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摘 要:扶貧先扶教,區域義務教育的發展優劣關乎當地經濟文化發展的快慢。從精準扶貧的視角探究青海省?菖?菖縣的義務教育發展狀況,分析當地鄉村的義務教育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扶貧政策落實不到位、中小學學校布局不合理、貧困寄宿學生住宿條件不佳、教育資源分配不平衡等問題。結合區域實際因素給出相關的對策,以期通過提高西部的教育發展水平,打贏扶貧攻堅戰。
關鍵詞: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現狀;對策;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G52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6-0029-02
提升農村貧困地區義務教育水平的發展是切實落實和實現教育精準扶貧政策的關鍵,是提高當地經濟文化水平的“跳板”。現代經濟增長經濟學提出,教育是經濟增長的外生變量,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針對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扶貧應先扶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發展,義務教育發展是平衡城鄉二元結構差距的天平以及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關鍵。最重要的是,提高西北部的教育發展水平狀況。
一、?菖?菖縣義務教育研究狀況
?菖?菖縣位于青海省東部的,總面積1 890平方千米。總人口35.01萬人,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族、土族、藏族等,因位于河湟谷地,是青海省重要的糧食、蔬菜、瓜果主產區,在全省享有“瓜果之鄉”的美譽。共有8個鎮,14個鄉。自九年義務教育和精準扶貧政策的提倡,義務教育發展在全縣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全縣現有各級學校291所,在校學生7萬余人,教師為3 853人,適齡兒童和初中適齡少年入學率已達10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7%,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4.1%。全縣教育投資達51 329.5萬元,其中項目建設投資42 000萬元,公用經費等各類補助資金達9 329.5萬元。全縣中小學占地面積148.8萬平方米,生均18.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47.63萬平方米,其中,小學校舍建筑面積158 252平方米,生均4.25平方米;初中校舍面積110 819平方米,生均6.36平方米;高中校舍面積124 684平方米,生均13.95平方米;近三年下達各類教育項目108個,計劃總投資6.1億元。其中,中央資金1.5億元,省級資金3.2億元,縣自籌資金1.4億元。截至2019年6月,己投入使用42個,竣工25個,主完工項目14個,在建項目11個,正在招標項目28個,未開工項目8個。重點建設了縣一中、二中、三中等一批學校,確保了全縣標準化學校建設,為進一步改善和加快全縣教育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精準扶貧視角下?菖?菖縣農村義務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2019年國家的義務教育扶貧政策包括全面免除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對農村學生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對農村學生免費配發漢語字典,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實施營養改善計劃。政策雖好,實際操作中卻存在一系列問題。
1.政策落實不足,執行過程不嚴謹。其一,各級領導針對上級的政策下發,按原則和制度應做到徹底地執行,保證廣大老百姓能夠聽得懂,理解透,最后使其收益。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存在基層工作人員基本素質低,業務能力不足,存在直接發放政策手冊,不嚴謹,不宣講,不解讀,不溝通,只是單純地完成發放任務,鄉村的大部分群眾,特別是山區群眾,知識文化水平不高,識字率低,無足夠能力去解讀政策內容和含義。其二,政府對政策的理解度不足,政府為了追求政績效果,盲目地進行調整全縣的中小學布局,缺乏科學的規劃和專業的預測,出現偏遠貧困地區學生出現上學難和遠的問題。其三,縣財政部門對鄉村的教育投入不足。同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菖?菖縣的經濟總量小,無明顯的財政收入,財政部門壓力大,多數情況靠上級的財政撥款,資金投入不足導致大批的教育建設項目無法按期竣工,同時也影響了義務教育的發展。
2.偏遠山區學生上學難。第一,國務院在《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要因地制宜,結合危房改造、城鎮化發展、規范學制、移民搬遷等統籌規劃。同時指出,各地在實施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時要科學規劃、穩步推進。但?菖?菖縣的農村中小學布局存在問題,大部分的學校基地選址不合理,沒有做到因地制宜,只是一味地縮減和撤并學校數量和規模,政府的調整計劃使得大量的山區學校被撤并,大量的山區貧困學生被迫走超過1小時的山路到鄉鎮的中心學校求學,風雨無阻。第二,針對國家政策要求,合理建造住宿環境,為偏遠地區學生創造有利的生活學習環境,但是初級中學的住宿條件不佳,衛生和費用普遍高,最重要的是極個別學校沒有建造食堂點,住宿學生只能在校外解決飲食問題,校外餐館存在費用高,出現食品安全問題不予負責情況。無形中增加學生的壓力,即使有食堂的學校也存在“三無”問題,一是食堂經營無許可證,二是食堂從業人員無健康證就上崗,三是飯菜單一無營養。第三,大多數小學學生有良好的住宿住宿條件,認真執行了實施營養改善計劃,每天一個雞蛋、一袋學生專供牛奶以及其他營養的攝入,但存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年齡參差不齊,不同年級混合同住,極易出現矛盾。很多寄宿的學生離家,遠離開家長照料,缺乏自理能力,極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需要學校有專業的心理輔導員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但是學校缺乏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
3.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教育的有序發展需要各類資源的配合和投入,往往投入和產出是成正比,或者產出大于投入,教育投入需要的產出是教育能對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收益。首先,由于政府的城鎮化進程,縮小城鄉發展結構,經濟結構的影響以及農村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客觀存在,使得農村的教育經費依然顯得相當拮據。其次,教師資源不足。由于農村基礎生活設施和自然地理條件相對薄弱,再加上現有教育反哺農村理念的缺失,導致農村學校很難引進優質的教師資源。此外,現行教師編制標準帶來的是教師激勵機制的嚴重不足和晉升機會難,導致很多教師資源流失或者出現轉業情況。最后,?菖?菖縣大多數鄉村教師存在學歷偏低、知識素養水平不高、年齡結構不合理的問題。
4.多民族雜居的內生因素。?菖?菖縣位于青海省東部邊緣地帶,最高海拔為4 220米,最低為1 650米,平均海拔高度2 100~2 500米。縣內以漢族為主,少數名族主要有回族、土族、藏族等,少數名族占比總縣人的58.2%,境內山巒重疊、溝壑縱橫,地理環境復雜,地貌特征為“八條大溝九道山,兩大谷地三大垣”。多民族雜居的格局形成了他們獨有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理念,不同的民族擁有各自的人生價值觀以及對教育的態度。全縣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三個問題:其一,地理位置的影響,大多數山區人口分布不均,影響學校布局,山區交通不便,辦學規模難度大,使其直接影響縣農村義務教育的協調、平衡發展進程。其二,民族觀念的落后,受本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響,大多數群眾對學校教育和教育政策的重視程度不夠,如回族以及藏族群眾認為“經院”的重要性大于學校教育,寧去寺院學經也不愿意去上學。其三,受經濟發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以及政府的政策宣傳力度不夠等因素影響,大多數群眾不了解義務教育政策的規定,一部分少數民族家庭有兩個及以上的孩子,他們覺得供讀孩子上學難度大,費用開支大,會增加家庭負擔,最后選擇放棄上學的機會。
三、精準扶貧視角下?菖?菖縣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策略
全民提高知識文化水平,全民提高道德素養的關鍵在于積極推動義務教育的發展。精準扶貧,教育為先,為提高全縣義務教育水平,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人才。
1.政府要認真嚴格執行義務教育階段的扶貧政策,宣傳工作落實到位,做到讓山區群眾聽懂并理解政策的意義。保障政策實施過程的規范和合理,學校布局規劃要做到科學和合理。辦好村級小學和教學點,做好家庭經濟貧困寄宿生的建檔立卡工作,保證國家的專項補助資金的有效發放和落實。
2.針對國家頒布的義務教育法,認真貫徹義務教育學生的資助政策,加大對農村中小學生的財政投入,辦好教學點,杜絕因上學遠而被迫輟學的學生。建造和改善寄宿學生的住宿條件,按照國家寄宿生生活補助小學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的標準進行補助和認真執行營養改善計劃。政府為各級中小學學校設立專業的心理輔導辦公室,招聘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確保中小學學生的心理健康,讓其快樂成長。
3.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增加對鄉村義務教育的投入,?菖?菖縣要充分發展本土經濟,不能全靠單一的財政撥款。作為全省的農業重心,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本土資源,科學發展養殖業、種植業、旅游業,做到不僅脫貧走上小康道路,而且保證為教育事業做貢獻。保證中小學硬件設施的齊全,還要保證師資力量的優質,制定嚴格的選聘機制,提高中小學教師的薪資水平,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力度,努力提高中小學教師的綜合素質。
4.政府做好政策的宣傳工作,基層的工作人員要走進鄉村,張貼和宣講九年義務教育、教育扶貧政策,以及針對貧困地區的精準扶貧政策,讓廣大少數民族山區群眾切實感受來自國家惠民政策的關懷和溫暖。政府幫助山區群眾擺脫“靠山吃山”的生存理念,幫助貧困戶建檔立卡,合理做好整鄉整村搬遷安置,幫助指導安置好的群眾進行種植和養殖,鼓勵群眾進行創業,以及做好扶貧貸款和資助工作。
四、結語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不僅是國家的立國之本,更是體現人生價值的根本。“十二五”計劃的收官時期,精準扶貧政策的春風吹到了青海省的東部,走上小康社會道路的步伐越加緊湊。扶貧先扶教,只有發展好教育,才能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建立有力的后備軍,提高教育素質,培養優秀人才才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