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自然風光、風俗民情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這里的自然風光、民風民俗就屬于鄉土文化范疇。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自覺開發和利用鄉土文化教育資源,推動鄉土文化資源與語文教學整合運用,是提高學生對鄉土文化認識以及建立在鄉土文化基礎上的認同感、歸屬感的有效途徑。要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人文素養。由此可見,積極開發與利用地方教育資源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建構鄉土文化與小學語文課程資源開發及實施框架是新課改的客觀要求。
關鍵詞:遵義鄉土文化資源;小學語文;運用
引言
鄉土文化:是指我們出生、成長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變遷,社會發展以及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等。她包括自然地理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和社會發展資源等。鄉土文化沉積著地方自然、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她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熾熱的思想感情和獨特的人文情結,屬于無形資產,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脈相承,也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價值難以量化。
一、挖掘遵義鄉土文化課程資源 是傳承中華文化的迫切需要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自然風光、風俗民情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這里的自然風光、民風民俗就屬于鄉土文化范疇。但在實際小學語文教學中,每每涉及到這些知識,我們的學生都知之甚少。老師們的了解也不是很理想。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自覺去開發和利用鄉土文化教育資源,推動鄉土文化資源與語文教學整合利用,是提高老師、學生對鄉土文化認識以及建立在鄉土文化基礎上的認同感、歸屬感的有效途徑。
遵義位于貴州省北部,是黔川渝三省市結合部中心城市,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世界自然遺產赤水丹霞。享有中國厚樸之鄉、中國名茶之鄉、中國吉他制造之鄉等稱號。遵義鄉土文化豐富,歷史悠久。從漢代“三賢”、清代“三儒”到遵義會議和浙江大學遷臨,遵義以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和長征文化為依托,融時代精神,形成與時俱進的遵義文化藝術,以“十大文化”為經典代表:沙灘文化、長征文化、國酒文化、土司文化、建筑文化、詩鄉文化、雜技文化、辣椒文化、民族文化、茶文化”,其中前五者屬傳承文化,后五者為特色文化。因此,要讓鄉土文化代代傳承下去,就必須從老師做起,從娃娃抓起,讓她走進校園,走進課程,走進學生心中。
二、利用遵義鄉土文化課程資源 初步建構語文教學實施框架
習主席說:“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同樣,遵義鄉土文化也是我們遵義人民的突出優勢和深厚軟實力。我校地處遵義這座歷史名城中心,是一所辦學近百年的老校,有著得天獨厚的人文環境優勢。然而,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在當前以倡導多元文化傾向為主流的環境中,優秀的鄉土文化資源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很多學生對于娛樂性、刺激性和商業性為特征的外國大眾文化和流行文化趨之若騖,而對家鄉傳統文化的認知狀況確實還存在諸多問題與不足,造成學生對本土情感缺乏。鑒于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首先是重視學生的“根”之教育,即鄉土文化教育,把遵義鄉土文化資源滲透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透過學校教育的途徑,引導他們認知、體驗和傳承鄉土文化,并在這一過程中尋找和體認自己的文化身份,形成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建立起對家鄉的感情。
三、拓展學習,思想提升
案例1:《青山不老》教學實錄片段
師:出示資料,介紹老人。讓學生再次體會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義。問:想一想,在我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生:交流
師:引導到我們家鄉的當代愚公黃大發老人身上。
師:出示閱讀材料“當代愚公鑿天渠”
生:閱讀,思考:從這條“天外來渠”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充分交流匯報
師:在學生的匯報中適時引導,教育學生從小養成良好品質,為自己人格修養的提升奠定基礎。為家鄉、為社會、為祖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設計意圖】在這篇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文中老農數十年如一日的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高貴品質深深刻進學生的心底。在我們的家鄉遵義,不正也有這樣一位擁有如此品格的老人嗎?老師適時引入黃大發老人的事例,進行拓展閱讀,讓學生學習當代愚公遵義老人黃大發的事跡,讓學生為家鄉有這樣品質高尚的人而由衷自豪,并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案例2:《桂花雨》教學實錄片段
生:再次齊聲美讀“搖花樂”部分,讓美麗的桂花雨永遠留在自己心里。
師: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的開頭:“中秋節前后,正是故鄉桂花盛開的季節。”
生:讀
師:這篇文章中提到了中秋節,桂花就是中秋節常見的花卉,同學們知道中秋節時還有哪些常見的事物呢?有哪些是人們應時應景而制造的呢?問:咱們遵義的中秋節,有哪些獨特的習俗呢?
生:家人團圓,賞月,吃月餅等等
師;遵義仡佬族人民過中秋,可有特色了,我們一起去看看。
視頻:遵義仡佬族人民過中秋的資料展示。
【設計意圖】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挖掘文本資源,滲透傳統文化與鄉土文化,將語文教材內容和鄉土文化進行適時、適度的整合學習,從而得到課程資源的整合。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對家鄉的習俗產生濃厚興趣,不但達成了教學目標。而且拓展了教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
四、科學整合運用遵義鄉土文化 有效提升學生語文人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在學習好語文的基礎上,潛移默化中還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在語文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我發現課堂教學是遵義鄉土文化與語文課程資源整合的一個重要陣地,鄉土文化恰當的引入和運用無疑為課文教學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但僅僅停留在課堂教學中還遠遠不夠,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語文教學不應局限于課堂的課本教學,而應樹立“語文即是濃縮的生活,教育是從生活中來,從生活中展開的教育觀念。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人文素養。”于是,我從綜合實踐活動入手,根據班級學生的年齡段等特點,舉辦系列遵義鄉土文化與小學語文課程資源整合的各類綜合實踐活動,如:詩海拾貝,師生讀書交流會,走進遵義地名,我是小小紅色演說家,家鄉故事進校園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實現語文教學由課內向課外的自然延伸。
同時,我堅持以學校為課程開發的場所,依據學校的性質、特點、條件以及學生的需求和可以利用的資源,依托我們的家鄉——遵義,以家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和優美的自然景觀為資源,根據“語文課程為核心,家鄉文化為基礎,師生開發為主體”的課程開發理念,進行課程的規劃、方案的設計、活動的組織、輔導、評價與研究成果展示。讓學生通過課內學習,課外參觀、訪問、調查、搜集、制作等多種方式去進行更多的各類實踐活動,真正做到鄉土文化與語文課程的整合運用,增強了教師的專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沈艷霞.小學語文課堂趣味教學實踐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20,17(02):140.
[2]滕秀娜.小學語文主題教學實踐策略新探[J].中國農村教育,2019(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