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少菲
摘 要:當今博物館已成為保存人類文化遺產、推廣公眾教育、科普文化信息、推進國民素質的文化中樞,是創造力與知識相結合的場所,也是與觀眾共同創造、分享和互動的公共文化平臺。
關鍵詞:博物館教育;公共文化服務;分享
博物館作為傳承人類歷史文明的中樞,近年來社會教育與文化服務功能得到了充分的踐行。博物館公眾文化教育挖掘凝練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獨有的時代精神和核心價值,通過各種創新手段和新媒體技術與文物展覽相結合策劃開展的各類品牌活動,讓公眾、歷史、經典文化在博物館碰撞,推出更多元、更高品質的公眾文化體驗,創新、共享公眾教育模式,助推社會公共文化建設,釋放獨具博物館特色的文化效應。
1 融合教育之力,打造博物館公共文化品牌
近年來,國家對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在文化教育領域中的作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深度挖掘歷史文化精髓,以創新傳承的方式將博物館教育資源融入國民教育體系,有效提升博物館教育和學校教育跨界融合,打造文化教育聯盟的品牌項目,是博物館公眾教育的不懈追求。武漢博物館“行走的課堂”精品教育項目,是我館積極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優勢,探索博物館教育資源最大化的有效途徑和手段,富有人文內涵的博物館教育品牌。目前該品牌項目已形成“歷史文物”“民俗節慶”“中華禮儀”“武漢故事”“考古探秘”“匠心獨運”六個系列。六年來,在武漢市近百所高校、中小學(包括遠城區)分學段推廣,受眾人數達35萬人。
重視鄉土教育是發揮城市博物館社教功能的重要內容,武漢博物館以本土化的人文主題為切入點,講好武漢故事,通過城市文化自信,弘揚與傳承城市悠久文明,充分探尋與挖掘武漢具有特色的文化元素。如老街巷、舊碼頭、老建筑、三鎮橋、江城美食等人文符號,陸續制作并推出《“古三鎮圖”里話三鎮》《探尋武漢城市起源》《武漢的橋》《中山大道的前世今生》《舌尖上的武漢》等頗具了荊楚漢韻風味的“武漢記憶”系列教程。并與武漢中小學國民教育相聯絡,系列教程緊密契合中小學地方歷史教材,重點呈現武漢3500年城市發展脈絡,講述悠遠深厚、波瀾壯闊的老武漢故事。除此之外,為激發廣大學生學習熱情,武漢博物館社教部在充分研究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還自主研發了特色文創產品,像《武漢博物館館藏文物立體填色繪本》、古三鎮拼圖、大武漢皮影、《武漢古代歷史填色繪本》、黃鶴樓模型DIY等輔助課堂教學,讓廣大師生不出校門就能尋訪武漢的紅色印記、鄉史文化,提升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019年,武漢博物館“行走的課堂”圍繞本館精品特展、年俗節慶、社會熱點等精心策劃了一系列特色活動,取得了極佳的社會反響。例如,結合精品展推出的博物館特色課程“擺駕回宮”“探尋人類起源‘瘋狂原始人體驗”“‘妙手呈金青銅器修復親子體驗”等;配合重大節慶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有“五四運動”100周年特別活動、“愛心相守、文化共享”全國助殘日特別體驗活動、“童心共筑中國夢”六一文化體驗活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七十米長卷繪中華”活動等;為助力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在武漢的成功舉辦,特別策劃的“博物館傳統文化與軍運會同行活動”,將“穿越古今說軍運”博物館特色課程第一時間在中小學推廣,以傳統文化與軍運會同行的方式積極參與和支持軍運會,增強青少年作為東道主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向世界展示武漢風采,傳播文明形象。
為拓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公益性、教育性、服務性”優勢,“行走的課堂”還走進遠城區學校、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武漢市第一聾校、武漢市西藏中學、漢鐵高中新疆班、協和醫院愛心病房、新洲區幫扶村等,以特有的方式為特殊群體的孩子們帶去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體驗,實現孩子們的“微心愿”,開展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多年來持之以恒的社教踐行活動,使“行走的課堂”成為博物館連接學校教育的橋梁,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發揮與學校國民教育進一步深度融合,傳承優秀歷史文化,激發廣大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讓文化自信、文化擔當真正成為青少年的人生追求。
2 網絡信息化技術助力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
當下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博物館開始解放思想、卸下隔離,依托“博物館+”“互聯網+”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與形式,運用智慧導覽、VR、AR虛擬場景的沉浸式體驗、3D全息投影、360度全景影片、微互動電影等新媒體技術,全方位提升公眾觀展的視聽感受。通過博物館官網、微信小程序、手機App等多元渠道,實現新媒體技術線上、線下資源的共享與利用,構建博物館與公眾的超級鏈接,拉近公眾與世界的距離。公共文化設施信息共享的廣泛,使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進一步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弘揚、傳承與發展。
2014年,武漢博物館開通了“智慧武博數字武漢博物館”平臺,成為湖北地區首個上線的網絡數字化博物館平臺。通過新媒體技術線上、線下資源的共享與利用,實現公眾與博物館的高度交互。
2018年,“手掌中的江城寶藏——‘江漢集珍:武漢博物館館藏文物精粹”手機App上線,以文物賞析為主要功能,涵蓋了武漢博物館館藏六大類的70余件精品文物,通過“看細節”“品藝術”“聽故事”“指尖觸摸”等體驗方式,從不同的角度為公眾展示文物所蘊含的多元價值,將文物背后的故事向公眾娓娓道來。
2019年,武漢博物館微信導覽系統改版上線,微信語音導覽即點即播,金牌講解員即刻便能帶你暢游博物館。陸續推出的專家講解、方言講解,更能滿足不同觀眾的個性化需求。通過微信小程序,公眾就可實現志愿服務、社教活動線上報名。“江漢集珍”武漢博物館精品文物小程序分分鐘讓文物愛好者沉浸在文物美的絕妙空間。現代科技讓博物館海量資源被更暢通快捷地傳播與分享,從而使博物館更好地實現公益性和公共性。
3 結語
當今博物館立足文化景觀的新視野,搭建全新的公眾文化互動平臺,以多角度、高層次的博物館教育推廣方式滿足不同群體公眾對于精品文化的渴求。富含“磁鐵”效應的博物館公眾文化體驗,讓博物館成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滿足公眾精神文化生活、享受多元文化體驗的高雅文化場所,助力公共文化服務,推動社會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與繁榮。
參考文獻
[1]李瑞,徐秀麗.博物館如何發揮作為文化中樞的作用,聽聽嘉賓怎么說[N].中國文物報,2019-05-21.
[2]劉舜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視野下的博物館功能定位[J].學理論,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