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海濤
摘 ? 要: 寧夏本土的紅色文化特色鮮明,意義深遠,是高職院校重要的育人資源。當前,部分院校在這方面尚存在一些問題。應當構建非虛構寫作平臺,引導學生以體驗生活等形式,對本土紅色文化進行調研、整理,在創作非虛構文學作品的同時,將紅色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關鍵詞: 紅色文化 ? 思想政治工作 ? 非虛構寫作 ? 高職院校
為了進一步完善紅色文化育人的相關研究,本文從非虛構寫作理念出發,探討高職院校如何利用本土紅色文化開拓育人新路徑,引導學生參與到紅色文化的調研、整理與傳承中,讓紅色精神之火鑄造他們堅定的理想信念,對于紅色文化的研究和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一、寧夏本土紅色文化分析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程中,綜合古今中外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并不斷發展的文化體系。寧夏紅色文化蘊含著強烈的愛國主義傳統,發揚了民族團結精神,呈現為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兩大類別。
(一)寧夏紅色文化的分類
1.物質形態
寧夏紅色文化的物質形態,主要指黨和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留下來的各種歷史實物。如青石嘴、老龍潭等紅軍長征發生激烈戰斗的地區;如銀川鼓樓、玉皇閣等革命年代辦公地舊址;如毛莊村毛澤東長征宿營地、吊堡子鄧小平舊居等英雄故居。近年來,在將臺堡建立了三軍會師紀念館、在六盤山頂建立了紅軍長征紀念館等。此外,還有一些珍貴的歷史文獻、遺物,一起構成了寧夏紅色文化的物質層面。
2.非物質形態
寧夏紅色文化的非物質形態主要指黨帶領寧夏人民從革命、解放到建設時期的艱苦奮斗中凝練出的精神文化。例如,“長征精神”這棵大樹上長出了“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寧夏精神這根可貴的枝條,伸出紅色蔭涼,守護寧夏這方熱土。紅軍西征在寧夏同心、鹽池等地留下了大量的紅色歌謠,如《紅軍打寧夏》小調等。改革開放時期,寧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凝練出了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將臺堡“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等富有寧夏特色的紅色精神,鼓舞著寧夏人民永遠自強不息、艱苦奮斗。
(二)寧夏紅色文化的特色及價值意義
強烈的民族團結意識是寧夏紅色文化的顯著特點,紅軍長征西征在寧夏境內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真心擁護,他們踴躍參加到革命斗爭中。例如,抗戰爆發以后,青年農民馬思義接受黨的指導,創建抗日騎兵團,為寧夏地區的解放英勇抗戰。因此,愛國家、講團結是寧夏紅色文化一脈相承的要義。
寧夏紅色文化的價值意義在于,第一,寧夏的革命歷史深刻證明了,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寧夏的解放,就沒有寧夏今天繁榮的發展局面。第二,記錄了寧夏革命先烈的赤誠和鮮血。他們堅持共產主義理想,為正義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的精神是我們前進的強大動力。第三,弘揚了寶貴的紅色精神,鼓勵寧夏人民保持最初的理想,自強不息。
二、寧夏幾所高職院校在紅色文化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對寧夏幾所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調查研究發現,當前主要存在部分師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較片面、紅色文化教學趨于形式化、傳播媒介和話語形式單一滯后等問題。
(一)對紅色文化的認識較片面
對寧夏紅色文化的認識理解水平不一,一些教材、書籍缺乏對革命歷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同時,部分大學生認為紅色文化就是革命戰爭年代的文化,對于黨領導寧夏人民在新時期建設中發展凝練出的紅色精神認識不足。
(二)紅色文化教學趨于形式化
由于時代相距較遠,青年大學生僅僅依靠閱讀書本、參觀紀念館等方法,不易真正感受到革命年代的心跳,進入他們記憶的紅色文化呈現碎片化、斷裂性,沒有串珠成鏈。由于大班授課制的局限,教師精力不足,難以關注到學生的現實需求,講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脫節,體驗式教學和社會實踐教育相對缺乏,一些學生為應付考試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教育效果欠佳。
(三)傳播媒介和話語形式單一滯后
當前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在大學生中相當流行,幽默風趣的內容吸引了眾多青年,紅色文化的傳播多依靠傳統媒介,缺乏時代氣息,與VR等一些新信息技術手段融合力度不夠,作用發揮有限。話語表達較為嚴肅,多為說教式、宣講式,對大學生來說缺乏吸引力。誠然,紅色文化本身是非常嚴肅深刻的,但是不代表傳播形式也要枯燥呆板。
上述問題,其實都說明利用紅色文化開展育人工作需要開拓新的路徑,應該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他們發自內心地熱愛紅色文化,主動探究、體驗、還原紅色歷史,挖掘紅色精神的礦藏,構筑精神大廈。
三、以非虛構寫作活動為載體,開拓本土紅色文化育人的新路徑
“非虛構寫作指的是通過調查、訪問等形式,借助文學手段真實記錄現實生活,從而透視真相、揭示本質的寫作形式”①(22-26)。作者要參與、融入、沉浸到所要記錄描寫的群體和生活中,從而獲得親身體驗和切實感受,實現記錄生活的真實性。
(一)非虛構寫作平臺建設
近年來,許多網絡公司相繼建立非虛構寫作平臺:2015年,騰訊網成立“谷雨實驗室”;2016年,鳳凰讀書開辟“有故事的人”專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為以思想政治工作為生命線的高職院校,建立以紅色文化傳承為主題、采寫活動及課程為主體、媒介融合為依托的非虛構寫作平臺,是打造校園文化品牌、拓寬育人路徑、促進寧夏紅色文化傳承利用的有效方法。
建設好一個平臺,必須有完善的管理機制、訓練有素的業務人員和各種推廣活動。一是建立從指導教師、院系、宣傳部門到黨委的逐層審核機制,把政治標準作為審稿的第一標準。二是定期安排編輯外出學習鍛煉,提高政治理論水平、新聞專業素養等綜合素質,提高稿件的質量,增強宣傳效果。三是落實網絡和現實推廣一體化的模式。例如聯合其他高校、作協、書店、網絡媒體等舉辦沙龍活動,樹立平臺的良好形象。
(二)非虛構寫作活動開展
1.習得文類成規。針對高職學生閱讀不足、訓練缺失的現狀,可以首先開展非虛構經典作品的學習。從斯諾《紅星照耀中國》、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等經典作品中,學習選題、構思、場景、視角、人物等方面的寫作技巧。針對經典段落,可以采用嚴格的模仿練習,盡量做到和原文在字數、句式、結構、用字、風格方面完全一致,在這個過程中深入思考“作者寫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寫、這樣寫好在哪里、如果是我會怎么寫,我和作者差在哪里”等。通過不斷追問,學生漸漸領會作者運思行文的苦心,為寫作積累經驗。
2.深入紅色生活。要在紅色地域生活下去,和紅色歷史的見證人做朋友。“有這樣一種學術研究,研究者對一個地方、一群人感興趣,懷著浪漫的想象跑到那里生活,在與人親密接觸的過程中獲得他們生活的故事,最后回到自己原先的日常生活,開始有條有理地敘述那里的所見所聞”②(1)。非虛構寫作,就像這里強調的民族志寫作一樣,也要來到要描寫的地域和人群中,并且要融入他們的生活。梁鴻寫出《中國在梁莊》,季棟梁完成《上莊記》,就是因為他們長期生活在鄉村,細致觀察、深入思考,獲得了有價值的材料和入木三分的見解,才寫出了反映中國農村現狀的好作品。
3.追溯紅色歷史。在正式的采寫活動開始之前,要學習民族學實地調查法,查閱寧夏地方志書、紅色檔案,了解當地的革命歷史。拉好一個提綱,寫清楚這段時間的行程,要拜訪誰,他有什么樣的經歷。要攜帶攝影、錄音設備,便于記錄受訪者的一言一行,為下一步的寫作留下翔實的細節。在實地采訪時,可以攜帶一些有紀念意義的禮品,贏得受訪人的好感。與受訪者有關的人物,也要盡量拜訪,他們的話可以相互印證,必須原原本本記錄,不能添枝加葉。采寫期間還可以參觀革命遺址和紀念館,瞻仰英雄的精神豐碑,獲得心靈的成長與精神的升華,并與同齡人分享這種體會。
(三)非虛構文學作品成型
創作是一個艱苦的過程,田野調查積累的大量資料要轉化成作品,發布在平臺上,送到讀者面前,工作才算完成。
1.醞釀藝術發現。藝術發現,是意識在許多材料之間穿梭,忽然打通所有通道,豁然開朗,靈感涌現的一種創作狀態。“藝術發現是作家在內心積累了相當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無意識地依據自己認識生活和評價生活的思想原則和審美趨向,對外在事物進行觀察和審視時所得到的一種獨特的領悟”③(129)。閱讀經典時,常常為作家說出了心里話而激動,那些話都是我們原本已知但沒有意識到的想法或感情,也是一種藝術發現。作者要深入潛意識層面,反復在腦海中過濾各種紅色資料,努力發現它們共同的線索或模式。當你找到了這種聯系,再辨認它到底是什么、為什么,就像以個體的生命擁抱一個永恒的、宏大的紅色生命,以紅色之火燃燒自己,從而獲得重生。
2.完善藝術構思。當有了藝術發現之后,作者還要通過回憶與沉思、想象與聯想、意識與無意識等構思方法謀篇布局。普利策獎獲得者湯姆·弗倫奇建議“繪制一張圖表,將故事的主線標注出來,借此尋找最簡單的講述方法和最自然的表現途徑。如果圖畫不出來,就意味著你還沒有弄清楚故事結構”④(18)。基本輪廓建立之后,還要考慮故事、敘述時間、敘述聲音等因素,行動的人物、完整的情節、明確的場景構成了事件,一個事件推著一個事件向前發展,就構成了故事。敘述時間,涉及文本時間和故事時間,前者對后者的扭曲、重復等,會在情調、節奏等方面達到獨特的藝術效果。敘述聲音即敘述者用什么口氣、態度在講故事。年輕人討厭枯燥的說教,因此應當把話語權交給他們,傾聽他們在紅色文化調研、寫作中的心路歷程。
3.剪裁藝術形式。寫作就是寫了再寫,師生們只有通過不斷再創作,才能受到紅色精神的深刻洗禮。首先,作品完成后即扔開,放置兩周左右時間。再次打開后以全新的眼光思考“作品的主題明確嗎,結構是否完整清晰,人物多了還是少了”等。中稿階段,著重檢查故事開頭,可以對經典作品的開篇進行創新性轉化后為我所用。看看故事的片段是否銜接得當,敘述的節奏變化是否合理。當然,以上各個階段不是靜態的,在推敲文字階段,對于整體結構可大刀闊斧地修改。
寧夏紅色文化內涵豐富、意義深遠,為了更好地發揮紅色文化育人的作用,應加強寫作平臺的建設,以此為依托匯聚資源優勢,為大學生紅色寫作活動常態化提供堅實的保障,使寧夏紅色文化在高校扎下深根、展開綠蔭、面向未來。
注釋:
①劉維維.“非虛構寫作”理念下影視劇題材創新研究[J].電影文學,2020(11).
②詹姆斯·克利福德、馬庫斯.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③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④克·哈特.故事技巧——敘事性非虛構文學寫作指南[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參考文獻:
[1]克·哈特.敘事性非虛構文學寫作指南[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8.
[2]詹姆斯·克利福德,馬庫斯.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1.
[3]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9.
[4]劉維維.“非虛構寫作”理念下影視劇題材創新研究[J].電影文學,2020(11):22-26.
[5]朱曉軍.非虛構與非虛構寫作[J].當代文壇,2019(06):97-101.
[6]王暉.非虛構:鏈接于文學與影視之間[J].當代文壇,2019(06):91-96.
[7]袁雪.新世紀“非虛構文學”創作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8]石培琳.田野調查法在新聞領域非虛構寫作中的運用[D].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2019.
[9]陳琦.非虛構寫作平臺發展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學院,2019.
[10]李艷.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08):38-40.
[11]卞成林.紅色文化創造性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J].社會科學家,2020(05):9-13.
[12]丁曉原.報告文學,作為敘事性非虛構寫作方式[J].文藝理論研究,2020,40(03):7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