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
【摘 要】中小學音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小學生掌握一些學習音樂的系統方法,以聲樂教學法和音樂教學法為基礎理論,通過“唱歌”的方式,將聲樂教學內容合理引入中小學生的音樂課堂教學中,加深中小學生對音樂的熱愛程度,促進中小學生音樂課程多元化教學模式的發展,全面提高小學生音樂教學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音樂課程,中小學,聲樂,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3-0159-01
聲樂教學時中小學音樂課程教學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多以聲樂教師講述自身唱歌中的內心體驗、發聲感受、相關經驗等方法,向學生傳授教學內容,同時引導學生發聲,結合學生的聲音特點指導其調整方法,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發音與呼吸方法。但受到我國傳統教學觀念的約束,致使多數中小學音樂課程只流于形式,使得其教學質量普遍不高。現就聲樂教學法在中小學音樂課中的實際應用方法及效果進行簡要分析。
一、聲樂教學的重要性及藝術表現力
聲樂教學以指導學生發音技巧為主,通過氣息、聲帶、腔體共鳴等的相互配合,發出優美的歌聲。因此,發聲訓練是其教學內容的必備環節。我國的教育理念的全新改革,使得中小學對音樂教學課程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但在聲樂教學方法上還存在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聲樂發聲訓練相對較難,加之很多中小學音樂教師對聲樂發聲訓練重要性的認知不夠充分。只有提高發聲訓練成效,才能提高學生的唱歌技巧,提升音樂水平。
學生的性格各有不同,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可以勇敢地表現自己,發揮良好的演唱效果,部分學生較為膽怯,不善于表現自我,會因為過分緊張導致其不能充分發揮出發音技巧與方法。聲樂教學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心理素質,學生在聲樂課堂上不僅要學習基本聲樂技巧,還要培養其藝術修養與心理素質。學生在演唱過程中如果不懂得控制自身情緒,會影響演唱效果與課堂教學質量。
二、聲樂教學在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的應用價值
中小學音樂教學以培養學生歌唱能力、審美能力為主,為實現課堂的高效教學效率,需要音樂教師借助多元化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從動作、自然、比喻、感受、模仿等角度,指導學生控制自身的情緒,增強學生演唱過程中對嗓音管理能力,包括協調力與耐力,從而改善學生的嗓音條件[1]。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可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適宜調整,幫助學生盡快進入良好的唱歌狀態。
教師在制定教學內容時,需要兼顧不同嗓音條件的學生,根據學生身心發育特征,采取科學、合理的嗓音訓練方法。當學生演唱到不適合自身嗓音特點的歌曲時,表現往往不佳,教師此時應鼓勵學生,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克服恐懼心理。比如《大海啊,故鄉》一曲,教師在傳授的過程中需要著重于力度與情緒的把握,讓學生可以感受到由淺至深的情感表達,在演唱之前組織學生朗誦歌詞,分析歌曲的整體脈絡,指導學生把握歌曲的情感,確保學生在演唱過程中的真情實感,從而提升學生的演唱水平。
三、聲學教學的應用實例及相關教學建議
聲樂教學內容豐富、范圍較廣,教師在傳授發聲技巧時,可以采取點評式教學方法,在了解學生嗓音特點、條件、聲樂水平的條件下,選擇演唱歌曲,讓學生在規定時間范圍內完成識譜、作品分析、理解與演唱,為每位學生提供公平的演唱機會。學生完成演唱后,教師對其進行現場點評,學生之間也可相互進行評價,教師認真聽取學生的評價建議,同時從情感詮釋、作品理解、聲音技巧、演唱風格把握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演唱效果。
聲樂教學課堂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教師需要逐步引導學生的發聲、演唱技巧等,以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吸引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與年齡特征,采用新型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通過課堂音樂活動,提高學生對音樂課堂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喜歡上音樂課。此外,音樂課堂不能繼續局限于課堂內教學內容,還應組織學生多參加一些課外音樂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提升其歌唱表演方式與聲樂技巧,鼓勵學生在采風中自行編寫歌詞與旋律,積極參加音樂表演,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無限魅力。
四、結語
傳統的中小學音樂教學方式需要根據當代中小學生對音樂的訴求作以適當的改革和升級,以豐富的教學內容與有效的教學內容提高中小學的音樂課程質量。結合聲樂教學的法則,以聽、彈、唱、演為一體,培養中小學生的音樂素養,為學生創建良好的音樂學習氛圍。學校與教師要同步進行思想教育改革,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音樂教學課程,使其愛上音樂、掌握音樂,培養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及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胡慶生,李佳音.中小學音樂課中聲樂教學法的應用初探[J].音樂生活, 2013(9):79-81.
作者簡介:王 寧(1998-),男,漢族,廣東順德人,本科,學生,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