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 要 近年來,林業栽培管理工作逐漸引入生態理念,極大地改善了林業生態,但由于重視程度不夠,資金支持不足,再加上缺乏后期的養護管理,生態理念下的林業栽培管理工作的推進速度緩慢?;诖?,全面分析當前林業栽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可以提高林業栽培管理水平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 林業栽培管理;生態理念;滲透
中圖分類號:S73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1.041
作為一種新型的林業經濟理念,林業生態理念更加強調生態規律,在發展林業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各種生態資源,同時協調好生態旅游、禽牧養殖等多種產業,保證可以形成形式更加多樣、綜合的復合林業經濟。林業生態理念的提出給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巨大的助力。自然形態的森林資源和人工營林都是生態系統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在對當代林業進行管理時,不僅要保護好林業生態環境,還要利用好林業生態規律,選擇最為合理的栽培管理技術,應用科學的林業生態經營理念,促進林業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林業資源效益。
1 生態理念下開展林業栽培管理的必要性
當下,各個國家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都十分重視。我國也相繼出臺了相關政策和法規,隨著生態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們對生存環境也越來越關注。為了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做好林業資源的管理十分必要。促進林業生態資源和諧穩定發展,這要求相關部門必須轉變傳管理理念,提前做好林業栽培管理規劃,切實提高林業管理效能,同時還要注意處理好林業生態穩定和林業生態發展之間的關系[1]。目前,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工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嚴重影響了林業資源的保護工作,很多地區甚至開始破壞城市林業綠地,以謀求更高的經濟效益,嚴重影響了地區生態平衡。相關部門必須不斷增強綠色管理意識,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完善好綠色發展保護政策,推動林業保護管理和諧有序的開展,確保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協調發展。各級政府要共同努力,深入探索生態理念下的林業栽培管理工作,為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新時代生態發展目標貢獻力量。
2 生態理念下的林業栽培管理技術
2.1 林業與禽類的生態結合
目前,林業管理理念在我國范圍內得到廣泛推廣,為了更好地踐行林業管理理念,必須實現林業發展和其他行業協調發展。如在商品林種植時,適當放養禽類動物,以減少林業種植區域的蟲害,同時禽類動物的排泄物也可以成為樹木生長過程中高質量的肥料,通過和禽類養殖業相互結合,建立一個微生態系統,不僅可以提高林業栽培管理質量,養殖戶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土壤的空間價值可以達到最大化??偟膩碚f,林業與禽類養殖的結合,可以提高苗木成活效率,同時降低病蟲害大規模發生的概率,保證林業栽培管理質量[2]。
2.2 果樹與林業栽培管理的結合
林木和果樹種植在一起,可以提高林業內部樹種的多樣化,同時提高林業栽培的經濟效益。通常來說,喬木的高度一般都會超過10 m,而果樹高度基本都在3~4 m,兩者結合套種,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保證不同樹種對光照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施肥管理計劃,保證適時合理的施入磷肥、鉀肥、復合肥,提高棗樹苗的成活效率。為了保證林業的綜合效益,棗樹落葉后需要進行一次修剪,只保留5個主干,保證來年果實品質。
2.3 蔬菜與林業栽培技術的結合
果樹與蔬菜結合種植管理時,為了保證果樹和蔬菜的質量,必須合理控制好溫度和濕度,做好相應的授粉和催芽的工作。在種植管理過程中,必須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可以對果實進行套袋處理,提高果樹種植的安全性。為了提高蔬菜質量,要做好管灌溉、施肥工作,合理控制灌水量,避免蔬菜泡根問題的發生。
3 當前我國林業栽培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措施
3.1 管理意識薄弱
在生態環境管理模式下,林業栽培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著管理意識不足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林業栽培管理思想較為落后,管理者不重視管理方法的學習,管理技術水平較低,不能正確認識林業資源栽培管理的重要性。2)在實際的生態林業管理工作中,不重視生態平衡發展,繼續沿用傳統的林業生產方式,不能正確地應用復合型栽培管理技術,生態平衡管理效果不理想,難以創造出更高的社會價值,對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诖耍瑥娀帜驹耘喙芾硪庾R是提高林木栽培管理效果的必經之路,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強化企業內部林木栽培管理意識勢在必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組織開展各類公開課、座談會等強化管理人員對復合型栽培管理技術的認識,豐富林木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引導他們掌握正確的林木栽培管理技術,在認知層面、技術層面不斷提升林業管理部門生態平衡管理理念,為促進林業和諧、可持續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3]。
3.2 管理人員素質有待提升
1)技術人員專業素養水平較低。就目前來看,國內的林木栽培管理技術人員沒有全面掌握復合型林業栽培管理技術相關內容,嚴重影響了林業栽培管理效果。當前應用的林木資源管理方法過于陳舊,已經不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發展要求。2)技術人員主觀意識淡薄。個人綜合素質水平較差,在實際工作中,工作態度不夠端正,不了解各類植物的生長需求以及當地氣候情況,計算機應用能力較差,限制了林業栽培管理質量的有效提升。
因此,加強管理、提高林木管理人員專業素質非常有必要,采取定期培訓的方式對林木管理人員的具體工作提供專業的指導,確保他們可以掌握更加專業的技術,同時還可以端正管理人員對復合型栽培技術的認識。應用試驗加講解的模式引導管理人員了解復合型栽培的優勢,然后通過開展各類實踐活動,提高林業管理人員的栽培管理實踐能力。重視管理人員綜合素質的提升,加強對其進行信息技術的培訓,及時向其宣導國家最新政策法規,保障林業資源開發利用效率,提高林業資源生態回報效率。
3.3 管理資金投入不足
國內關于林業栽培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缺乏相應的制度標準和規范,同時資金投入以及資金到位效率也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地區關于林業栽培管理的基礎設施投入不投到位,林木栽培先進技術的引入存在一定的不足。資金投入不足導致很多和林木栽培管理相關的科學研發進度一直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不利于林業栽培管理工作的和諧發展。資金的不足嚴重限制林業資源的良好發展,因此,1)必須健全林業栽培管理體系,針對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改革方向,確??梢孕纬烧w的資源管理規范。2)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到林業栽培管理工作的過程中來,保證資金充足,將林木栽培和果樹種植結合起來,以保障林木和果樹健康成長作為基礎,實現資金的有效補充。
4 生態理念下提升林業栽培管理技術水平的措施
4.1 提高林業栽培的整體管理水平
為了持續推動國家林業發展更加和諧、可持續地進行,必須進一步提高林業栽培管理的整體效果。1)政府管理部門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積極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做好林業栽培管理工作的現場勘查,對林業栽培工作提供更加專業的技術指導。定期組織培訓,將林木栽培前沿技術傳授給林農,有條件的可以到林區進行實地技術指導,提高對林業管理人員的技術支持。2)加大國家綠色發展戰略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宣傳和推廣,增強管理者意識,鼓勵管理者積極構建小型、精湛的生態環境,充分利用林業種植環境,并且在林業資源實際栽培管理工作中,積極發揮各類農業手段,降低林業栽培給生態環境所造成的破壞,時刻將環境保護任務放在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3)加大林業栽培管理技術的宣傳力度,為林業管理工作人員可以正確應用林業栽培管理技術和方法打好基礎,然后將更加科學的林業資源管理技術應用到林業資源具體管理工作中,提高林業資源發展的科學性。
4.2 提升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林業管理人員在實際管理工作中收集和總結的各類信息是林業管理創新的基礎,為國家綠色可持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必須加大力度對林業栽培管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進一步提高其專業知識技能水平以及實際工作能力。1)提高林業栽培管理人員的自主學習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學習前沿的林業栽培知識與技術,確保管理人員可以更加全面的掌握林業發展的最新動態,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林業栽培技術,確??梢詫撔滦土謽I栽培管理技術應用到林業栽培日常工作中,進一步提高林業栽培管理水平。2)鼓勵林業栽培管理人員積極應用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應用各類有效的方法,提高林木的健康水平和抗病性,保證林木成活效率。復合型林牧業的種植不僅可以建設各種小型的生態系統,還可以增強林業政治需求的自我滿足程度??偟膩碚f,在林業管理工作中,想要更好地融入綠色發展理念,必須努力提高林業栽培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4.3 制度層面
當前國內的林業栽培管理工作,不僅缺乏一定的專業性,還缺少科學的約束和監督,使得林業管理工作中問題頻繁發生,嚴重影響到了林業栽培管理技術效能的發揮。1)合理的林業栽培管理制度可以保證林業栽培管理資金投入,以招商引資的形式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進行投資。2)科學有效的林業栽培管理制度可以給技術應用提供科學的規劃和指導,讓林業管理人員可以按照具體的制度和標準進行作業,進一步提高林業管理工作人員的管理質量和效率。在制定林業栽培管理制度時,務必考慮制度的制定和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效果,重視綠色生態理念的融入,切實保證國家生態環境良性發展。
5 結語
林木業對于環境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存在可以有效控制全球變暖、沙漠化等問題,還具有保持水土的功效。解決好林業資源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以促進林木業健康和諧的發展。但是當前國內的林業栽培管理水平較低,不利于國內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扭轉這種情況,國家相關部門必須充分重視林業栽培管理,加大資金投入,提高林業栽培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促進國家林業和諧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萬玉霞.論園林花卉苗木的繁殖培育與栽培管理[J].種子科技,2019(4):78-79.
[2] 糜志剛.園林栽培施工中的苗木栽培管理初探[J].現代園藝,2019(6):154-156.
[3] 蘇朝棉.林業造林過程中的樹種栽培管理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8(18):45-47.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