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行,先學后教模式的開展贏得了廣大教師的關注和應用,這一教學模式的開展讓學生首先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探討,在探討的過程中發現不足,最后教師針對這些不足對學生進行指導,以此提升教學效率的過程。那么如何將這一模式應用在小學語文識字課堂中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以期讓更多的學生懂得如何學習漢字,豐富自身的文化知識。
關鍵詞:先學后教;小學生;識字
漢字是人類文明的精華,更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通過學習漢字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文學素養和文化意識,所以識字教學備受語文教師的重視。然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形象化的內容比較感興趣,導致他們在面對成千上百個抽象的漢字時束手無策,久而久之,嚴重影響了語文的學習。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采用先學后教的方式實施教學,明確學生的疑慮和困惑之處,以此改進教學策略,提升教學質量。
一、學習漢字拼音,打好識字基礎
拼音教學是漢字學習的基礎,也是學好漢字的前提,不同的拼音對應著不同的漢字,并且同一個拼音不同的聲調也會對應不同的漢字,再者,一個漢字也會擁有不同的拼音,這就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麻煩。漢字數量不但多,且同一個漢字因為音調不同,導致它們的含義不同這也是常有之事,所以為了提升學生的漢字量,扎實漢字的基礎,教師可以讓學生首先對拼音進行自我學習,之后教師針對學生的發音進行指導,確保其發音的準確性,最后讓學生看到拼音后能夠準確地讀出漢字的發音,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
例如,在學習“zhua”這個拼音時,筆者讓學生對“抓”這個漢字進行了探討,之后將其同音字展示出來“爪”,并讓學生進行了對比,學生們發現雖然拼音一樣,但是這兩個字的字形不同,其中“抓”帶有提手旁,說明這個動作是與手有關,而“爪”這個字就不同,它沒有提手旁,所以與手無關。這時筆者對這個字進行了講解,“爪”這個字雖然沒有提手旁,但這個漢字是一個名詞,它是動物的“手”,如雞,鷹等禽類,通過這一講解,讓學生對這個漢字進行了深入的認識。可見,先學后教模式下學習漢字時,首先學生對拼音進行拼讀,之后同音字進行探討,最后教師加以解釋,讓學生熟練拼音以及對應的漢字,從而學會知識的遷移,為今后的漢字學習做好鋪墊。
二、學習漢字部首,掌握識字規律
中國漢字是由不同的偏旁和部首組成,學生通過學習偏旁和部首可以掌握漢字的形和義,從而來區分相同音節下漢字的不同意思,并掌握漢字的規律,拓展學生的思維。但是很多學生常常會因為漢字的偏旁而搞錯漢字的用法,阻礙了學生的學習,這時教師可以專門讓學生對不同的偏旁進行討論,之后將相關的漢字進行比對,豐富漢字結構框架,最后教師對學生的理解進行指證,幫助學生掌握漢字規律,提升學習效果。
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一課時,筆者讓學生首先對這節課的生字進行了探討,他們發現“迎”“追”的部首相同都是“走之兒”,并總結出這個偏旁的意思與走這個動作有關。經過這一總結后,筆者又讓學生對對這一偏旁進行擴詞,讓學生們進行思考,哪些漢字和這幾個字的偏旁相同,并且也有相同的意思,這時學生們進行了討論,學生一提出“送”,學生二提出“還”,之后,學生們發現“這”跟“走”這一動作沒有關系,于是又進行了討論,提出了“遠”、“運”等等,最后學生將這一偏旁的漢字加以總結,掌握規律后將其牢牢地印在心中,為今后的應用鋪平了道路。
三、學習漢字本義,加強漢字應用
學習漢字的目的就是為了應用,但是很多學生本來對抽象的漢字不感興趣,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后無法將其進行應用,這時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從字的本義上去理解漢字,以及創作的背景和過程,最終加強學生的印象,并學會正確地應用,在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為今后的發展打好基礎。
例如,在教學“筆”這個漢字時,筆者先讓學生閱讀了“神筆馬良”這個故事,從前有個窮人家的孩子喜歡作畫,畫的畫栩栩如生,有一天他夢到一個老爺爺,送給他一支神筆,結果醒來發現真的有了這支筆,并且畫什么就會成真,這時貪婪的皇帝就讓他畫搖錢樹,再畫上幾艘大船,帶著妃子和皇子去追搖錢樹,最后馬良又畫了一些風將他們的船吹翻,沉進了大海。通過這一故事的閱讀加深了學生對這一漢字的認識,明確了這一漢字的意思,之后筆者又讓學生學習這一漢字的寫法,并進行了指導,從而實現了先學后教的目的,讓學生懂得這一漢字的本義,最后將其在生活中加以應用。
綜上所述,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習語文的基礎,所以這一內容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影響了學生對漢字的認知和學習,這就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特點進行分析,使學生在課堂中發揮自身的潛能,主動探究漢字的學習方法以及漢字的組成,從而構建漢字體系,為接下來的成長和發展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1]顏麗榮.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9(35).
[2]袁春英.淺談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