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從供給側改革的視角反思高職院校立德樹人工作的“痛點”,即體現在主體要素、方法要素、工具要素、環境要素等方面的立德樹人工作困境,并提出推動認知和實踐相聯合、促進德育和心育相聯結、實現校內和校外相聯動、達成線上和線下相串聯等立德樹人的“解點”,以創新立德樹人路徑,促進德育工作。
【關鍵詞】立德樹人 痛點 解點 供給側 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7-0026-03
立德樹人是一個由主體、客體、介體、環體多要素組成的復雜系統,在學校人才培養中居于首要地位,是決定著人才之所以能成為國家棟梁的主要因素,是人之全面發展的題中之義。新時代,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智慧教育崛起,使得傳統的立德樹人工作方式面臨著一場供給側變革的強烈需要,必須站在新時代發展的高度,運用把脈“需求側”、問診“供給側”思維,對學校立德樹人工作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高職院校古板守舊的灌輸式德育工作已不能適應多元化發展的學生主體需求,要求高職院校堅持從實際出發,進行“痛點”之思與“解點”之行,對立德樹人工作進行供給側改革,堅定“以學生為本”的供給理念,擴大立德樹人工作有效供給空間。
一、高職院校立德樹人工作的“痛點”與“解點”概述
信息化時代下,高職院校立德樹人工作的主流認知就是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教育學生。而創新立德樹人工作路徑、實現立德樹人工作的關鍵性要義為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平衡。因此,只有發現“痛點”,找到“解點”,才能有效推進立德樹人工作。
“痛點”顧名思義就是問題缺點,包括隱性問題與顯性問題的不足點。從事立德樹人的工作者需要找出問題缺點所在,正視問題,并想方設法解決,即要從學生、學校、社會各種現象和特征中找出立德樹人工作中存在的尚未被滿足但又被廣泛渴望的需求(即痛點)問題,挖掘產生問題連鎖反應的原因基點,最終順利解決“痛點”。這里的主旨就是必須具備“痛點”思維,強調的是問題導向思維、系統分析與重點強化思維。立德樹人工作者必須以解決“痛點”之痛為己任,善于提出問題的要害所在,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向。
“解點”必須以“痛點”為核心基準,進行供給側的精準打擊,突破困境,開展立德樹人工作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拓展?!敖恻c”指的就是問題解決的要旨,即以創新為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情境設計與實際興趣需求為內容,深挖解決路徑,提高立德樹人的實效性?!敖恻c”的特質是創新、實踐與分享,關注個人所長,激發創新力,找準關節點,精準扶貧德育痛點。這就要求從學生需求入手,使簡單的教條工作變成奇思妙想的人生指引,使得高高在上的意識形態德育教化工作變得趣味無窮,通過網絡科學信息技術使一些不敢不行不能的創新方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變為現實。這是人的創造性社會實踐過程,也是立德樹人工作劃時代的新意義。
新時代,立德樹人新路徑的形成必須能夠有效激發主體思維的智慧和創造力,創造新供給,釋放新需求,匯聚起立德樹人發展的強大新動能。因此,立德樹人工作既需要用“痛點”的思維梳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頑固點和困難點,更需要用開拓性思維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解決之道。在整個立德樹人工作體系中,教師的教是供給側,學生的學是需求側。從這一層面上說,“痛點—解點—創點”模式積極有效地契合了立德樹人工作供給側改革要求,這是開展立德樹人工作的必要條件,解決的突破口就是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實現立德樹人工作的供給側平衡,幫助教育者和管理者研究、解決立德樹人工作的各項實踐問題,如圖1所示。
二、“痛點”之思:基于供給側改革探究立德樹人工作困境
從供給側改革的視角來看,目前立德樹人工作的“痛點”體現在主體要素、方法要素和環境要素等方面。
(一)主體要素
立德樹人工作所圍繞教育的中樞內容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純粹簡單的理論說教,落后的枯燥的傳教方法,大談特談人生道理的理論教學,固定模式的校本教材,無深刻性的社團德育觀教育活動,使得德育主體要素出現問題。尤其是在大數據發展時代,存在著教育有效性資源嚴重滯后于社會發展的問題,包括德育理論與實踐教材內容滯后,遠低于學生認知發展水平,脫離學生品德最近發展區。如不改變這一現狀,一味循規蹈矩,那么,立德樹人工作開展就會越來越難吸引學生興趣。對此,必須緊跟時代步伐,結合學生認知特點和成長規律,把理論體系轉化為實踐體系,在主體要素上標新立異,適應新時代學生的需求。
(二)方法要素
立德樹人工作的實踐方法也很重要。沒有精益求精的教育方法,立德樹人工作只能流于形式。本位主義和生搬硬套的傳統德育說教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需求,教師僅僅停留在講大道理或者亦步亦趨、照抄照搬都不會受到歡迎。沒有具備細致的方法創新精神,就無法有效地構建立德樹人模式。立德樹人要有成效,要讓學生感興趣,教育工作者就要在理論框架穩定的前提下,創新方法要素??梢酝ㄟ^教學語言向價值語言的轉化實現方法要素的創新,進而在賦予德育教師自身特色中實現方法技巧的提升。
大數據時代,教育內涵和外延被無限擴大,被教育者的知識面也在無形中擴大。立德樹人工作作為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教育范疇,必須適應時代發展,實現理論形式的多樣化。傳統單一的、一成不變的、保守的形式完全限制了立德樹人工作發展的生命力,已經吸引不了新時代的大學生,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德育說教已經令學生止步不前,毫無興趣,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也就無法讓學生在驚喜好奇的思維引導下,積極有效地進行自身思想道德素養的修煉。
(三)環境要素
當前大環境下,立德樹人工作通常被等同于簡單的理論說教課,傳統的灌輸方式使師生雙方都疲憊不堪,形成了立德樹人工作就是灌輸政治理論的外在形象。通過第二課堂活動、課外實踐活動等多渠道創新教育途徑,讓學生走出校園、在社會的大家庭中感悟人生,能夠取得良好的立德樹人效果。然而,當前高職院校在第二課堂活動、課外實踐活動開展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不足,未能為立德樹人工作營造良好的環境條件。
三、“解點”之行:基于供給側改革創新立德樹人路徑
立德樹人工作的“解點”就是創新實現供給側與需求側平衡?!敖恻c”的目的是消滅“痛點”,探討真學問、研究真問題,實現立德樹人的有效供給。應以立德樹人工作主體對象需求為重心,從供給端發力,轉變德育理論教化的產能過剩危機,推動供求平衡發展。
(一)推動認知和實踐相聯合
首先,必須將認知和實際二者緊密關聯,沖破原有的德育理論說教限制,充分將網絡信息化大數據背景融入立德樹人工作中,使得立德樹人工作向課堂之外甚至學校之外延伸,在教育學生具備道德認知,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時,給道德教育注入實踐活力,開發優質教育資源,扎根社會,立足校園,創新校園文化道德建設,實踐立德樹人功效;其次,社會實踐是理論認知學習的最佳動力,作為立德樹人工作者,不僅自身要全身投入這些重大立德樹人現實問題的理論研究,還要整合學校德育學術資源和實踐資源,重點要樂于帶動學生走進社會實踐,把德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相聯合,融國情教育、技能訓練、創新實踐于一體,有效地實現立德樹人工作的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對接,有針對性地完成立德樹人工作。
(二)促進德育和心育相聯結
從低到高的無律、他律、自律和自由的四個階段是個人德性人格形成過程,這是德育心理學內容,明確指出人的發展各階段都是各具特色并相互影響、和諧發展的。通過自律養成的道德是個人自身凈化,不需要任何外力,是個性自身主動擔當起踐行道德規范的行為人,這是心之美,善之行。由此,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堅持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內化學生的心性,從需求端出發,正確引導學生需求。時刻堅持德育與心育融合,筑起學生心中一面堅不可摧的“道德墻”,更好地應對各種挫折和挑戰??梢酝ㄟ^開辟道德事件交互辯論賽、道德論壇等形式實現立德樹人工作供給端的多樣化發展,打造德育精品,實現德育的供給資源優化,融合心育,更好地發揮立德樹人效能。
(三)實現校內和校外相聯動
校內與校外的聯動就是學校和企業對人才的道德共育,發揮校企合作共育作用,實現全方位育人。首先,要發揮校園熏陶育人功能。當代青年束縛少,有闖勁,更敢于和樂于追隨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內生興趣,這就需要在校風、班風、學風等方面形成立德樹人因素,發揮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同時,高職院校要樹立良好的信譽,發揮品牌效應,提高立德樹人工作的有效性,使得學生把對學校的愛、學校發展和建設作為自己應盡的一份責任與義務,并踐行于自己服務社會的行動中。其次,通過校外企業實習實訓,創新立德樹人教育方法,在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同時有效提高道德教育質量。這其實就是通過需求端影響供給端,促進供給端的質量提升。同時,供給端也深刻影響著需求端的發展,學校在創立高職院校特有的立德樹人育人服務社會品牌的同時,也實現著本校學生輸出與企業人才需求對等,使得學生的職業理念、職業倫理、職業行為等與企業需求相一致,形成符合企業和社會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
(四)達成線上和線下相串聯
數字化時代,生活方式和各行各業的業態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電子科技給生產力帶來的提升令人驚嘆,立德樹人也成為其有待開發的領域?!熬€上”顧名思義就是網絡媒體運用教育。要想實現網絡陣地最大化產能,立德樹人工作必須傳播正能量,凈化網絡空間,輸送新鮮血液,聚焦學生道德認知,引導學生提高辨別能力?!熬€下”重點彰顯實踐的力量,即在“互聯網+”時代影響下建立立德樹人工作模塊化管理,形成生動有趣的活動并有效供給學生需求。通過線上和線下相互串聯,共進發展,推動學生人格的形成和素養的建立,使學生在大學畢業之時,保有一份赤子之心,擔當起對社會、民族與國家的責任。
總之,高職院校立德樹人工作要實現自我發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必須堅持反思和揚棄。在“互聯網+”時代,供給側改革視角下的立德樹人工作是一種長效思維方式,開展“痛點—解點”實踐創新路徑研究,有利于提升立德樹人工作供給的有效性,構建一個動態的全新供需結構,推動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協調平衡和良性互動,促進大學生德性發展和人格現代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提供強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使大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發展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1]魯潔.德育論著精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2]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陳明銀.對高校德育現代化的審視與內涵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4]Janet Edwards,Ken Fogelman.Developing Citizenship in the Curriculum[M].David Fulton Publishers press,1993.
【基金項目】2017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院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德樹人之路徑研究”(GXGZJG2017A025);2018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供給側改革視域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研究”(2018LSZ026)
【作者簡介】孫蘭欣(1983— ),女,漢族,廣西南寧人,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思政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學。
(責編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