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芳
摘 ? 要: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校課堂教學模式不斷創新,對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模式創新過程中能夠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力量,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而且能夠通過創新教學模式,引導高校教育向更高水平發展。本文就信息技術環境下高校課堂教學創新進行探討,推動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成為適應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促進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高。
關鍵詞: 信息技術 ? 高校課堂教學 ? 教學創新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高校應當加強信息化建設,才能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通過教學工作改革,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促進現代教育事業不斷創新。教師應當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過程,調整教學方式,強化教學效果。高校應當從教師、學校、學生等各個方面進行創新,實現課堂教學模式目標,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
一、高校課堂教學現狀
(一)教師思想認識不足
在高校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實際情況設計相應的教學目標,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思想,創新教學方式。但是,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憑借先前教學經驗設計相應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指導思想。這種方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對此,在實際高校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將其作為教學中心。根據新課程改革要求及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確定指導思想,以此推進專業教學不斷發展[1](59-61)。
(二)教師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在當前高校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把理論和實踐目標相結合,促進學生理論與實踐能力共同發展。但是,部分教師仍然對這一教學觀點存在誤區和偏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比較偏向于理論教學,忽視學科的實踐教學目標,違背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然而,高校課堂實際教學目標應當讓學生在擁有強大的專業能力的同時,將實踐與課程理論相結合,不斷培養專業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此,不能夠以較為狹隘的眼光制定教學目標,多維度、多層次地制定教學目標。
(三)教學模式單一
當前高校課堂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不明顯,處于被動狀態。而且教師的講解過程不是很詳細,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此外,教學內容較為傳統,不具備新穎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有效激發學習興趣,導致學習效率和積極性不高,難以促進后續教學工作的高效開展。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在專業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示范、講解、練習的方式。這種較為單一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對專業學習失去興趣,甚至產生抵觸心理。
(四)評價體系片面
在當前課堂教學過程中,評價體系建設相對滯后,主要包括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考試,結合這幾方面進行綜合性評價,將期中、期末考試作為重點。但是,高校課堂教學對創意要求比較高,如果只是簡單地從學生平時和考試表現來看,不能夠進行全面的評價,也不能體現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2](209)。通常情況下,學生考兩個相同的分數只是巧合,并不能說明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是一樣的。對此,在高校課堂評價體系建設過程中需要注意全面性。
(五)缺乏課堂互動
教師與學生之間應當是雙向互動的關系,且學生應當占據課堂的主導地位。但是,當前高校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不突出。課堂上比較缺乏師生互動,一些教師只是單純地講授知識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難以真正意義上理解和掌握知識點。
二、信息技術下高校課堂教學創新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高校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通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在各項技術手段的支撐下,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方式,通過線上加線下的混合式教學與學生充分溝通,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變成課堂的主人,成為知識的構建者。信息技術教學環境中高校學生教育教學工作具有實時性、多樣性等特點,依據便捷的平臺和App,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使高校課堂教育工作擔當起培養時代新人的使命。
(二)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
高校課堂教學通過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為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面對的困惑,使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樹立正確的三觀,成為有擔當有理想的時代新人,推動社會發展而努力。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思想具有特殊性和獨立性,高校教育教學如果僅僅向學生一味灌輸理論知識是達不到教學目的的,只有展開個性化教學,才能夠牢牢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動態思維并找出解決方法進行分析和思想疏導,消除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困惑,不斷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最終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傳統高校課堂教學工作由于受到時間、地點、內容的制約,再加上教師精力有限,因此,想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展開個性化教學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信息化教學中,教師能夠在相對自由的時間點實現與學生之間思維的對接,通過交流和溝通及時解決問題[3](142-144)。
三、信息技術下高校課堂教學創新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
高校課堂教學中涉及的內容大都偏向于原理和概念,包括政治、哲學、文化等多個方面。對于學生來說這些內容比較抽象,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對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發揮逼真、直觀、感染力強等特點,將這些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促進學生提高學習主動性。在利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結合教材內容,例如學習“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展示胡錦濤訪美和布什訪華的視頻,并向學生提問,讓學生展開思考和討論:“為什么我們要將和平與發展作為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提出問題后,學生們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播放背景音樂渲染氛圍,讓學生體會到和平的難能可貴。高校課堂政治教學離不開情境化教學,尤其是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教師應當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提高課堂趣味性,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我國政府受人民監督”這一知識點時,需要讓學生明白我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依法行使自己的監督權和檢舉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一些教學視頻錄像案例,在為學生們創設情境的同時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二)采用線上教學
大數據時代,學校不斷將現代化的技術引入實際教學過程中。在高校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通過線上教學增加學生的直觀感受,豐富專業課程資源,讓學生們有更多的學習資源和平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問題可以在平臺上共享,教師或有能力的學者會給予相應的解答,學生也可以發表見解,以此達到溝通交流的目的[4](44-45)。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微課堂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注冊相關賬號觀看教師在該平臺上發布的課程信息,學生可以選擇其他課程觀看。微課堂的教學視頻通常時間較短,知識點較為集中、簡明扼要。學生們若是無法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可以利用微課堂的學習形式。此外,這一教學形式能夠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靈活性較強。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較受學生歡迎,可以強化教學效果。
(三)通過信息技術加強合作學習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之下,在高校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推進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教師需要注重合作學習,不斷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從而實現共同發展。將信息技術融入合作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互動性、開放性,不斷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以此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此外,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及時把握學生的思維動態,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在互動過程中,教師要從情感、理念方面出發與學生達成共識,推動教學相長。例如,在課件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將自己制作的課件傳送到網絡平臺上,讓學生自行下載觀看,通過評論、發帖的形式討論,這樣學生課后也能夠學習,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教師還可以利用校園論壇、個人信箱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輔導、答疑解惑,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便于開展針對性教學。
(四)注重多元化評估
傳統教學評價方式不適用于高校課堂的綜合性評價,只是針對學生的理論知識,不能反映學生的實際能力。應當建立多元化的評估方式,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行為模式、課堂表現等進行綜合性的評估,更為準確地把握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看出學生的優勢和短板,分析存在短板的原因,針對性地干預,引導學生在學習和未來發展過程中揚長避短,更好地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信息技術背景下,高校在評價體系建立過程中不僅要適應學生的日常考試,而且要適用于針對教師的定期評估。當下,中國正在為推動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而努力,學生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基礎,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開展高校課堂教學創新,不僅需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需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加強制度改革是高校課堂教學創新的重要內容。首先,應當形成更加嚴格的評價體系,使評價體系能夠滿足現代教學的發展方向,在了解理論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最終推動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形成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綜合能力[5](235-237)。其次,對教師的考核應當建立在原本高校教師考核體系的基礎之上,不斷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使教師樹立終身學習觀念,最終提高師資隊伍的綜合水平。
(五)教師強化信息化學習
新時期,教師應當圍繞信息化課程,積極探索高校課堂教學新路徑,通過完善備課制度,拓寬教學視野,不斷提升教學水平,緊跟時代步伐。通過將工匠精神、工業文化等時代內容融入高校課堂,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以當下的科研新成果帶動高校課程的教學創新,提高大數據時代高校課堂教學創新的有效性,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高校應當對教師進行技能培訓工作,分析當下高校課堂教學創新信息技術輔助的多種解決方式,讓教師了解如何借助信息技術開展課堂教學,在課堂互動、答疑解惑、作業批改等各個模塊,為教師講解和演示,只有加深教師對于信息化教學的認識,才能夠讓教師掌握各大操作技術,為高校課堂教學創新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六)樹立教育新觀念
由于受到互聯網思維的影響,高校學生思維多元化,學生主體意識不斷強化,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了解這一階段學生的思維方式,在高校課堂教學創新工作過程中,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夠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最終形成一種開放的信息化教學模式。首先,教師可以充分運用互聯網上的資源,了解當下的社會熱點,拓寬高校學生教育空間,將學生的實際情況與社會熱點相結合,使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更接地氣。其次,教師應當營造公平公開的教學氛圍,通過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提高課堂教學的互動性。
四、結語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信息化教學為高校課堂教學創新工作注入新鮮血液,為提高課堂時效性提供新可能。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教師應當借助信息化教學技術,為高校課堂教學創新發展保駕護航。在學校專業教學過程中,不斷適應大數據時代背景。對教學過程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不斷改進,注重因材施教,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豐富評估模式,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平臺,不斷增強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和實踐能力,提高實踐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使得培養出來的人才更加符合新時代的社會需求。
參考文獻:
[1]王昕,陳劍波,呂靜,等.基于數字學習空間在線課堂模式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高教學刊,2020(22).
[2]寇曉慧.信息技術下的高校課堂教學的創新研究[J].中外企業家,2020(06).
[3]劉翠海,楚涓,李詮娜.淺析新時代高校課堂教學方式的傳承與創新[J].中國校外教育,2019(12).
[4]彭鵬.信息技術與高校體育教學的課堂創新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9(02).
[5]方蒸蒸.信息技術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改革——基于“課堂派”網絡教學平臺[J].綠色科技,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