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策略,提出精選教學內容、傳統與現實對接、注重哲理的相通、讓例子說話、撰寫感受領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等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該課程的課堂教學效果,體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教學策略 探索 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7-0144-03
隨著國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逐漸走進了大學的課堂,很多高職院校把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程開設,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大體的了解,對中國文化的主要特點和精神實質有一定的把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達到“經典文化熏陶,智慧才能增長,人格情操培養”之目的,從而實現立德樹人。
但在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一些問題越來越凸顯,教學效果甚微。一是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教師應該遴選哪些內容進行授課成為難題;二是中國傳統文化畢竟歷史久遠,許多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在教學中教師如何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讓傳統文化走進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實現“傳統”與“現實”的對接,成為教學的難點;三是應該如何保證和評價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效果,也是難以制定的標準。對此,本文提出以下教學策略。
一、精選教學內容,立德樹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的精華,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其內容包羅萬象,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因而,大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就是要學習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而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思想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中的精華,是中華民族流傳千古而不衰的文化瑰寶,其中包含了豐富的民族智慧和大量對人生、世界乃至神秘宇宙的智慧和為人之道的論述,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華,是古人真實深遠的生命體驗。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上強調:“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因此,授課教師在教學中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中的價值觀念、理想信念、思維方式、倫理道德、為人處世等方面的人生智慧,遴選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強不息等作為教學內容,充分發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從而讓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收獲豐厚的浸潤和精神滋養,最終培養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積極的人生態度、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修身立命,志存高遠,崇尚正義,勤勞善良,為學求知,仁愛禮讓,助人為樂,簡樸忠貞,勵精圖治,最終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教學目標。
二、傳統與現實對接,育人與學習相結合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領學生走進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海洋,是該課程課堂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授課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更要將這些傳統文化思想與當代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習乃至以后的職場生涯聯系起來,講清楚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現實意義和價值,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思想對他們精神成長的指導和引領作用,讓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課程的有用性,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傳統與現實的對接,育人和學習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如授課教師在講授儒家經典《論語》中的一些經典語錄,卻對學生沒有做任何的價值引領,學生自然不會感覺到這些經典語錄的有用性,也不會覺得這些語錄對自身的為人處世、精神成長有什么指導和引領作用。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應聯系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現象進行分析,講清楚這些經典語錄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如在講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時,就列舉學生生活中的例子進行分析:你在午休或者晚上休息的時候,室友卻在那里玩游戲、看電影、打電話,發出很大的噪音,你們想不想被他們影響到休息呢?學生的回答當然是否定的,以此來啟發學生當別人都在休息時,我們也不能發出這些聲響,以免影響到別人休息。最后總結,讓學生學會用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處世原則去處理同學之間、室友之間、朋友之間乃至步入職場之后的一切人際關系,從而使學生意識到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對他們為人處世、健康成長的指導和引領作用。
因為儒家經典有很強的現實性,許多經典語錄是對人生、生活和社會的高度提煉,有的甚至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所以在《論語》教學中是完全可以聯系人生經歷、社會生活、歷史文化等知識進行補充,充分調動學生的體驗之后,才能讓學生體悟到言簡意豐的語錄,從而實現“古”為“今”用,傳統和現實對接,讓傳統文化走進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以及以后的職場。
三、拓展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內涵,注重哲理的相通
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之所以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的核心內容和經典,就是因為其中蘊含了許多為人處世之道、人生哲理、人生智慧。授課教師在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中,注重拓展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內涵和外延,理清哲理的相通性,舉一反三,學生自然會明白和領悟其中更多的人生哲理。
如在講授《論語》中的交友之道“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時,首先給學生分析了這句話的本身含義是:“如果你的朋友有錯,或者是有一些缺點,你一定要告訴他,給他忠告,這是你作為朋友的責任。但是如果對方不聽你的建議,那么你要適可而止,不要再固執地勸說。否則你的朋友不但沒有改正,而且有可能你們的友誼也會到此結束。”告訴學生“和朋友相處也是要講究方法和策略的,凡事適可而止是一種聰明的處事方式”。接著又列舉下面的例子進行分析說明:你的朋友處了一個對象,你憑自己的經驗或者通過別人的告知,得知朋友的對象很不可靠,遺憾的是你的勸告并沒有引起朋友的重視,結果你的朋友非但沒有離開他(她),甚至認為你是在多管閑事,是嫉妒才這樣說的,反而疏遠了你,好朋友最終卻成了陌生人。通過這樣的舉例分析,讓學生明白對朋友我們盡到自己的責任就可以了,再多的話也要學會咽下去,不能因為一點小事情就毀掉了多年的友情,我們更沒有必要自取其辱。因為天長日久,你的朋友最終會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以此啟發學生思考:我們對親人、同事、領導的勸告是不是也應該點到為止、適可而止呢?學生紛紛點頭回答“是”,通過對交友之道內涵的拓展延伸,總結出“對朋友、對家人、對一切人,凡事適可而止是一種聰明的處世方式”的人生哲理。因此,授課教師在講授這些經典語錄時,應拓展其內涵,注重哲理的相通性,幫助學生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這有利于他們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四、經典語錄和事例相結合,讓例子說話
大學階段的傳統文化課堂若還繼續沿用初高中文言文的授課方式,勢必會讓學生覺得枯燥無趣,從而產生厭課情緒。因此,在大學的傳統文化課堂,授課教師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已成為當前大學傳統文化課堂教學的一個熱點問題。在傳統文化教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把傳統文化的經典語錄和古今例子結合起來,讓這些幾千年前的經典語錄不再是純理論的說教,讓事例說話,這些經典語錄也就生動有趣得多。
如在講到儒家的處世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時,如果授課教師只是簡單告訴學生要奮發向上、積極進取、努力學習,恐怕缺少說服力,因為簡單的說教讓他們感受到的只是短暫的學習熱情。筆者在講授該經典語錄時,選擇了2012年貴州大學錄取的“最堅強高考女孩”肖麗同學的事跡給學生進行分析,肖麗同學在身患癌癥的情況下仍然頑強拼搏,積極進取、追求自己的大學夢。筆者又以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內一位“考研哥”的事例來激勵學生,這位感染了新冠肺炎的“考研哥”,在病毒肆虐的環境下仍然能堅持一邊治療一邊復習考研內容,這就讓當下一些健健康康、安安穩穩在家隔離卻不愿意上網課學習的大學生汗顏羞愧。因為,比起枯燥的說教,用例子說話,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更能激勵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和斗志。接下來筆者又以中華民族1840年至1949年的歷史,以及新中國成立到今天我們祖國繁榮富強的發展史為例,再次向學生說明了自強不息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每個中華兒女的性格。
可見,授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若能把經典語錄寓于現實案例中,經典語錄的哲學思想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深奧”可以變得“直白”,學生會經歷從“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自然能感受到這門課程的有用性和趣味性。從而擺脫了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的枯燥無味,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和積極性,實現了該課程的趣味性和知識性的有機結合。
五、撰寫感受領悟,注重傳統文化的自然教化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感受領悟、涵養性情、滋養心靈,健全人格,用這些為人處世之道去指導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中,筆者每講完一些為人處世之道,都會讓學生寫一些感受、領悟和啟發,以此來檢驗學生學習了傳統文化課程后思想和行為有沒有發生一些變化。當然問題的設計不宜過大,要與他們的現實生活、學習有關系,授課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調動他們的生活經驗和閱歷,適當地加以點撥和指導,字數上不做硬性要求,只要有所感悟、有所啟發即可。
如筆者在講授了儒家的為人處世之道后,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當你與同學發生矛盾沖突時,你是怎么處理的?請結合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觀以及“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觀,談談你的做法。課后,有的學生在感悟中這樣寫道:“以前與室友發生矛盾,總覺得是對方不對,現在我懂得了首先應該反省自己,我是不是不夠尊重對方,說話的語氣是不是太重了,是不是不夠禮貌等,先反省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之處,然后盡力去改正這些缺點和毛病,傳統文化課程讓我學會了怎么正確去處理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通過讓學生寫感悟和啟發的教學方式,授課老師及時地掌握了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相關內容后思想和行為隨之發生的一些變化。
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實踐中學習和檢驗學習傳統文化的效果
學生在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學習中,已經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和掌握了許多為人處世之道,但是掌握了是不是就意味著傳統文化課程真的學得好呢?真正學得好的學生,必定會把這些為人處世之道內化為一種精神力量,伴隨著言行舉止方面的改變,會用這些為人處世之道去指導和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因為“文化對人具有建構作用,運用什么樣的文化教育學生,學生就會具有相應的價值觀,并按照相應的理念、原則來行動。學生參加經典教育越認真,越具有儒家價值觀的傾向,越會按照儒家倡導的原則來待人接物”。
因此,檢驗學生學習傳統文化課程的效果主要是看他們學習前后行為習慣、言行舉止有沒有改變,如果學生學了這門課程后,言行舉止、行為習慣確實發生了良好的變化,就實現了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授課教師的講解只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更多的是需要學生自己去閱讀和領悟,最終達到傳承優秀傳統、增長智慧才能、培養人格情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楊征.《中國文化經典》研讀中儒教思想教學淺探[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10(9).
[2]周臻,黎莉,華雪春.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航空出版社,2015.
[3]唐曉光,王瑾.學校中華經典文化教育對小學生價值觀及行為影響實證研究[J].教育研究與試驗,2010(10).
【基金項目】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建設立項項目(kcsz2020011)
【作者簡介】賈雨瀟(1980— ),女,四川巴中人,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應用文寫作,禮儀與溝通。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