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理平
[摘 要]在英語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是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參與度、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主要策略。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小組合作學習以活動為基礎,活動是學生動起來的助推器。在實際教學中,開展小組活動要把握開展的原則,優化活動操作模式,注重活動的實效性。
[關鍵詞]小學英語;小組活動;途徑和方法
小組活動,是以小組合作為形式而組織和開展的合作學習模式。小組合作學習,旨在發揮群體的優勢,促進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然而,在小組活動中,存在“動”而“不活”、“活”而“不動”等不良現象,學生沒有真正“動”起來,也沒有真正“活”起來。開展小組活動,能夠為學生提供平等參與的平臺以及合作和交流的機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把握開展的原則是小組活動有效的前提
小組活動是在教師巧妙設計問題、提出任務、布置活動的前提下,讓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完成的教學活動,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目的是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動起來,成為課堂的主人。為了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樂于參與到活動中,活動的設計和開展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英語教學的規律,堅持趣味性、實踐性、英語性等原則,通過活動發展學生的英語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技能。
1.遵循趣味原則
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強,善于模仿,但自我約束力弱,開展小組活動時,應采用直觀、生動的形式,選擇生動、趣味的內容,讓學生樂于參與。
例如,學習《My day》時,讓小組制作時鐘模型,并結合制作的時鐘進行對話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了自身動手能力強的優勢,身心獲得滿足。小組間開展游戲、表演等也是趣味性較強的活動方式,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2.注重實踐原則
小組活動不是學生間的簡單互動,應突出英語學科的實踐性特點。在小組活動時,應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開展英語交際活動,鼓勵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之中,做到“學真知、練真能”。
例如,制作時鐘模型后,重心應放在時鐘模型的運用上,如一個學生撥動時鐘的指針,指向7:00時,問:What time is it? What do you usually do this time? 其他小組成員自主回答。又如,教學“hobby”這個單詞之前,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調查組員的興趣愛好,然后課堂上把組員的興趣愛好一一介紹給大家。這個活動的實踐性較強,活動中“What is your hobby? I like…best. His/her hobbies are…”等句式得到充分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
3.突出學生為主
小組活動,顧名思義是學生為主的活動,教師可以參與到活動中,也可以成為活動的“熱心觀眾”,把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做主。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凸顯,學生才能真正參與其中。
例如,教學“run”“swim”等動詞時,可以開展“Act and guess”活動,至于是選擇一人做、小組全員猜,還是“Pair work”,完全由學生決定。如果選擇教師做、學生猜的方式,部分學生就會無動于衷,這也無形中降低了活動的意義和實效。
小組活動的開展,除了要堅持趣味性、實踐性、學生主體性等原則之外,也要允許學生適當使用漢語,以保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要注意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如果開展的活動如蜻蜓點水,自然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而活動量太大勢必會增加學生的負擔,降低活動的效力。所以,活動量要適中、適度才好。
二、優化活動操作模式是提高活動有效性的基礎
提高小組活動的有效性,首先應構建全面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的模式。
1.開展以聽為主的活動
聽是語言學習的基本途徑,也是語言實踐的重要手段。在英語教學中,可以從聽、做、畫、看、學等方面入手開展聽力訓練。
(1)聽、做合一。小學生善于模仿、樂于表現,根據這個特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Listen and act”活動,采用教師或者學生發指令、學生做動作的形式。這樣的活動,既能訓練學生的聽力,也能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動作的協調性。如教學“sit down、stand up”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組,學生聽到組長發指令“sit down”就坐下,聽到指令“stand up”就站起來。這類活動,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也可以在課間進行。通過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聽力和反應能力。
(2)聽、畫融合。聽力和畫畫有機融合,能夠滿足多數兒童“在玩中學”的學習需求。如教學表示顏色的單詞時,教師說出“red apple”,讓學生畫出一個紅蘋果;教學動物的單詞時,教師說出“cat”,讓學生簡筆畫勾勒出貓;教學“What time is it?”時,教師說出“It is seven oclock”,讓學生畫出一個表示7時的時鐘……聽聽、畫畫,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2.開展以說為主的活動
聽說領先,一直是英語教學遵循的教學規律。加大說的力度、強化說的訓練,也是改變“啞巴英語”的主要策略。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應多開展以說為主的活動,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
(1)開展看圖說話活動。學生對生動的圖片、動畫效果強的視頻比較感興趣,鮮明的圖片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也有利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從而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如教學“At Christmas”時,教師播放西方國家的人們歡度圣誕節的畫面或者視頻錄像,讓學生觀看之后,鼓勵他們小組交流,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西方人是如何歡度這個節日的;教學“My family”時,教師讓學生帶來家庭合影照片,逐一向組員介紹自己的家人……這些活動的開展,能夠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為學生營建說英語的良好氛圍。
(2)開展課本劇表演活動。小學英語教材中,故事性的內容比較多,例如,《The kings new clothes》《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Cinderella》等閱讀篇目,故事性極強,人物形象鮮明,適合角色表演。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再現故事情節,也可以鼓勵學生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續寫故事,進行創編與表演相結合的活動。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掌握文本內容,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力、創新力和表演力。
三、注重活動的實效性是小組活動有效的關鍵
開展小組活動的過程中,一直存在著“活”而不“動”、“動”而不“活”的弊端,制約了活動的有效性,降低了活動的效度。提高活動的有效性,應注重以“活”促“動”、以“動”促“動”,真正讓學生動起來,讓小組活動促進課堂互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首先,注重分工“活”。分工“活”,才能促使每一個學生在活動中“動”起來,實現以“活”促“動”。如教學“The kings new clothes”時,為了表演這個故事,把學生按參與表演的人數進行分組,每一個小組6人,一個國王、兩個大臣、兩個縫紉師、一個小孩,讓組長合理分工,每一個學生都擔任一個角色。這樣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課堂不僅“活”,學生也都真正“動”起來。
其次,注重成員“動”。在小組活動中,學生“動”,小組活動才會“活”。如果學生不能積極參與,活動就難以開展。因此,教師應注重活動的趣味性,以趣味性活動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活動的效果。如表演活動、辯論活動、實踐活動、調查活動等,對學生都有巨大的吸引力,學生都樂于參與。如教學“Story time”時,部分學生懶于開口,甚至濫竽充數,參與度不高,而采用小組“Popcorn reading”的方式,每一個組員都能積極參與,朗讀的方式靈活有趣,效果也比較理想。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構建互動課堂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提高課堂有效性的良方。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小組活動的優勢,積極探討提高小組活動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讓活動形式“活”起來,教學內容“活”起來,最終實現英語課堂“活”起來,全體學生“動”起來。
參考文獻:
[1]金鈺.生生互動,讓小學英語課堂活力無限[J].江西教育,2019,(06).
[2]張建會.淺談小學英語教學中小組活動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9,(04).
[3]蔡建紅.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J].教育現代化,2018,(5).
[4]羅鈺.小學英語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實證研究[J].學周刊,2018,(26).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