符合學校學情特色的生涯校本教材。
課堂教學視頻也是寶貴的教學資源之一,在日常教學中,心理生涯教研組共同打磨課堂,注重教學過程資源的積累,每個主題都會錄制一堂精品教學實錄,形成教學視頻集;整理學生課堂學習活動單,形成課堂感悟集。這些寶貴的資源有利于學生了解生涯相關知識,收獲成長。
學校以發展學生興趣愛好、了解專業高校、探索職業世界為劃分依據,分別實施社團實踐、高校研學、職業體驗等活動,提高學生生涯意識和規劃能力。
(一)重視同伴引領作用,開設學生版“天鏡大講堂”
每個學生的教育資源和經驗有所差異,把這些資源收集起來,發揮同伴影響力,會起到意想不到的輻射效果。每年假期,高一年級學生會在學校和家長的支持下參與很多實踐項目,如全國青少年機器人奧林匹克競賽、科普科幻作文大賽、研學旅行等,這些寶貴的經歷、經驗對學生的成長發展有很大的作用。學校為此開設“天鏡大講堂”活動,每月1~2次,學生通過演講、PPT匯報、視頻播放、文字感悟等方式傳遞自己的生涯成長歷程。
(二)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外生涯體驗活動
生涯教育不僅是課上的探索,更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主動關注自我成長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在活動中激發自主發展的內驅力。學校組織學生到工廠、企業中進行職業體驗,錄制“職業的一天”,開展“生涯周”、研學游學、家長進校園、生涯講座等活動,每次活動后開展體驗匯報和評比活動,注重體驗生成資源的積累。
(一)營造豐富、個性化的可視化環境
為了營造學生生涯成長氛圍,將生涯教育滲透到學校文化中,學校建成以生涯引領為特色的“學生發展指導中心”,為學生提供生涯、生活、心理、學業和德育等方面的全面指導。中心包括“兩區四室”六個功能區域:生涯課程教學區、探索測評區、心理輔導室、生涯發展咨詢室、沙盤室、放松室。學校還在墻面布置了9塊軟木展板,記錄學生從進入高中到探索自我再到了解外部世界的成長軌跡,既有學生最真實的體驗和困惑,也有最前沿的專業院校、職業動態等信息。心理健康教師定期更換內容,做到讓墻面不斷“說話”,擴大生涯教育的輻射面。
(二)學生生涯指導一體化操作平臺
借助信息化學生指導一體化操作平臺,隨時隨地為學生提供查詢軟件系統服務,學生可根據自身需要選擇“職業庫”“院校庫”“專業庫”等視頻資源。
(三)借助多媒體手段實現生涯可視化效果
視頻材料兼具聲音、圖片等多種感官刺激源,產生的可視化效果最佳。考慮這一點,學生發展指導中心配置兩臺投影儀,且每間功能室外都有電子屏幕,用于投放院校宣傳片、畢業生寄語、學生生涯作品、生涯案例等視頻材料,進行分享與展示。
未來,學校可視化資源建設還可從活動、數據、案例、文化及應用等方面繼續完善。如在生涯教育數據可視化資源建設上,加強對生涯教育的評價效果研究,通過關鍵的核心素養評估指標,引進科學的量表工具,更全面、直觀地反映學生總體的生涯成長情況;在案例資源上,加大對本校畢業生生涯發展的跟蹤記錄與梳理,構建有本校特色的生涯人物集;在應用上,建立科學的分類檢索體系,讓學生用好這些資源。
[1]劉龍婷.基于核心素養觀的普通高中生涯規劃教育實施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7.
[2]馬欣悅,石偉平.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職業指導研究進展———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文獻分析[J].職教論壇,2017(16):65-70.
[3]李芒,蔡旻君,蔣科蔚,等.可視化教學設計方法與應用[J].電化教育研究,2013,34(3):16-22.
[4]鄧慶民.讓思維看得見———生涯指導“可視化”教學設計[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6(11):22-23.
[5]權國龍,馮園園,馮仰存,等.面向知識的可視化技術分析與觀察[J].遠程教育雜志,2016,34(1):90-98.
[6]宮曉君,徐敏霞,張利會,等.近二十年來生涯決策領域可視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分析[J].人類工效學,2017,23(6):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