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作為國家統籌推進的六類人才隊伍之一,在社會建設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作為職業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養基地,高職院校社工專業青年學生普遍缺乏方向感、責任感和認同感,在職業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養中,也存在著重專業教育,輕思政教育;重課堂教育,輕實踐教育;重學校教育,輕協同教育的情況。因此,有必要開展課程思政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在專業教育教學全過程,不斷加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職業素養教育和實踐創新教育,使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同向同行,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職業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
【關鍵詞】三全育人 課程思政 ?社會工作 職業教育 ?課程思政
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下簡稱“三全”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這對如何培養職業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要求。
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是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提出的要統籌推進的六類人才隊伍之一,隨著《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1-2020)》《關于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20)》《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20)》《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等一系列文件的相繼出臺,更是凸顯了當前堅持“三全”育人引領,開展職業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高職院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現狀
截至 2019 年,重慶市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數量約為5.5萬人,其中持有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的有1.5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比例為0.48‰,遠低于發達國家和地區2‰的平均水平。近年來,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長引發了民眾對社會服務的廣泛需求,也引發了行業對職業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普遍需求。但是,在職業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中,還必須解決這些青年學生遭遇的成長困境。
(一)缺乏方向感
由于大多數學生從小到大主要的人生目標就是讀書、升學,當他們進入大學,基本實現學習的“最終”目標后便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應當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將來想做什么。與此同時,職業院校的學生沒有名校光環傍身,和本科院校特別是重點院校學生相比,自覺低人一等,加之社會工作的社會知曉、社會地位和收入待遇都不高,更讓學生覺得沒有發展前途。
當前,在浮躁的社會風氣下,青年學生對做明星,當網紅,一夜暴富,錦衣玉食的生活無限向往,而對扎根基層,默默無聞,粗茶淡飯的生活心有不甘。青年學生們對于自己將來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怎樣才能成為那樣的人,是困惑和迷茫的。理念信念的缺失直接導致他們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果不好。
(二)缺乏責任感
社會工作是一項以關懷弱勢人群、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為己任的專業和職業,它要求從業者有高度的社會責任和強烈的助人動機,有追求公平正義、民主平等的崇高使命。然而,在當今多種社會思潮的影響下,雖然青年學生個人的獨立性、自主性不斷提升,但個人價值得到極大尊重,個性得到極大張揚的同時,集體主義觀念和社會責任意識卻越發淡薄。在市場經濟唯利是圖的影響下,以及在“好人被訛”的不良風氣干擾下,青年學生更加關注與自身息息相關的利益,高高掛起與己無關的是非。加之和平年代成長起來的青年學生,物質生活的富足,父輩竭盡全力的付出,為他們解除了一切后顧之憂,他們連自身生存問題都無需考慮,更別提什么經世濟民的家國情懷。
(三)缺乏認同感
由于專業社會工作在我國開展的時間并不長,社會大眾對它的知曉度不高,且相比地產、金融、軟件等高收入行業,公務員、醫療、教育等高社會地位行業,出身草根,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社會工作行業并不被社會大眾青睞。從全國社會工作院校的招生來看,很多社會工作專業學生都是調劑錄取,一些學生在入學后希望轉到其他專業,沒轉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選擇從事社工職業的意愿也不高。
對社會工作專業和職業的不了解,直接影響了職業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招生,而現階段人才培養中的課程設置不合理、實踐教學不充分、行業發展不規范又反過來影響了學生的專業和職業認同,影響了他們的職業選擇。
二、職業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困境分析
(一)重專業教育,輕思政教育
一直以來,在職業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中,無論是授課老師、授課時間、授課內容還是教學設計,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都是各自分離的。思政課主要集中在大學一年級,以思政理論、思想道德、形勢政策為重點開展教學。在以專業課為主的大學二、三年級,幾乎沒有開設專門的思政課,而專業課教師又以專業價值的內化、專業知識的理解、專業技能的掌握為重點開展教學,并沒有把專業價值和職業使命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青年人的理想信念相結合。
(二)重課堂教育,輕實踐教育
社會工作是一門實務性極強的專業,社區實踐的感受力是從事社會工作的開始或行動研究的起點,更是持續推動專業實務和行動研究的原動力。因此,需要在人才培養中,緊密結合社會,將學生的課堂學習與真實的社會情境結合,通過和服務對象長期的接觸,了解貧弱群體的生存現狀和服務需求,從而促進學生的公民參與,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與此同時,在服務案主的過程中,通過運用專業所長與案主建立良好關系,為案主解決具體困難、疏導不良情緒、鏈接有效資源,既能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增強學生的服務能力,還能讓學生在服務成效的體驗中建立牢固的專業認同。
然而,在目前的職業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中,依然是課堂教學強、實踐教學弱,技能教育強、創新教育弱。學生與社會真正的接觸機會較少,走進社會、服務社會的機會更是屈指可數,以至走上工作崗位后社會經歷、社會經驗、社會責任感缺乏。
(三)重學校教育,輕協同教育
目前的職業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是以學校教育為主的,由校黨委、團委、二級院系、學生工作系統、后勤部門、專業課教師、公共課教師等多個部門和崗位的人員共同履行教書育人工作。
然而,無論學校教育多么完善,學生終歸是要回到家庭、走進社區、深入行業的。家人對助人工作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對子女去從事“伺候人”的工作,行業在發展初期對從業者專業化能力、職業化水平的降格以求和違規操作,媒體對“網紅”、“明星”、“富豪”的過度關注,大眾對“金錢”、“權力”的大肆追捧,無一不在削弱學校教育的力量,降低學生對專業的認同。
三、“三全”育人引領職業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養
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因此,堅持“三全”育人引領,改革職業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把課程思政改革融入到教育教學,這不僅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影響力與實效性的根本保證,也是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方向感、扶弱濟困責任感、專業教育認同感的必由之路。
(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堅持“三全育人”引領,就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貫穿到職業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已經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做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理論判斷,并提出“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梢姡玫亟鉀Q困難群體、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問題,成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工作的本質是助人,以幫助困境人群解決困難、發展能力、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為目標,這與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是一致的,與我們黨在新時期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一致的。因此,在職業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中,必須要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思考職業化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進程中的角色定位、素質要求和能力標準,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學生的專業自信。
(二)加強職業素養教育
高職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以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其“職業性”特征要求對接職業崗位,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職業素養包括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態度、職業精神等多個方面,體現的是職業人的綜合素質。
社會工作是一項以助人為核心的專業和職業,其“踐行社會公正”、“倡導、平等”、“推動自由自主”、“維護價值尊嚴”的價值理念和“尊重”、“接納”、“保密”、“自決”的實踐原則與我國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堅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恪守“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準則完全一致。
堅持“三全育人”引領,加強職業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職業素養教育,就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職業理想,堅定專業人才的方向感;就要發揚服務、助人的職業精神,內化公正、平等、自由的職業使命,遵守尊重接納、保密自決的職業道德,堅持愛崗敬業的職業態度,提升專業人才的責任感;就要學習扎實的職業技能,掌握崗位核心能力,建立專業人才的認同感。
(三)加強實踐創新教育
參與實踐是學生深入基層社區了解社情民意,進行溝通交流,檢驗專業能力,掌握職業規范的重要環節,通過實踐,可以讓學生感同身受弱勢人群的生活現狀,體驗到專業助人工作在解決社會問題,促進人的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專業認同感。社會工作本是做人的工作,由于人的多樣性、復雜性、差異性和情感性,難以用統一的模式、準則和方法開展工作,必須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深入體會、理解服務對象的獨特性、多樣性,并結合本土實情,調適、變通運用實務技能,這要求職業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因此,職業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養要加強實踐創新教育,一是改革實踐課程教學模式,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走進社區與服務對象互動,提高學生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二是鼓勵學生組織參加學生社團和志愿服務活動,協助他們利用專業優勢回饋社會,提高學生策劃組織和溝通協調能力;三是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他們識別、發掘居民服務需求并設法予以滿足,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
參考文獻:
[1]鄭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7.01:P4-9.
[2]徐選國、趙環,社會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邏輯與現實路徑[J].青年探索,2015.02:P92-96.
[3]楊威,簡析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工作相結合的內在依據[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1:P97-100.
[4]王亞利,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德育”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2.21:P50-51.
[5]蔡應妹,社會工作介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求實,2011.4:P81-84.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規劃課題(課題編號2017-GX-414)。
作者簡介:鄭軼(1983-),女,重慶人,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民政與社會治理學院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帶頭人、教研室主任,中共黨員,副教授,社會工作師,心理咨詢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社區治理與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