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摘 要】目的:分析一病一優優質護理模式在神經內科住院病人中應用的效果。方法:收集本院神經內科接診的160例患者作為效果分析對象(2018年6月-2019年6月),按照患者入院時間將其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80例患者,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采用一病一優優質護理模式,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以及護理干預前后心理狀態。結果: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率分別為96.25%和87.50%,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基本一致,均表現出中度抑郁焦慮,而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心理狀態恢復良好,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神經內科住院病人應用一病一優護理服務模式,可以疏解患者住院期間的不良情緒,減輕心理負擔,調整心理狀態,提高護理滿意率,從而加強護患之間的有效交流,提高醫院整體服務水平,值得被廣泛推廣應用。
【關鍵詞】一病一優優質護理;神經內科;滿意率;心理狀態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3-0-01
隨著“優質護理”理念的提出,我院開始致力于打造具有自身發展特色的優質護理模式[1]。在優質護理的指導下,結合本院自身發展現狀,制定出符合醫院護理實際的優質護理方案,并且付諸于行動,將其應用到具體科室的日常護理當中,為患者提供更為優質、更為人性化的臨床護理,得到患者及其家屬的一致好評,獲得了良好的實踐應用效果[2]。優質護理方案的應用將貫穿患者住院的全過程,針對患者不同的實際需求和病情情況,為患者提供一病一優的優質護理,為患者提供飲食指導、健康指導以及住院宣教等,進一步強化住院部的常規護理服務,加強與患者和家屬的有效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和病情情況,提高護理質量,得到患者的支持與理解,從而達到優質護理的最終目的[3]。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用本院神經內科于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期間收治的1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時間先后順序自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2018年6月到2018年12月期間入院患者為對照組,共80例,其中男患者52例,女患者28例,年齡范圍35歲至73歲,平均年齡(48.2±5.6)歲;2019年1月到2019年6月期間入院患者為觀察組,共80例,其中男患者50例,女患者30例,年齡范圍36歲至72歲,平均年齡(47.8±6.2)歲;納入標準:(1)患者知悉本次研究內容,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患者符合神經內科相關疾病的診斷標準和分級;(3)患者意識清晰,無其它重大疾病。排除標準:(1)患者患有較嚴重的精神障礙,認知障礙;(2)患者患有手術禁忌癥;(3)患者肝腎功能嚴重下降。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等基本情況相似,可以作對比研究。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對其進行常規護理指導,指導患者進行各項身體檢查、飲食、活動以及康復等;解答患者和家屬對治療方案的疑問,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教育。
1.2.2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接受一病一優優質護理,護理內容包括基礎護理服務強化、加強對患者入院前的宣教、加強與患者溝通;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有效評估;提高護理質量;增加康復指導和出院指導等。具有護理措施如下:(1)入院宣教:護理人員需要在為患者辦理入院時全程陪伴患者,帶領患者和家屬辦理入院相關手續,并向其詳細介紹入院須知,做好入院宣教工作,為患者介紹住院區域的環境和基礎設施的位置以及使用方法等;(2)心理狀態評估:神經內科接診的病人大多數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身體功能障礙或者認知系統的缺陷,護理人員需要在接診患者的同時對其心理狀態和身體情況進行全面且細致的評估,以便為后續的優質護理提供理論依據和幫助,評估的內容主要包括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自理能力、認知能力以及護理風險、疾病類型等。(3)護患溝通:護理人員需要及時與患者和家屬進行交流溝通,時刻掌握患者的精神狀況以及病情情況,指導患者家屬對患者實施全天24小時護理,并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在病床的護理牌上做出明顯的標記,對患者實施具有針對性的優質護理。(4)治療情況。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的病情普遍存在變化快和不穩定等特點,護理人員需要督促患者進行規律用藥,并時刻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在發現異常情況時及時告知醫生并作出應急處理;(5)飲食護理: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和家屬進行飲食,保證患者入院治療期間的飲食健康和營養搭配。(6)明確職責:優質護理需要明確每一個護理人員的具體職責,做好交接班和排班工作,實施護理責任制,以此提高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意識。(7)康復指導: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視病情恢復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運動計劃,幫助患者進行被動訓練,糾正患者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等。(8)出院指導:護理人員在為患者辦理出院手續的時候,需要叮囑患者出院后的飲食、運動、用藥以及心理調整等,并告知患者具體的復診時間。
1.3評價指標
使用科室自制滿意情況調查問卷,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調查指標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其中非常滿意和滿意作為滿意率計算指標;使用SAS和SDS焦慮、抑郁評價用表對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進行分析,評分標準為:70分以上代表重度抑郁焦慮;60-70分代表中度抑郁焦慮;50-60分代表輕度抑郁焦慮,50分以下代表無抑郁焦慮情況[4][5]。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22.0軟件實現,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使用(x±s)和n(%)形式表達,并以t和x2進行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滿意率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分別為96.25%和87.50%,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對比存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2.2 患者心理狀態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護理干預之前,心理狀態評分基本一致,均表現出中度抑郁焦慮,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3 討論
神經內科住院病人大多承受著來自軀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容易出現明顯的負面情緒和不良反應[6],而護理人員作為與患者接觸最為頻繁,最了解患者病情和心理狀態的人,需要加強自身的護理責任意識,提高自己的護理水平,細心且耐心的為患者提供高品質、人性化的護理,幫助患者盡快從病痛的折磨中走出來,恢復身心健康,從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質量[7]。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率分別為96.25%和87.50%,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在護理干預之前心理狀態評分相似,均表現出中度抑郁焦慮,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心理評分相對于對照組較低,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以看出,對神經內科住院病人實施一病一優優質護理可以有效提高護理滿意率,減輕患者心理壓力,減輕患者抑郁焦慮癥狀,護理應用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在護理神經內科病人的過程中,使用一病一優優質護理模式,對患者進行入院宣導、心理疏導以及強化護理等,可以改善護患關系,提高護理質量,應該得到更為廣泛地應用。
參考文獻
[1] 付珊珊.“一病一優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神經內科住院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8,25(24):131.
[2] 王東玲.“一病一優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神經內科住院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8,27(06):1147-1148.
[3] 焦俊華.一病一優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神經內科住院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6,30(12):1485-1486.
[4] 雷鳳娟.優質護理服務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9,34(09):122-123.
[5] 趙曉靜,李春紅.優質護理在神經內科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08):111.
[6] 劉琳琳.優質護理服務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05):713-715.
[7] 張冠楠.論優質護理服務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臨床醫刊,2018,31(05):4034+4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