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若是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去解決數學問題,勢必會使得學生的品質得到鍛煉,意志得到磨練,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然而,在我國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受到傳統教學的影響,教師在教學期間習慣性將提問權利攬入自己的手中,學生只能被動地回到教師提問的問題。基于此,本文結合當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實際情況,展開詳細的探析,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意識,教學策略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時期即小學階段,根據此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來看,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的特殊時期,問題也就是數學這門學科的心臟,只有在此階段幫助學生養成一定的數學問題意識,才能夠為學生日后的思維邏輯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進而幫助學生將數學課堂中所學的知識應用至現實生活中。
一、 小學數學問題意識的特點
(一)可觀察性
在小學數學問題意識的強弱性上,可以借助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提問數量以及學生參與小組討論的發言情況進行,通過這些都可以以直接的方式來觀察到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如果一個學生在數學課堂中,愿意提出更多數量的數學問題便表示該學生的外顯性問題意識較強,反之則弱。
(二)易變性
小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具有一定的易變性。這與學生的興趣、性格以及數學問題的難易程度具有直接的關系。所以,如果學生對其感興趣則會提出更多的知識點。當所學的數學知識內容正處于學生最近接觸的知識發展區內,學生自然也會提出更多問題。另外,若教師以一種積極的態度來對待學生,在學生進行提問時采用鼓勵與贊可的方式對待,學生也會愿意提出更多的問題。
(三)推測性
小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一定的隱蔽性,不能采用直接的方式對其進行觀察,然而它可以在一定的時期內來觀察學生參與本階段數學活動的情況。如,一個性格內向的學生必并不會在課堂中提出太多問題,但是通過這個學生因迷惑而產生的延伸、巧妙的解題思路以及自己解決數學問題時獨特的見解,都可以推測出這個學生具備強大的數學問題意識。
二、 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薄弱的表現
(一)學生不愿意主動提問
經過對教學過程中實際的觀察情況得知,在教學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很少提問甚至是從來不主動提問的學生群體,此時學生只能以一種被動的形式來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另外,還有一些學生自認為在課堂中提出問題只是教師的工作內容,與自己并沒有太大的關系,自己是一名學生只需要做到認真聽講就可以了,在這種觀念與思維的影響下,學生只是將重點放置在教師課堂中所提出的問題,并不會將太多的精力放置在自己思考問題并提出問題,導致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斷下降。然而,在培養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怎能進一步談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呢?
(二)學生不善于提問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在數學課堂中,存在一個顯著的問題,即教師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教學進度,往往會忽視了對學生的提問,甚至還有一部分教師認為,學生在課堂中的過多提問只會耽誤教學。如果在課堂中有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也勢必會受到影響。對于小學低年級的教師而言,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只有一小部分教師會有一定的培養學生問題的意識,進而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但是多數教師還是會認為過多的提問并不利于整體課堂教學把握,長此以往,學生在課堂中的提問機會則是少之又少。還有一種現象即教師在向學生提出問題時,學生若是回到錯誤,部分教師不會進一步引導學生繼續展開思考,糾正學生的錯誤意識,只是以簡略的方式予以帶過,長時間下來學生的思維意識逐漸被弱化,多數學生并不愿意再繼續去主動探究,進而出現學生想問,又不善于主動提問的情況。
(三)學生不敢問
在與學生的交流期間得知,有超過60%的學生由于“害怕回到錯誤受到老師的批評”和“擔心提出的問題沒有價值受到同學的嘲笑”等原因而不敢進行提問。特別是對一些數學功底較差的學生而言,他們雖然尚未形成一定的思維邏輯意識,但是他們卻具備較強的自尊心,加上對自己缺乏自信,擔心自己所提出的問題相對簡單,談不上價值可言,所以,導致那些學生本來不太理解問題進一步被隱藏,長此以往,學生對這方面的問題會更加迷惑。從一定意義上講,學生這方面的問題屬于心理方面的問題。通過此可以得知若想使得小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得到一定意義上的促進,需要為學生建立一個相對輕松的狀態,以此才能夠培養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好地思考與反思。相反,學生受到不自信的心理影響下,并不會產生問題意識。
三、 小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
(一)結合所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
根據當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得知,多數教師并不能從真正意義上理解數學問題情境的價值,導致教師盲目地將問題情境導入至新課中,然而在創設數學情境的過程中,最根本的意義在于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可以實現“再創造”,即讓學生從根源上尋找到解決數學知識的方法,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思維邏輯能力,讓學生從真正意義上理解數學這門學科。另外,在課堂教學中,不單是教師一個人的知識傳遞過程,而是學生與教師的共同配合下進一步挖掘知識,讓學生明白解決知識是一個反反復復的過程。在問題情境的引導下,不僅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提出,還能夠讓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知識。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結合數學這門學科的特點,立足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具象的數學問題。
例如,在學習“三步應用題”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工人修路場景。隨后,向學生展示:兩個工程隊共同完成本條公路的修建工作,計劃在3天修完。第一團隊修了120m,第二團隊修了102m。此時,多媒體視頻發出聲音:“同學們,結合上述提供的條件,你能自行提出一個問題嗎?”此時,教師重復問題,并讓學生自主發言。有的學生提出“第二團隊比第一團隊少修多少米?”有的學生提出“兩個團隊平均每天修多少米路?”“第一團隊平均每天修多少米路?”通過此方式的引導,學生不僅能夠自主進行提問,還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展示了學生的思維層次性,讓學生在深刻的思考下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進而激發學生的熱情。
(二)成立解題小團隊
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建立“數學問題小檔案”,即在平時的學習中,學生若是遇到了自己不能解決或者出現疑問地方,都可以予以“保存”,并將其放置在數學問題小檔案中。所有的學生都擁有一個自己的小檔案,并將自己或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問題進行記錄與保存。首先,讓每個團隊內的成員進行合作,并定期利用一定的時間來共同探討每個學生檔案中的記錄的問題,隨后,讓每個團隊之間進行合作,如第一團隊解決第二團隊提出的問題,第三團隊解決第一團隊遇到的問題,實現問題交換,此活動可以每周定期舉辦2-3次,最后便是教師與每個團隊之間的合作,教師可以在課上或者課下的一些空余時間與每個團隊共同探討問題。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最大限度上激發學生提問的能力,還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提問的價值與樂趣。除此之外,在實施這種策略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獎勵,如物質獎勵、加分制等,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合作與競爭意識。
構建問題小檔案,對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生利用構建問題檔案,不僅能夠讓教師了解到此階段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與理解情況,還能夠讓學生自己意識到自己解題能力的提升,即問題的提出由簡單到復雜的一系列過程。結合以往的教學實況得知,雖然一部分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智慧與思維想到一些具有價值的問題,但是,這些只是短暫的停留于學生的腦海中,并沒有將其予以進一步的記錄。然而,問題檔案的建立,不僅能夠緩解學生懶惰的思想,還能夠使得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模式。此時,學生若是遇到不能立即解決的問題時,便可以將其記錄在檔案袋中,和同學、老師共同解決。但是由于課堂學習的時間有限,學生很多問題并不能第一時間請教老師,所以問題檔案的出現,不僅能夠讓學生保留至和同學共同完成,還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
(三)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學生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對學生的整體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其次,良好的認知結構是幫助學生培養問題意識的一項重要前提,若是只有知識并不具備一定的認知結構勢必會影響到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具備與知識相對的認知結構時,能夠讓學生經常提出“為什么?”。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教師如果將重點只是停留于對學生知識量的累計上往往是不夠的,教師需要向學生提供了解知識的方法與途徑,讓學生自主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并非是擁有足夠量的知識才好,而是要引導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進而培養學生系形成一定的數學問題意識,以便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并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所具備的價值以及這門學科知識為自己提供的功能。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數學教師若想從真正意義上使得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培養,勢必要聯系此階段學生的實際特點進行,進而為學生制訂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并在此基礎上,深入地發掘學生潛在的能力,以此來鼓勵學生自主、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如此來培養小學生的問題意識,并幫助學生為日后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陸艷.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與能力的培養策略[J].名師在線,2020(2):66-67.
[2]魯紅忠,徐進.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原則與策略[J].名師在線,2020(1):52-53.
[3]石明禮.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甘肅教育,2019(22):79.
[4]胡虎林,馬雅娉.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甘肅教育,2019(22):137.
[5]張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0):73.
作者簡介:謝燕,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劉海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