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琛
【摘要】? 不管是人教版的第10課還是岳麓版的第8課,文學藝術這一課對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上的應用意義在日常教學中經常被很多老師低估,實際上由于這一課的教材內容結構相對簡單,反而因線索清晰而可以成為學生訓練核心能力的有效素材,關鍵在教學目標和探究問題的設計上下功夫。
【關鍵詞】? 高中歷史 核心素養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3.5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07-057-01
時隔剛好一年,本人聽了兩節印象尤為深刻,內容基本一樣但處理方式截然不同的歷史必修三書畫藝術課。
課例一:岳麓版必修三第8課筆墨丹青。上課老師把上課內容分成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學養篇。展示了大量中外名畫,對畫作的創作特點進行詳盡介紹,包括對比中外繪畫的構圖風格以及表意方式的差異;中國古代繪畫的分類方法……
第二環節:歷史篇。到了這個環節,我以為要切入主題了,然后鋪天蓋地而來的是歷朝歷代具有代表性的畫作介紹,創作背景一帶而過。
第三環節:賞析篇——十大傳世名畫的魅力……至此,熱熱鬧鬧的一節歷史課早已結束。至于為什么在某個時期興起某種畫作,畫作所體現的時代精神,可以說一堂課下來,我不認為學生有一點理解。
這是本套高中歷史教材使用十多年以來,不少老師對文學藝術史教學內容的課堂處理方式,只是這位老師的處理比較極端。高考題目中涉及顯性考查文學藝術部分確實不多,于是不少老師的處理方式不是上成了藝術鑒賞課就是直接讓學生自習,除了美學熏陶,歷史核心素養從何體現?
根據新的高考評價體系,歷史科考試內容改革要體現關于德智體美勞的引導作用,課例一實現了美育,僅此而已。
筆者認為文學藝術部分的教學內容,在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上的應用意義被嚴重低估。這部分內容,時間線索相對簡單,明了,尤其有助于學生建立清晰的時空結構,有利于歷史時空觀的培養,而時空觀正是最具歷史學科特征的觀念之一。
另一方面,文學藝術部分的教學內容史料豐富,拿史料說話,對歷史敘述或歷史解釋進行最樸實的描述,所謂“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本課有大量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豐富素材。
再者,文學藝術植根于社會存在,而中國古代的書畫藝術與家國政治變動的關系有著莫大關系,在講授這些關系時,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得以傳播,增強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實現歷史教育育人的功能……
除了上面贅述的核心素養外,歷史核心素養還有核心理論(唯物史觀)、核心能力(歷史解釋),這五個核心素養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教師在講授此課時,要有機地滲透進去。那么教師如何合理充分利用好這課的內容落實核心素養,提高學生歷史核心能力呢?課例二的教學實踐是筆者認為極優秀的例子。
案例二:人教版必修三第10課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
為了對比的公平性,筆者選取了授課老師關于此課書畫藝術的部分的教學設計。授課老師針對這一課,設計了自主學習任務清單和導學案。自主學習清單,由學生自己解決基礎知識,完成部分必備知識的考查要求。而此課教學設計的重頭戲就是導學案中“拓展提升”部分。授課老師為書法和繪畫兩部分內容分別串連了幾則材料和設計相應的問題。
第一部分:語言文字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材料六則(略)。這六則材料涉及從秦統一文字到數字時代出現全民患上“失寫癥”“漢字危機”的文化現象。設問有秦統一文字的意義;南北朝、隋唐時期吐魯番地區文化發展的特點,分析其發展的背景;如何看待民國時期漢字存廢之爭?分析1973年后,漢字國際影響大的原因;對“失寫癥”“漢字危機”的認識。
第二部分:文學藝術是反映現實生活的一面鏡子。
材料一是張旭和顏真卿的書法,問:各自的特點,他們共同反映的時代特征?
材料二《清明上河圖》《山徑春行圖》,問:分別屬于中國畫哪一種畫中,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說明形成畫風差異的原因。
材料三:《三言二拍》《水滸傳》,問明清時期我國文學的主流形式是什么?簡要說明出現的原因。
第四問,結合以上材料,你認為文化與社會政治經濟有何關系?
從自主學習任務清單到導學案,可以看到授課老師在這課的處理上有意識地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進行滲透,體現了對學生能力要求方面的培養逐層提升的設計。
課例一和課例二的課堂效果高下立見。可見,文學藝術部分并不是無可挖掘的,這一課的教材內容結構相對簡單,反而因線索清晰而可以成為學生訓練核心能力的有效素材,關鍵在教學設計上下功夫。
以課例二為例,文學藝術史的課堂教學要落實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首先要設置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把五個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與教學目標密切聯系起來;另一個關鍵是聚焦歷史教學中的選材與設問,探究問題的設計要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如,課例二的問題組合,呈現出多樣性,有基礎題型:秦統一文字的意義;有概括型問題:南北朝隋唐時期吐魯番地區文化發展的特點;有思維發散型問題:為什么會出現“漢文化圈”這種影響;還有對現象的認識題等。體現了授課老師問題設計的層層遞進,具有思考深度,能力要求也相應逐步提高。當然,問題的設計還離不開史學材料的選取,教學素材的選取要恰當,這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有較高的要求。因此,歷史教師還應該在平時嚴格要求自己,豐富自身的知識體系。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歷史必修三文學藝術部分教材內容結構相對簡單,因其線索清晰而可以成為向學生滲透歷史核心素養和訓練核心能力的有效素材,關鍵在教學目標和探究問題的設計上下功夫。雖然文學藝術高考涉及的考點考查得比較簡單,但作為教學實踐環節,卻對滲透、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歷史科考試內容改革實施路徑[J]徐奉先,中國考試2019(12)59-64.
[2]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釋義[J]朱漢國,歷史教學2018年第3期.
[3]核心素養理念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提高措施[J]程添毅,教師(教學科研)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