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悅
摘要: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早在元朝時就已傳入湖北。隨著城市社會的大變遷,這種獨特的族群社區的一些節日習俗也已經發生了變化,湖北穆斯林在于廣大的漢族同胞長期交往與影響中,彼此相互依存共生,文化上相互借鑒與滲透,各種文化不斷整合,使穆斯林節日習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漢族文化影響。
關鍵詞:穆斯林;節日習俗;文化符號
“穆斯林”是“伊斯蘭”的衍生詞匯,寓意為信仰伊斯蘭宗教的人。“伊斯蘭”意為順從真主,實現和平,那么“穆斯林”即意為順從真主,實現和平的人。
1 傳統穆斯林節日習俗分類及特點
1.1 傳統穆斯林節日的分類
祈求真主賜福的開齋節;游墳誦經、悼念亡人的宰牲節;交納“菲退爾”施舍慶祝的節日嘉儀;緬懷先人、紀念穆圣的圣紀節;救贖賜福的白拉特夜;敬主尊圣法圖買(太太)紀念日;主張做善功、頌贊主贊圣詞和博施財物的蓋德爾。
1.2 傳統穆斯林習俗的分類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基本綱領,它對穆斯林做了一系列詳盡的論述與規定。傳統穆斯林習俗基本分為宗教習俗、飲食習俗、墓葬習俗、婚嫁習俗、服飾習俗、禁忌習俗、禮拜習俗等幾類。這對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影響頗深。
2 湖北穆斯林節日習俗的新氣象
2.1 湖北穆斯林節日的習俗
湖北地區中信仰伊斯蘭教的各個民族,也和其他民族一樣,在時代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節日。其中最重視的節日就是歡慶伊斯蘭教的開齋節。每年的伊斯蘭教歷九月,穆斯林要封齋一月,在齋月中,每天黎明前吃完飯封齋,晚上紅霞散盡時吃飯開齋,齋月的最后一天看見新月,見月的第二天就是伊斯蘭教歷十月一日,這一日就是開齋節。
在開齋節這天清晨,成年的穆斯林都要在大凈后,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在會禮前,阿訇要向穆斯林宣講開齋節的來歷,舉行禮拜、祈禱儀式。禮畢,穆斯林先向阿訇道安,后互相問好。男人一般戴頂小白帽(現在有些年輕人也戴綠色或黑色的),女人一般戴蓋頭或紗巾。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彰顯文化復興,成為信仰的一種標志,在城市中這種服飾成為穆斯林族群的直接標志。
在過完開齋節后的第七十天,又歡慶爾德節,每逢一年的兩個“爾德節”的日子,是一年當中穆斯林規模最為宏大的聚禮,到這一天年滿12歲的小男孩,甚至被稱為“年回回”的人都主動去參加。如頭道街清真寺,每逢這一天都到開闊平地上做“爾德”的聚禮,人數達3一4萬人,規模宏大,場面動人,氛圍濃厚。一種莊肅的偉大形象,滲透每個參觀者的心中。日常生活化的宗教儀式和盛況空前的節日“會禮”,通過行為實踐強化族群的共同信仰,使之成為穆斯林族群內部認同、溝通、強化族群意識,硬化族群邊界的最強有力的行為文化符號。
爾德節又稱古爾邦節、宰牲節。真主考驗信徒,讓他殺自己的兒子以此證明對真主的虔誠,信徒遵從旨意,真主為此感動,讓天使背來一只羊代替信徒的兒子,從此之后,伊斯蘭教歷的十月十日開始的三天就是宰牲節。在節日期間,穆斯林須按照規定在炸油香、馓子外,還須一人宰一只羊,七人宰一頭牛或駱駝,并且要挑選體美康健的,宰殺的肉分為三份,一份自留,一份贈送親友,一份施舍貧困者。
圣紀節,伊斯蘭教傳統節日之一,與開齋節、宰牲節并稱為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亦稱“圣紀”。據傳,阿拉伯太陰歷元年三月十二日為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誕生之日。希吉萊歷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又是先知穆罕默德歸真之日,故稱“圣忌”。穆斯林習慣把生日和歸真日合并紀念,亦稱“圣會”。屆時,中國大多穆斯林聚眾舉行紀念活動,誦經、贊主贊圣,宣講穆圣傳教歷史和圣訓以及個人生平事跡等。并宰牛羊集體設宴慶賀,表示對穆圣的緬懷。
2.2 湖北穆斯林習俗的新氣象
現在湖北穆斯林的傳統習俗受時代文化的影響,減弱了一些習俗儀式的繁瑣過程,比如不再拜月,日常生活化的宗教儀式和節日“會禮”也簡潔很多。現在,許多民眾會自覺種樹綠化寺坊和街道,在舉行婚嫁喪葬儀式時,周圍的鄰居也會來做義工,積極參與社區的習俗文化。很多民眾對于國家給與的幫助和支持表示非常感恩,在言辭中表示堅決擁護黨的領導,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3 湖北穆斯林節日習俗轉變的原因
由于穆斯林文化在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中誕生、成長,回族又是在中國大地上孕育生成,因而中華文明中先天的向心力又對穆斯林文化施加了巨大的影響;湖北穆斯林廣泛分布于漢族人民中,與漢族人民與生俱來的親緣關系貫穿于民族形成的始終,穆斯林文化中對漢族文化的吸收、消融體現在文化要素的各個方面共同的政治、經濟命運、相似的文化認同心理、廣泛的社會交往與聯系,促成了穆斯林對外部大環境的依賴性,因而構成了其中與中國主體社會相一致的中華民族大凝聚力。
穆斯林節日習俗的轉變也彰顯了其“剛而敵強,柔而友弱”的思想觀念及其行為,充分體現了穆斯林及其文化形成過程中塑造出的民族特性。“剛”是因為既包含了伊斯蘭文化中的強韌、冒險、勇決、坦然面對生死等特征,又包含了儒家文化中的信、義、誠等道德,因而表現在具體行為中才會果敢、無畏、慷慨赴義不容辭,“柔”是因為穆斯林先民經歷了開放的東西方文化大交流的歷史背景,湖北頭道街穆斯林是從河南逃難遠徙的切膚之痛,又處在重建家園、寬容友好、和平共處的立足環境,經歷了再生的艱難過程,故而具有寬容的胸懷、友好的態度以及對和平的真心渴望。這才有穆斯林人外圓內方、外柔內剛的顯著性格特征,湖北穆斯林在與廣大的漢族同胞長期交往與影響中,彼此相互依存共生,文化上相互借鑒與滲透,各種文化不斷整合。他們合理吸收漢族的文化,將外在的東西(飲食、服飾等)加以改變,而把內在的信仰伊斯蘭教卻完好的保存下來,并逐步形成今日湖北穆斯林獨特的文化,在節日習俗中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變化中展露新氣象。
4 總結
在某一種文化中,人的確傾向于遵循一種一貫的生活方式,但他并未被限制在這些行為方式中的任何一種,他們的祖先設計了這些生活方式,在社會潮流和時代變化中,他們也在重新設計它們。湖北穆斯林在與廣大的漢族同胞長期交往與影響中,彼此相互依存共生,文化上相互借鑒與滲透,各種文化不斷整合。他們合理吸收漢族的文化,將外在的東西(飲食、服飾等)加以改變,而把內在的信仰伊斯蘭教卻完好的保存下來,并逐步形成今日湖北穆斯林獨特的節日習俗。
參考文獻:
[1] 袁遠主編.江岸史話[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4.
[2] 武漢地方志編寫委員會.武漢市志(1980-2000)[M].武漢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湖北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