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歡
【摘 要】本文從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等方面闡述在高校外語教學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意義,提出高校外語教學中文化自信教育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的文化思辨能力、引導學生樹立自覺的文化主體意識、引導學生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自信,并從融入更多傳統文化元素以豐富教學內容、完善課程設計優化教學模式、借助新媒體力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等方面論述文化自信教育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文化自信 高校 外語教學 教育 優秀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7-0154-02
在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國家建設者的過程中,培養文化自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017年,教育部印發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也強調文化教育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語言和文化從來都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自人類有文明開始,人類的語言中就承載著特定的文化,而文化的發展也在不斷地促進語言的發展。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學習中文,并在語言的學習中感受中華文化獨特的魅力。大學外語教學應重視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并肩負起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新時代的大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除要學習外國的語言和文化外,更要了解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建立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在高校外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顯得尤為重要。
一、在高校外語教學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意義
在高校外語教學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美國語言學家克拉姆契(Kramsch)提出,對目的語文化的學習與理解應用,要和母語文化背景知識相結合并加以對比,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包含的應是目的語和母語的文化教學。在外語教學中,將外語教學內容與中華文化知識相結合可加深學生對所學外語的理解與記憶。以高職綜合日語課教學為例,可以引入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日本文化產生影響的內容,如日語假名源于中國漢字的草書和楷書偏旁、日本的和服源自中國隋唐服飾、日本古都奈良的城市設計源自中國唐代長安城等。在教學中融入此類文化背景知識,呈現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互動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外語的理解力。此外,在中外語言相互翻譯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外語的表達方式,還要掌握漢語言的表達方式,因此,在外語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開展文化自信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二)有助于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文化的核心是價值理念,而發展道路是價值理念的集中體現。語言文字不僅是交流工具,也承載著價值傳遞功能。當學生接受并熱愛一門語言的時候,會認同其中所蘊含的價值理念。各國文化既有個性特征,又有追求真善美的共性特征。在外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應引導學生尊重與珍惜文化多樣性及認同中華文化。以高職綜合英語課為例,教學專題中反映的“健康生活”“學會學習”“責任擔當”等人文精神和價值理念,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廣泛體現。因此,在外語教學中融入中華文化認同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有助于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
在當代中國,大學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主體。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同,新時代的大學生將有更多機會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在外語教學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讓大學生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為解決世界難題而提出的智慧方案,不但能促使大學生學會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而且有助于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樹立民族自尊心。
二、高校外語教學中文化自信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以語言哲學為綱,培養學生的文化思辨能力
大學的教師不僅是知識的講授者,更是大學生的人生導師。著名的語言學家劉潤清認為,每個教師對自己的每堂課都會有個目標,這個目標從低到高可以分為五個境界:第一層境界,充實且信息量豐富;第二層境界,盡量讓自己的課堂陳述的都是事實;第三層境界,在系統知識中突出重難點;第四層境界,為更理想的境界,即讓知識充滿智慧;第五層境界,是最理想的境界,即把智慧上升到哲學。因此,在大學外語課堂上,最理想的境界就是將語言教學提升到哲學的高度。大學外語教師應以語言哲學為綱,在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文化思辨能力,引導學生在了解目標語相關文化背景的同時,對本民族文化充滿信心,從而形成對不同文化的正確思考和判斷。
(二)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樹立自覺的文化主體意識
當今大學生是伴隨著網絡和新媒體發展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大學生,他們處于一個信息輿論多元化的時代,他們的想法更有個性,也更加自我。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他們感悟生活,熱情大膽地去擁抱自己的傳統文化,建立自覺的文化主體意識。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理智客觀地與其他文化平等地交流。在外語教學中加強思政教育和本民族的文化教學,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個具體的行動。在外語教學過程中要強調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輝煌成就以及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要讓學生明白,我們的文化是多么的優秀。
(三)以文化為源,引導學生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自信
一個民族的語言體現著這個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在外語教學中,不僅要教授課本上的語言,還要聯系生活實踐,挖掘教材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文化的“點”連成“線”,教會學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際。因為世界的優秀文化都是相通的,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會發現中國文化精神在外語世界中隨處可見。包容接納、智慧內斂,正是中華文化的特質。因此,高校外語教師應以文化為源,既要充分發揮漢語的正遷移作用,又要以海納百川的心態去迎接世界文化,引導學生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自信。
三、高校外語教學中文化自信教育的具體路徑——以英語教學為例
(一)融入更多傳統文化元素,豐富英語教學內容
在高校英語課程中優化和創新英語教學內容,在教材中融入更多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提高英語教學中文化自信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包含很多內容,如哲學思想、風俗習慣、文學作品、傳統節日、諺語和習語等,為英語教師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英語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傳統文化內容,將更多的傳統文化內容融入英語課堂中。以高職綜合英語課為例,在上到有關萬圣節的內容“Whats behind Halloween”這一課時,教師除了介紹西方的萬圣節,還可以讓學生把萬圣節和中國的中元節、清明節作對比,引導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理解中國文化中的“禮”“孝”等文化元素。
(二)完善課程設計,優化教學模式
高校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實現雙向互動,不僅要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水平,而且要提高大學生的跨語言交際能力。因此,英語教學也應體現雙向互動的特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可以嘗試采用比較中國和西方文化的方法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例如,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比某一個語言點,發現其背后的不同文化背景,這種比較教學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往往用英語和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避免使用漢語,因為在傳統的英語教學理念中,英語課堂為學生創造英語環境有利于學生學習英語。隨著教學理念的改變和傳統文化的引入,教師在用英文教授英語文化的同時,也要用漢語表達傳統文化,這樣學生才能清楚地感受到兩種文化的差異。同時,也給學生創造了一種平等、自由的語言表達環境,而不至受限于語言的使用,失去表達的機會,削弱了表達的欲望。例如,在上到“Environment”這個主題的課文時,因為這方面的詞匯相對生僻,學生掌握的不多,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用中文對這個主題進行討論,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鼓勵學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借助新媒體力量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近年來,新媒體技術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基于新媒體技術構建起來的混合教學模式的應用為大學生營造了一種融合科技情感、趣味性、有效性的多樣化互動的學習氛圍。這種教學模式相比傳統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學生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英語教師采用混合教學模式,通過超星、云班課、釘釘等APP和學生實現互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討論中,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還能將優秀的傳統文化理念傳播得更透徹、更廣泛。英語教師也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內容和資源開發,開發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和資源,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并通過先進的教學手段傳遞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讓大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魅力。
語言學習離不開文化學習,文化學習能夠促進語言學習。語言與文化的不可分割性決定了文化在語言學習中的不可或缺性,而高校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人才的培養目標決定了母語文化的重要地位。因此,高校外語教學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也是加強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胡蝶,陳曦.文化自信視域下的高校外語教學[EB/OL].(2019-04-30)[2019-10-23].http://www.rmlt.com.cn/2019/0430/545907.shtml.
[2]劉潤清.論課堂教學的五個境界[EB/OL].(2016-08-27)[2018-10-23].http://www.sohu.com/a/112392292_479641.
[3]馮友蘭.人生四境界[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262.
【作者簡介】梁 歡(1983— ),女,廣西南寧人,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