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同山


【摘 要】目的:調查分析幼托機構兒童手足口病發病的危險因素。方法:選取我市42家幼托機構在2016年1月~2018年12月發生的手足口病兒童105例為觀察組,并選取同期未發生手足口病的兒童105例為對照組,收集兩組兒童的臨床資料,分析發病危險因素。結果:性別、主要照看人資料組間差異不明顯,P>0.05;其余資料組間差異顯著,P<0.05,其中年齡小、流動人口、未接受健康宣教、病例接觸史、共用玩具、咬玩具吮手、到達人群密集場所都是手足口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結論:幼托機構兒童手足口病的發病因素眾多,疾控中心應加強對特定人群的健康宣教,指導幼托機構、父母從多方面防控手足口病。
【關鍵詞】幼托機構;手足口病;危險因素;健康宣教
【中圖分類號】R72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3-0-01
手足口病(HFMD)是兒童的常見傳染病,多發病于5歲以下的嬰幼兒,多數患兒癥狀輕微,少數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死亡率高[1-2]。幼托機構是嬰幼兒聚集活動場所,也是手足口病發病的高危場所。本研究探索幼托機構手足口病發病的危險因素,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指導,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市的42家幼托機構2016年1月~2018年12月發生手足口病兒童105例設為觀察組,并選取同期在幼托機構就讀未患手足口病的兒童105設為對照組。
1.2 方法
對兩組兒童進行個體問卷調查,由家屬、教師等提供相關信息,涉及內容包括:性別、年齡、主要照看人、是否流動人口、洗手習慣、是否接受手足口病防治知識宣教、近1周內是否接觸手足口病患者、近1周內是否與其他兒童共用玩具、近1周內是否到過人群密集場所、咬玩具吮手習慣。
1.3 統計分析
使用SPSS21.0軟件檢驗數據,計數/計量數據采用x2/t檢驗,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兒童的臨床資料比較
見表1,兩組兒童的性別、主要照看人差異不明顯,P>0.05;其余資料的對比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多因素分析
年齡小、流動人口、未接受健康宣教、病例接觸史、共用玩具、到達人群密集場所、咬玩具吮手都是兒童手足口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3 討論
手足口病是兒童的常見傳染疾病,而全國各地手足口病疫情的暴發多在幼托機構。本結果顯示:年齡小、流動人口、未接受健康宣教、病例接觸史、共用玩具、達到人群密集場所、咬玩具吮手是幼托機構兒童手足口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而洗手習慣也對HFMD的發病有一定影響。(1)低年齡兒童是手足口病發病的高危人群,年齡越小,自身免疫功能越不完善,血清中抗體水平低,對感染的抵抗力弱,更易發病[3]。(2)不良洗手習慣、咬玩具吮手使得兒童易受腸道病毒感染,而良好的洗手習慣則能切斷病毒傳播途徑,盡可能不咬玩具吮手,是預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措施。疾控中心對兒童、幼托機構教師、兒童家屬開展多樣化的手足口病防治知識健康宣教,提高相關人群的防病意識,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能減少手足口病發病。(3)流動人口是兒童手足口病發病的高危人群,這可能是因為流動兒童相較于本地兒童更具有流動性,因此需加強對此類兒童的防控管理。(4)人群密集場所的環境擁擠,空氣流通不暢,個體攜帶病原情況不明,極易出現近距離傳播,家長應盡可能避免攜帶兒童到人群密集場所,而人群密集場所也需加強管理和消毒工作。
綜上所述,幼托機構兒童手足口病的發病危險因素眾多,疾控中心需加強對相關人群的健康宣教,加強對兒童手足口病的防控管理。
參考文獻
[1] 劉鳳仁,劉渠,王荀,等.健康幼托兒童手足口病隱性感染狀況調查及其危險因素分析[J].熱帶醫學雜志,2014,14(2):246-250.
[2] 梁復欣,陳純,邱茂青,等.廣州市北部地區散居兒童手足口病危險因素分析[J].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2018,45(2):103-107.
[3] 楊波,甘標,劉青連,等.廣州市海珠區托幼機構手足口病疫情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5,36(2):25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