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華
摘要: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和電子行業的快速發展,汽車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開啟了自動駕駛的潮流,世界范圍內的汽車企業都在大規模地研究自動駕駛技術,自動駕駛技術的開放和應用也日益成為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體現,自動駕駛的應用將對經濟、社會生活、甚至法律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其中對于自動駕駛車輛引起的交通事故賠償責任就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
關鍵詞:自動駕駛;交通事故;侵權責任;損害賠償
1 自動駕駛汽車概述
自動駕駛汽車指的是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搭載傳感器和全球定位系統,不需要駕駛人執行物理性駕駛操作的情況下,能夠對車輛行駛任務進行指導與決策,并代替駕駛人操控行為使車輛完成安全行駛的功能。而作為核定自動駕駛車輛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的前提,目前國際上較為通用的是SAE自動駕駛分級方式,區分了無自動化(L0)、駕駛輔助(L1)、部分自動化(L2)、有條件自動化(L3)、高度自動化(L4)、完全自動化(L5)六個級別。L0-L3級仍然是由駕駛人進行操作支配,駕駛人應當對車輛行駛環境進行監視,而L4、L5級事實上不存在駕駛人,是由脫離了人類支配的自立型自動駕駛系統對車輛行駛環境進行監視。由于目前的自動駕駛車輛尚未達到高度自動化(L4),駕駛人仍負有安全行駛的注意義務。
2 自動駕駛汽車交通事故的責任屬性
2.1 駕駛自動汽車的交通事故侵權責任
在當今理論界,對自動駕駛汽車交通事故的責任屬性的認定存在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屬于道路交通事故責任;另一種認為:屬于產品責任。主張第一種意見的理由在于:自動駕駛汽車盡管其不同于人工駕駛的傳統汽車,但歸根結底其還是屬于汽車的范疇,其責任追究還是應按照傳統交通事故侵權責任認定,追究其道路交通事故責任;主張第二種意見的認為自動駕駛汽車其驅動力不同于傳統的汽車,自動駕駛汽車的驅動力主要來自于車內的自動駕駛系統,因而在發生交通事故時,追究人的責任顯然不足以涵蓋其全部責任,與此同時,還是一種物的侵權,因而也是一種產品責任,筆者認為,對自動駕駛汽車交通事故的責任屬性的劃分不能一刀切,其應當根據自動駕駛汽車自動駕駛的程度來認定其責任屬性。
因此,對于因駕駛人未能及時采取緊急制動措施導致的交通事故,駕駛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對于存在自動駕駛系統失靈等情形的,只要沒有達到必須召回的缺陷程度,目前也很難對汽車制造商問責。不過,當自動駕駛技術達到高度自動化甚至完全自動化時,自動駕駛車輛交通事故的責任主體必然會逐步從駕駛人轉移到駕駛系統,法律應當對此盡早作出預判。
2.2 網絡信號故障導致的交通事故侵權責任
自動駕駛汽車技術極大的依賴于衛星導航技術,一旦網絡信號受到干擾甚至中斷,行駛中的自動駕駛汽車會有意想不到的災難。這類問題該由誰來承擔主體責任呢?信號服務商有責任保障網絡信息系統的安全,若實際情況表明,由于網絡信號的干擾或者中斷導致事故的發生,則有網絡信息服務商承擔主體責任。
2.3 自動駕駛系統導致的交通事故侵權責任
如果在行駛過程中,僅由自動系統來操作汽車的運行,在途中由自動系統的故障或者系統信息收集處理有誤所導致的交通事故,應由自動駕駛系統運營商承擔侵權責任,當然這種情況是在其他運營主體均無過錯的情況下才可認定。
2.4 由汽車故障導致的交通事故侵權責任
無論是人為操作汽車還是自動駕駛汽車,若果因為汽車產品質量的問題所產生的交通事故理應由汽車生產商承擔。但是,駕駛員應合理使用汽車并定期維護保養汽車,如有未保養,超過應保養期限所導致的交通事故,駕駛員也應承擔相應的責任。還有一點值得探討,自動駕駛汽車系統是否有識別汽車故障的技能,若系統擁有該技術,可以提前告知汽車使用人故障零件或應保養部件而未告知的,或者是達到保養公里及保養期限可以自行駕駛去保養維修服務站而未去保養維修的,自動駕駛系統也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3 自動駕駛汽車交通事故的歸責原則
根據《侵權責任法》的歸責原則, 普通汽車在人為操作失誤的情況下, 駕駛員承擔民事侵權責任;在發生質量問題時, 生產者或銷售者承擔產品質量責任。然而, 自動駕駛系統依據算法和數據自主學習獨立做出侵權行為時, 誰應為責任主體,自動駕駛汽車侵權責任主體以及歸責原則、責任承擔方式等問題, 都亟待法律明確。
結合自動駕駛汽車的技術特點、各國的相關立法經驗不足,以及我國目前的發展現狀可以看出。本文認為無過錯的產品責任仍是現代工業社會所必須堅持的原則,貿然拋棄是不理智的;但同時,對于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責任問題,不加區分地適用現有的無過錯產品責任也是不合理的。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的規定,須產品因“缺陷”而造成的損害才可適用產品責任。由此可知,適用嚴格責任的核心條件是“產品缺陷”,而缺陷的核心在于“不合理危險”,自動駕駛系統所做出的獨立決定是否可以認為是“缺陷”仍尚無定論,因此難以符合適用傳統無過錯產品責任的理由。
另一方面,與自動駕駛汽車所帶來的便利相比,這種極低概率事件所造成的損害相當小,屬于當今工業文明社會所允許的合理風險。而又根據侵權責任法利益與責任一致的原則,自動駕駛汽車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擴展了人們的能力范圍,在未被大規模的商業普及前,在我國乃至全球范圍內都將屬于奢侈品的范疇。故而本文大膽將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的相關立法中,應該將由于自動駕駛系統自主做出決定所造成侵害的情況規定為該種產品的特殊免責事由。這樣就可以避免在自動駕駛技術還不算特別發達的一段時間內苛以過重的責任,既能促進相關技術和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又可使風險得以合理分配,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直到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到真正能實現本應達到的“避免90%的事故”且大規模商業普及由奢侈品變為一般的大多數人能都有能力負擔的消費品時,才可以考慮回歸到當前一般的產品責任上來。
參考文獻:
[1] 朱迪.自動駕駛汽車事故責任研究[J].法制博覽,2018,(10).
[2] 謝薇,肖颯.自動駕駛汽車的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4).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委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