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
[摘 要]小學語文在小學階段中占據重要地位,只有夯實小學語文基礎,才能促進各科的學習。小學階段是義務教育的關鍵時期,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立足新課標、遵循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不斷調整課堂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從而激活課堂。文章提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趣味元素、為小學語文教學增加亮點的論題,并結合教學實踐,對教學中如何運用趣味教學的問題進行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趣味教學;有效課堂
小學生心智不成熟,對新鮮事物好奇、有強烈的求知欲、注意力容易轉移、經驗不足等,都決定趣味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讓語文知識有趣,讓課堂煥發活力,是值得一線教師深思和探討的問題。趣味教學,符合小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簡單分析趣味教學在小學語文中的實踐策略,以期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
一、趣味導入,誘發學生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導入的效果。導入起“熱身”、激趣的作用,趣味化的導入,更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教師在課堂起初,應善于運用趣味導入的方式,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將注意力集中于課堂,為學生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1.運用視頻導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被廣泛運用于課堂教學。多媒體的運用,將圖、文、聲、像有機結合,讓課堂動靜結合、圖文并茂、聲像相融,給學生營建愉悅的氛圍,為課堂帶來生機和活力。
如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時,為學生播放電視劇《水滸傳》的精彩片段,會立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設了輕松、愉悅的氛圍,將學生帶進《水滸傳》的閱讀中;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前,教師為學生播放關于紅軍萬里長征的相關視頻,如爬雪山、過草地、飛奪瀘定橋、橫渡飛索橋等片段,讓學生從視頻中感受當時的背景,感知萬里長征的艱難。再呈現彭大將軍舉槍槍殺他心愛的坐騎——大黑騾子的鏡頭,并提出問題:彭大將軍為什么要槍殺大黑騾子?到底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學生產生閱讀的期待,為閱讀埋下了伏筆。
2.運用謎語導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小學語文教學中,趣味導入的方式很多,其中,根據兒童喜歡猜謎語的特點,采用謎語導入法,也是快速激發學生參與,快速激活課堂的有效方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巧妙設計猜謎語的游戲,讓游戲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調動參與的積極性。
如《黃山奇松》的閱讀前,教師可以猜謎語的游戲引出課題。教師給出謎面:楓樹沒有風,旁邊有位老公公。讓學生打一個字。猜字謎游戲,瞬間引發學生的關注力,學生的注意力從課間的熱鬧中,轉移到課堂的學習中。學生通過對謎面的分析,很容易猜出“松”。教師以此而有效引導:去過黃山嗎?黃山的松特別“奇”,你知道都有哪幾棵奇松嗎?你能用語言簡單對幾大奇松進行描述嗎?閱讀課文后,這些都不再是問題。這樣,從猜字謎,到課題的引出,到課文的導讀,始終抓住“趣”“新”字,抓住學生的好奇和好動,在課堂之初,就奠定了閱讀的基礎。
趣味導入的方法遠遠不止于這兩個,圖片導入、實物教學、音樂法等,也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教學中,教師應根據需要,合理采用導入的方法,讓導入因趣味而推動有效課堂的生成,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
二、運用趣味方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一言堂、滿堂灌,束縛學生的思維、限制學生的自由,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凸顯。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新課改的推進,新的教學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創設學生為主體、學生樂于參與、積極合作、善于探究的互動課堂,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凸顯,并落實到課堂活動中。
1.改變灌輸模式,促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改變被動接受、機械倉儲的方式,而實現自主構建的轉變。自主構建知識,是激發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參與的主要手段,也是學生創新學習的需要。教師對于課堂教學內容,少一些灌輸,把知識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會學習的主人。
如對于生字詞的教學,教師多采用正音、組詞,讓學生背誦的方式,學生沒有自主性,缺乏主動性,沒有興趣,缺乏積極性。如“抱”字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這個字的結構,引導學生根據字的結構:左邊是提手旁,右邊是“包”,思考這類字多為“形聲字”,再啟發學生做出“抱”的動作。在教師的巧引妙導下,“抱”的教學,不僅生動,也有趣,學生的動作演示、讀音的猜測、組詞的競爭等,都為識字教學增加了趣點,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知識的自主構建,自主發現。
2.運用問題教學,激發學生自主思考
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很關鍵。教師應從“導學”的有效性層面著手,精心設計問題,巧妙組織活動,以活動激發學生動起來,以問題引發學生主動思考、合作探究,解放學生的雙手和大腦,讓學生自己用腦子思考,用手做,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感受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習的興趣。
如《美麗的丹頂鶴》的閱讀教學時,教師改變范讀、逐字逐句逐段講解分析的課堂模式,而是采用“放手”的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先讓學生自讀,合作克服生字障礙,再在閱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對丹頂鶴的理解,嘗試著畫出丹頂鶴,然后在組內、組際間交流自己畫的丹頂鶴是什么樣子的。教師可以針對文本內容巧妙設疑,引發學生深入理解和思考。這樣的導學,學生的主動性得到激發,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運用趣味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趣味教學,就是從學生興趣激發的角度而采用的教學方法。趣味教學方法很多,除了游戲、視頻等運用,激活課堂氛圍,問題教學、自主學習等的開展,促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之外,根據小學生的好動、愛表現等特點,設計多樣化的活動,以活動促學生動起來,以活動引發學生的興趣,以活動的開展和參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設計表演活動,激發學生表現欲
多數小學生喜歡模仿、愛表現,設計表演為主的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激發興趣。如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時,讓學生小組為單位,分別選擇合適的角色,扮演林沖、柴進、洪教頭、莊客、押解林沖的差人(兩個人),演一演這個故事,再現故事情節,尤其是“棒打”的一段,學生表演得淋漓盡致,不僅提升學生的表現力,也引發學生走進文本中,對《水滸傳》產生閱讀的興趣。
2.開展操作活動,促進學生做中學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主要教學理念,是目前新課改下的主要的理論依托。“教學做合一”,強調“做”為中心,倡導“學中做”“做中學”。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操作活動,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綜合素養。同時,“做”為主的活動,也是語文教學生活化理念的運用。如《烏鴉喝水》的教學時,如果教師不用多媒體展示烏鴉喝水時,將小石頭一個個放進瓶子里、水位不斷升高的畫面,對于一年級的兒童來說,僅僅從字面理解,缺乏直觀性、缺少具象化。此時,教師可以拿一個飲料瓶,瓶子里裝半瓶子水,再準備一些碎石子,然后啟發學生:烏鴉口渴,想喝到瓶子里的水,怎么辦?你能為烏鴉想個辦法嗎?這樣,學生會想到各種方法,其中一個就是往里面放碎石子。然后讓學生親自將石頭放進去,邊放邊觀察水位的變化……這個做的過程,既激活學生思維,活躍課堂,也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趣味教學,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也為學生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習效率,激發求知欲。趣味教學的運用,符合現代化教學的需要,符合人才的發展觀。教學中,教師應運用教學智慧,將語文教學與趣味教學法高度融合,讓學生感受語文學習的魅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黃芳.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趣味教學[J].華夏教師,2018,(33).
[2]于玲玲.趣味化教學在小學語文識字和閱讀教學中的實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7,(52).
[3]楊佳鈺.趣味教學,逸趣橫生——關于小學語文游戲教學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51).
[4]常利.小學語文課堂趣味教學實踐探析[J].學周刊,2019,(08).
[5]郭惠珍.淺談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02).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