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的成績發展盡管很重視,但是其道德品質發展更為重要。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活動的組織者、實施者,其需要發揮自身的德育功能,將德育與管理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參與班級活動的過程中,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行。但是,就當前的高三班級管理活動的開展情況來看,在德育與管理融合方面還存在諸多的問題,在本文中,我將以此為切入點,探尋有效實施班級德育管理的對策。
關鍵詞:高三,班主任,德育管理,管理問題,管理對策
立德樹人的提出要求班主任在實施班級管理的時候,將德育融入其中,借此使學生在各項管理活動參與中,獲得道德品質的發展。那么,將班級管理與德育教育融合起來到底有什么意義呢?當前的高三班級德育管理存在何種問題呢?我們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這是本文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如此才能切實地引發廣大高三班主任對德育管理的重視,同時落實德育管理行為。
一、 高三班主任德育管理意義
作為一名高三生,其心智在發展的過程中正在不斷地走向成熟,自我意識也在不斷地增強。此時此刻,大部分學生心中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且樂于冒險去做這些事情。但是,其是非辨別能力有限,在自我意識的驅使下,總是會做出諸多的違反班級規定或道德準繩的行為,不僅危害了他人的發展,還限制著自我有效發展的實現。面對此情況,班主任在高三這個關鍵階段要重視德育管理,以多樣的方式,順應學生的發展需求,并使其在班級管理活動參與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良好道德品質的熏陶,從而在良好道德意識的驅使下,踐行道德行為,實現健康發展,為有效地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高三班主任德育管理問題
盡管在立德樹人的指導下,廣大的高三班主任開始重視德育教育,且有意識地將德育教育與班級管理融合到一起,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不到位的問題。如高三階段的學生面臨著高考的壓力,隨著學習任務的不斷增大和考試時間的臨近,不少學生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如有的學生心理壓力過大,出現神經衰弱問題,有的學生對高考不抱希望,出現散漫心理。諸此種種心理問題,都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再如,班主任在德育管理中,過分地重視學生的安全,每天告訴學生臨近高考了,要為自己的人身安全負責,每天要吃什么,不要吃什么,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在這樣反復的說教中,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排斥心理,甚至部分學生逃避班主任的說教,不愿意參與班級管理活動,如此怎樣實現德育教育呢?還有一些班主任,覺得學生只要安全的生活就可以了,其他的與自己無關。在這樣的管理下,整個班級的德育氛圍不濃厚,學生的道德品行出現諸多的問題。
三、 高三班主任德育管理對策
面對以上所提及的內容,在高三班級管理活動開展中,班主任不僅要重視班級德育管理,還要采取多樣的方式實施班級管理,從而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真正地獲得健康發展。
(一)樹立道德管理認知
班主任的思想認知是其管理行為的指導。在傳統的高三班級管理活動開展中,大部分班主任以管理理念指導自身的管理行為,采取強硬的手段要求學生遵守班級的規章制度,一旦出現違規的行為,則對學生給予批評或懲罰,在這樣的管理活動參與中,學生失去了自主性,且無法實現道德品質的發展?;诖耍以诮M織班級管理活動的時候,嘗試打破傳統管理理念的限制,將德育與管理融合起來,踐行自主管理模式,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會管理自我。具體地,我要求學生選舉班干部隊伍,由其負責本班的學習、紀律、衛生等工作。接著,再組建小組,各小組成員按照其特長、優點等擔任學習委員、紀律委員等職責,以此對小組成員進行監督和管理,并以評星的方式對各小組的管理情況進行評價。在這樣的自主管理過程中,班級管理質量不僅獲得了提升,學生還潛移默化地樹立了自我管理意識,樹立了規則意識等,可謂是一舉兩得。
(二)豐富德育管理方式
德育管理方式的實施是班級德育管理的重頭戲。要想有效地實現班級德育管理,班主任不僅要將管理的權利還給學生,還要以多樣的方式學生進行熏陶。一般情況下,我在組織班級管理活動的時候,會利用主題班會此形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如近期組織的《我愛我的國》此主題班會,學生在搜集祖國經濟、文化、科技等發展信息的過程中,可以自主地對祖國產生敬佩和贊美之情,樹立愛國之情。除此之外,我還聯合心理健康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在細心觀察學生言行舉止的過程中,發現其心理問題,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促進其建立健康發展。再如,我還積極地組織競賽活動,如籃球比賽、排球比賽、詩歌朗讀比賽等,使學生在活動參與中放松身心,并樹立集體意識。
總之,在高中班級管理活動開展中,班主任要重視德育管理,樹立德育管理認知,踐行多樣的管理行為,從而在提升學生道德品質的過程中,提高班級管理質量,實現班級與學生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關永明.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理念及方法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27):62-63.
[2]莫亞娟.高中班主任管理實踐中融入德育教育的現實意義解讀[J].科技資訊,2017,15(2):149-150.
作者簡介:
竇朝磊,安徽省阜陽市,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