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江娟
摘要:思想品德養成的關鍵任務已深深扎根于每個人的心中,品行端正可以在家庭、學校、生活、社會等多個領域產生十分重要的積極影響,德育的必要性由此可見。而作為小學學生,通常會因部分家長對工作的過分成績追求,忽略孩子社會行為的養成,而導致學生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過分淺薄。作為教師,必須在教學活動中穿插這一教學內容,才能達到“育人”的教學目的,并持之以恒的為之努力奮斗,讓學生在普通的課堂中,也能提高自己的正確思想和道德理念。
關鍵詞:德育;小學語文;強化愛國主義;弘揚優秀文化;培養奉獻精神
德育教育是教導學生養成正確道德觀、價值觀的首要途徑。學生通過道德教育,從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發展出正確、積極、不違背道德原則的種種社會行為。這項教學的實施,既彌補了學生因家庭行為而缺乏關注,又能讓學生從德育教育中受益,一舉兩得。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中的有效滲透進行一番探討,希望能對廣大教師與學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強化學生愛國主義
作為一種體現人民群眾對祖國深切熱愛的情感方式,愛國思想從舊時消滅封建剝削統治,到現在為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努力奮斗,性質已經產生巨大改變。21世紀,作為新時代的學生更要加強愛國思想的貫徹,謹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自覺能動性,從點滴做起,為中華民族共同的中國的努力不懈的追求和奮斗。小學學生除基本的學校升旗儀式和國慶節假期,對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較差,這就需要教師在一些弘揚愛國主義的文章中充分向學生表達樹立愛國理念的關鍵作用,以彰顯愛國主義。
例如,在教授《王二小》這篇課文時,我會首先引用《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曲來帶動學生引起其有意注意,之后通過一些音視頻,讓學生更加深入了解王二小這一關鍵人物。當我導入課文,講到“二小被伏后把敵人帶進埋伏圈”這一片段時,我會用更加激昂慷慨的語氣向學生表達王二小在遇到困難時的臨危不亂和聰明才智,在最后講到“二小最終被日本軍官用槍打死”的片段時,我會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王二小的無限愛國情懷和日本軍的兇惡殘暴,并通過這一篇課文的學習,讓學生從此加深對王二小英雄精神的印象,并以此為榜樣,從而達到使學生強化愛國主義思想的目的。
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中華上下五千年中,祖先為我們留下的不只是衣食住行的生活,更多的還有行為禮儀和其他非物質文化。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必須代代相傳,才能不使它們銷聲匿跡。作為華夏兒女的炎黃子孫,必須要有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必須要有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雄心。而作為教師,讓學生在健康成長的同時,時時時刻刻將這一偉大使命牢記于心,向祖先抱以崇高的敬意,把傳統文化永遠流傳下去。這也是一種呼之欲出的使命感。
例如,在教授《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時,我會拿出一些圓明園未被毀滅前的照片,讓學生認為圓明園是當時歷史上“偉大的奇跡”,它的雄偉和壯麗與當今世界無法媲美,它的富貴堂皇與任何珠光寶石都無法相比……通過對舊時圓明園一派繁華景象的情景導入,讓學生在后面的學習中對圓明園毀滅后一片狼藉的景象形成視覺沖擊和強烈的對比,加深學生印象。而在課文結束后,我會用《少年中國說》這篇散文中“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一句,讓學生對圓明園這一偉大文化遺產的失去表達出無限的惋惜和悲痛之情,和對侵略者的憎恨和憤怒,并化悲痛為力量,樹立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的意識。
三、培養學生奉獻精神
人為什么需要“奉獻精神”?首先肯定要知道什么才是奉獻。預先取之必先予之,奉獻是質量守恒定律,是人之間的基本禮節。作為學生,也需要學會“什么是奉獻?如何奉獻?”等思想課題。教師在這一課題中,也應該給予必要教導,讓學生學會給予,學會獻出。
例如,在教授《女媧補天》這篇課文時,我會從多維度向學生展示女媧補天的原因、過程、和結果,以及在每一維度中,女媧所表達的不同的人物形象。使學生了解女媧補天的實際原因是人類在凡間受裂縫影響受到各種天災,女媧的同情憐憫之心促使了她補天的想法和后面補天過程時雖困難但毫不放棄的堅定信念。我會突出女媧“找彩石”的這一過程,這里最能體現的就是女媧甘于奉獻的偉大精神,讓學生也能明白奉獻精神的偉大與高尚。
如此看出,小學教育不止局限于書本,不僅局限于知識點提綱,更不僅局限于教學知識。教師的教學活動,為的是給社會培養人才,這既是每個教師的光榮使命,也是每個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因此,教師利用德育教育,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正確的思想文化,深入貫徹積極品德,是學生成為優秀棟梁人才的重要途徑和關鍵點,只有德才兼修,學生才能成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楊聰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6(05)
[2]宋瑞瑞,任美蓮.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現代教育科學,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