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提出,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此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門課程,其對于學生健康思想道德觀念形成有極大影響。在實際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立足于學科核心素養,積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升,下面對此進行分析。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培養
一、 前言
在以往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大多是以自己為核心,單方面地為學生灌輸知識,忽視了學生實踐體驗,導致學生難以高質量地開展學習活動,削弱了學生學習效果。新課標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全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確保學生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所以在實際中,教師要注重教育教學活動的改革優化,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 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科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新課改對教育教學活動提出的新要求,其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核心,從學生全面發展入手,對學生的必備品質、價值觀、關鍵能力等進行培養,促使學生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在:
(一)政治認同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指引學生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在生活中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核心素養,可以全面提高學生追求幸福、創造幸福的能力,有助于學生精神境界提升。
(二)科學精神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還需要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對自己發展及社會進步進行理性思考。通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同時可以強化學生思辨能力發展,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三)法治意識
依法治國是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而言,在課堂上必須對學生開展法治教育,可以讓學生成為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能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動遵守法律,并學會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身合法權益,有助于法治社會建設。
(四)公共參與
其主要是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發揮自身民主參與權,積極地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中,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通過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核心素養,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我國民主決策的政治內涵,能強化學生民主意識。
三、 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一)以核心素養為依據明確課程教學目標
實施新課標以后,核心素養逐漸變成了當前教育教學活動的最終教學目標。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也必須立足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設定適宜的課程教學目標,更加針對的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例如在《建設美麗中國》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立足于資源短缺的視角,設置教學目標:
1. 自主查找資料,分析我國當前人口、資源狀況,并思考人口及資源環境對于我國和諧社會建設帶來的影響。引導學生在分析中了解我國在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2. 要求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分析人口、環境對于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并總結歸納計劃生育、環境保護的意義,培養學生樹立計劃生育、保護環境資源的正確思想觀念。
3. 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提出切實可行的環境資源保護方案。
教師在課堂上,為了強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借助現代教育手段,將近幾年當地的人口普查圖表播放出來,讓學生以本地人口情況為切入點,總結、分析我國人口發展情況。同時教師還可以將當地的資源利用、生態環境情況引入課堂上,讓學生依據自己現實生活,來分析生態環境、人口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特別注重,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指引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更要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進行培養,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還需要結合學生發展需求,合理地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如環境調研、志愿者服務等,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認知。
(二)優化課堂導入
做好課堂導入活動,可以引導學生保持高昂熱情參與到知識探索中,有助于學生學習效果提升,也可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在實際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在課前為學生布置相應的任務,讓學生收集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材料,進入課堂后,教師以學生收集的材料為切入點,通過分析材料順利地進入課堂教學中。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民當家作主》這一單元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在課前要求學生收集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相關材料,在講解本單元內容時,結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進行,使得學生對于民主參與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也促進學生公共參與素養提升。在本單元知識講解完以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專題報道活動,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入關于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視頻內容,讓學生在視頻觀看中,了解各地區人大代表,并引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內涵,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三)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時,還需要進一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以此保證學生可以很好地參與到課堂上。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及學生的認知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引入相應的材料,充實課堂內容。同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還需要注重收集各種新聞消息,對其進行篩選、分析,根據教材需求,引入適宜的材料,在確保教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開拓學生視野。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只有保證引入的材料與教材向契合,才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在指引學生探索《關愛他人》一課中,教師就可以將社會中人們比較關注的焦點問題“扶不扶”引入課堂上,一位老人在馬路上行走摔倒后被年輕人扶起來,老人敲詐年輕人,對于這樣的材料,與學生生活有緊密關聯,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對這一社會現象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關愛他人的知識點,促使學生可以在社會熱點分析中理解關愛他人對于自身、他人、社會的意義,并指引學生學會如何關愛他人。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引入案例時,還需要注重案例本身的典型性,這樣才能更好地借助案例突出教學重難點。良好的案例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助于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發展。如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索《法不可違》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入國家“掃黑除惡”獲取的成果,并通過多媒體播放出法院依法判決違法行為的視頻,借助形象的視頻,讓學生真正意識到法不可違,并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高。
(四)強化探究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還需要注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深入探究,實現和諧素養發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采取適宜的措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成為課堂主體,同時學生在學習中,遇到挫折、困難后,教師可以指引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認知。
例如在《全面依法治國》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立足于自己的現實生活,探究“生活中法律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將當地發生的犯罪事件引入課堂上,讓學生結合自己已經掌握的法律知識,分析其犯罪原因、應受到的法律懲罰,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辯論活動,辯論主題是“法律對于生活是否重要”,教師將學生分成兩組,正、反方各一組,然后讓各種學生根據自己組的辯題,收集材料,論證觀點,在學生辯論中,教師要記錄學生的意見、觀點,在學生辯論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對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全面加深學生對于本節課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法治意識提升,強化學生核心素養。
(五)優化資源強化核心素養培育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學習觀念,幫助學生可以靈活地應用知識,以此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對現有資源進行優化整合,立足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需求,由點及面,促進學生綜合發展。例如在《守望精神家園》一課中,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將事先準備的我國古代社會禮儀制度引入課堂上,并借助這些內容引導學生思考“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特別注重家庭和諧、社會安穩,在這一過程中禮儀發揮著什么作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文化的角度出發,讓學生意識到禮儀是我國優秀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正是在這種禮儀文化引導下,我國才能不斷維持家庭、社會和諧。同時教師還可以將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電視節目,如《中國詩詞大會》《漢字聽寫大會》等引入課堂上,指引學生借助形象的視頻來理解傳統文化,促使學生可以意識到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激發學生弘揚傳統文化的熱情,促進學生文化素養提升。
四、 總結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日常教學,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充分把握學科核心素養內涵,采取多樣化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道德與法治知識探索中,提高學生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石洪輝.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9(27):138.
[2]盧明家.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學周刊,2019(19):61.
[3]劉艷玲.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研究,2017(10):131-132.
[4]莊志端.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策略[J].考試周刊,2018(89):121-122.
[5]楊克芳.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導學,2019(5):15.
[6]王波.談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J].考試周刊,2019(51):163.
[7]陳亞娟.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J].新課程導學,2019(6):70.
[8]薄紅.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核心素養的有效滲透[J].中華少年,2019(9):238.
作者簡介:馬應樂,甘肅省白銀市,靖遠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