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波 王占霞
摘 要:微課建設的終極目標是人才素質與能力的培養,能夠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有助于培養人才的學習熱情度和積極性;微課改革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是實現“立德樹人”的素質教育,通過對微課的系統化改革,可以有效地回應社會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期待,回應國家對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功能的期待,有助于培養具有獲得感的人才。
關鍵詞:微課;交互性;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2-0092-02
一、微課建設的終極目標是人才素質與能力的培養
人才培養指對人才進行教育、培訓的過程。人才是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重要創造者和傳播者,是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為此我們必須大力培養培育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一)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提升人的獲得感
教育部將2017年確定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全面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需要站在更新教學理念的高度,以貫穿課程教學全過程的視域,對課程進行系統化改革。“切實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的最新要求。只有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切實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以及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進行政治思辨能力的培養,才能使學生真正具有“獲得感”,從而實現教學的終極目標。
(二)微課有助于培養人才的學習熱情度和積極性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存在偏差,學生對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相關的課程很少給予像數學、物理學專業課那樣的重視。學生對于課程的參與程度不夠高,沒有將教材的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去,存在應付課程學習,拿到學分即可的現象,不能將書本上學到的知識真正內化于心、心化于行。并且學生參與相關的實踐活動一般都是為了應付課程安排,而非積極主動的參與。同時,當前《概論》課程教學面臨兩大問題,一是教材內容相對滯后,二是“教”與“學”相互脫節。通過專題式教學內容改革,可以及時補充課程新理論、解讀國家新政策,增強課程內容的時效性。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從微課到MOOC,高校運用互聯網技術組織教學的實踐不斷深入,技術手段日趨成熟。運用微課式現代化教學方法可以較好地適應專題式教學內容集中、知識點清晰的特點,并且將最新理論及時補充到課程體系中,符合“自媒體”時代特征,適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通過微課教學形式改革可以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與師生交流互動,改變傳統課堂教學形式單一枯燥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提高了學生的熱情度、積極性。
二、微課改革有助于培養具有獲得感的人才
“微課”教學模式可以綜合運用講授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以及多媒體、自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深入細致地開展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研究。
微課改革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是實現“立德樹人”的素質教育,既要從內容出發,以理論的徹底性說服學生、教育學生,也要從形式出發,真正實現教學內容的“入腦、入心”,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與政治素養。針對微課的內容,學生親身去調研、采訪,教師指導、關心學生、提升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通過學生自己制作微視頻、微電影,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考試改革中可以發揮考試對于教學的指揮棒作用,配合新內容、新形式,從單純結果考核向注重過程考核轉化,構建日常學習態度考核、微課項目能力考核、期中實踐應用能力考核、期末理論知識系統考核相結合的、科學系統的課程評價體系。
三、加快全方位人才培養中的微課體系建設
1.在課程內容設計方面,一是堅持內容導向,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為原則,設計一系列緊密聯系改革實際的題目,以專題化教學推進課程內容改革,重點解決“教什么”的問題;二是嚴把“內容關”,以鮮活專題設計推進內容創新,豐富課程體系,“依靠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充分結合國情、社情、省情、校情設計本門課程的系列教學專題。在每個具體的教學專題中及時融入新形勢、新理論、新案例等設計。同時,精心設計思考題和課堂互動活動,強化課程實踐環節,讓學生深化課程實踐內容。
2.積極改進教學方法,促進“教”與“學”互動。課堂教學中堅持問題導向、實踐導向,以案例式、體驗式教學提升課程針對性,重點解決“怎么教”的問題;堅持過程導向,以互動式教學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創新性。通過對微課的系統化改革,可以有效地回應學生對學習知識、解決思想困惑的課程期待,回應社會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期待,回應國家對實現思政課育人功能的期待。將“教書”與“育人”相結合,解決大學生理想信念缺失、政治思想淡漠、世界觀不成熟等問題,提升學生的理論與政治素養,真正實現“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長效育人機制。
3.嚴把“備課關”,積極推進教學模式創新。積極開展集體討論、集體備課與試講,鼓勵每個專題負責教師上臺說課,具體介紹專題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設計思路、教學要點、案例運用、教學特點、實踐教學設想等。
4.開展微課相關宣傳活動,讓學生更加了解微課對培養全面型人才的重要性。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且人才的綜合素質也越來越重要。但剛畢業的學生很難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所以,廣大教師要通過微課的設計和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把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以便于學生能夠更好更快地適應社會的需求。學校應開展相關講座,增進學生對微課的理解,慢慢轉變學生的思維,充分吸收學生對于微課教學的意見和建議,然后應用到實際的微課教學之中,增強學生與老師的互動,使教學更具針對性。
5.把素質教育培養全面性人才的主觀試題納入考試體系。要嚴把考核“質量關”,探索課程成績評定新方法。重視結果考核和過程考核相結合,明確規定,在學生總成績評定中,期末考試成績不高于60%,而平時的過程學習表現占要40%以上。注重學生在平時微課中的互動、采訪、微電影等中的表現。為適應專題教學,對考試題型也要做相應的變動,增加全面型人才建設的主觀試題,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婉玲.試析微課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實踐創新[J].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2017,(1):125-127.
[2]? 李婉玲.微課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12):139,141.
[3]? 周志勇.微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以高校思政課教學為例[J].教育觀察(上半月),2016,5(10):66-69.
[4]? 張千友.新建本科院校:“翻轉課堂”探索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主修經濟學課程群222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J].職教論壇,2016,(36):22-26.
The Construction of Microcourse and the Sense of Talent Acquisition
CHEN Jiang-bo,WANG Zhan-xia
(Integrated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Practice Center,Harbin Commercial University,Harbin 150000,China)
Abstract: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micro-class construction is to cultivate the talent quality and ability,which can highlight the students main position and help to cultivate the enthusiasm and enthusiasm of the talent.The starting point and fundamental purpose of the micro-class reform is to realize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creating people by virtue”.
Key words:Microcourse;Interactive;humanistic 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