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慧
【摘要】本文以教材《小真的長頭發(fā)》教學為例,從評價語言的激勵性、導行性、導向性三個方面探討課堂評價語言的運用,論述課堂評價在總結教學效果、調整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評價語言 激勵 適度 導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A-0078-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1]有效的課堂評價語言在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習興趣、調動積極思維、指導教學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觀摩名師課堂,筆者常常發(fā)現(xiàn),學生在名師的指導下或是充滿活力,或是安靜祥和,或是爭先恐后,或是陶醉其中,這樣的課堂氣氛得益于執(zhí)教者的課堂評價語言藝術。本文以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小真的長頭發(fā)》教學為例,從三個方面談談教師應如何運用課堂評價語言。
一、評價語言要有激勵性
心理學研究得知,激勵性的語言可以點燃兒童智慧的火花,樹立充足的自信心,激起學習的興趣。當學生表現(xiàn)突出時,教師要給予表揚和鼓勵,這一點很容易做到。但對于潛力生表現(xiàn)不理想時,特別是影響教學進程時,教師同樣需要及時送上激勵語言,這就需要教師有一雙“銳利”的眼睛和一顆寬容的心,牢牢記住學生是學習中、進步中的人,并善于挖掘學生的長處,充分肯定學生的見解。
例如在教學《小真的長頭發(fā)》這篇課文時,執(zhí)教者在課中提問一名學生,但這名學生由于太緊張,講話結巴,甚至有些語無倫次。當時執(zhí)教者溫柔地撫摸孩子的腦袋,微笑著說:“是不是很緊張?其實老師也很緊張,不過不要緊,我們慢慢來。”執(zhí)教者激勵性的語言,拉近了自身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得到信任感與安全感。聽了執(zhí)教者的評價之后,這名學生真的能一口氣把想說的話表達完整了。
評價語言的激勵性并不是教師一味包容學生的錯誤,對學生理解有偏差,甚至明顯出錯時故意弱化或者視而不見,而是應該巧妙地加以引導,有效地處理。如在“寫作展示”這個環(huán)節(jié),上臺匯報的女生因為寫作能力較差,寫出來的句子不通順、不具體,當她讀文章時斷斷續(xù)續(xù),意思不明確,大家聽得云里霧里。執(zhí)教者沒有否定學生,而是溫柔地說:“老師沒有聽清楚,你能再大聲地說一遍嗎?”得到教師的肯定和激勵后,這名女生很自信地再說一遍,這次說出來的句子跟她第一次從稿子讀出來的句子完全不同,由于經(jīng)過適當修改,讀起來比第一次通順多了。教師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不但樹立學生的信心,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還使課堂為之一亮。
在名師課堂上,不管哪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樹立學習的信心。“你的問題連老師也答不上來,你是一個小科學家!”“你想的和老師想的一樣,你真是老師的知音啊!”當孩子說得好的時候,教師真誠地說:“你說得比我好,真是了不起。”這些激勵性的評價語讓我們的課堂更加精彩。
二、評價語言要有適度性
新課標在教學建議部分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應該根據(jù)語文學科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滲透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3]部編版語文教材注重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強調中國文化有“保底”和“傳承”之功能。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應該重視課程內容的熏陶感染作用,并將這些內容巧妙地滲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注意評價語言的適度原則,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具有引導作用。
例如教學《小真的長頭發(fā)》這一課,執(zhí)教者讓學生感受“小真的長頭發(fā)可以晾衣服”這個神奇的畫面時,有學生回答:“小真的長頭發(fā)可以幫助媽媽晾衣服,一次晾完全家人的衣服,媽媽還謝謝小真呢。”執(zhí)教者評價:“是啊,多神奇的頭發(fā)啊,能幫媽媽做家務,真是個好孩子。”沒有生硬的說教、沒有串味的語言,不露聲色地告訴學生幫媽媽做家務的孩子是個好孩子。這樣的評價語言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起到引導作用。
再如,執(zhí)教者讓學生用“之所以……是因為……”這個關聯(lián)詞寫句子時,有學生寫“她之所以有錢買冰淇淋,是因為她在上學的路上撿到了錢”。這樣的句子在語法上是沒有錯誤的,但如果教師對學生的教學僅僅停留在語法上,顯然有悖于部編版教材編排的意圖——注重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應該適時評價:“你認為這樣的做法對嗎?”“如果句子后面再補上‘但這樣做是不對的,就能把你的看法表達出來了。”這樣的評價語言,不僅注重語文知識教學,更注重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落實新課標的指導精神。
三、評價語言要有導向性
俗話常說:“提燈的人,一定要走在前面。”教師作為提燈人,其導向作用不言而喻。這里所說的導向既包含對學生的導學,也包含著對教師的導教。好的導向性評價語言有助于教師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學得輕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做到評價語言的導向性,就需要培養(yǎng)課堂教學的敏感度,對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點撥。如在《小真的長頭發(fā)》品讀環(huán)節(jié)時,執(zhí)教者發(fā)現(xiàn)有一名學生讀得較好,在指名讀環(huán)節(jié)有意請該名學生,學生沒有辜負教師的期望,在音量、節(jié)奏、情感等各方面都有突出表現(xiàn)。聽完學生的朗讀,執(zhí)教者露出驚喜的笑容,說:“從你的讀書聲中,老師聽出了小真頭發(fā)的神奇,讓我們也學著他的樣子來讀一遍。”聽了教師的評價之后,同學們一下子找到讀的方向,課堂馬上活躍起來,評價語言真正起到導學作用。
再如在“合作學習,續(xù)說故事”這個環(huán)節(jié),執(zhí)教者提出問題:“小真的長頭發(fā)還可以做哪些有趣的事情?”有學生回答之后覺得自己說得太離奇,因此補上一句:“但是,這是不可能的!”這時,教師應該發(fā)揮“提燈人”的作用,評價道:“是的,這是不可能的。這就是想象的特點,想象就是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行神奇的聯(lián)想,創(chuàng)造出現(xiàn)實不存在的事物或景象。”這樣的導向性評價語,讓學生明白想象的特點,為后續(xù)的想象續(xù)編故事環(huán)節(jié)做好鋪墊,在導教、導學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有責任引導學生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要充分利用教師評價語言的導向功能,把學生引上預設的教學路線,同時還要根據(jù)學生的反饋,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情感中與教材、教師產生共鳴。
總之,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是一門藝術,它源自于教師深厚的教學功底、良好的口語素養(yǎng)和正確的教學理念。[4]教師只要細心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耐心傾聽學生的每一次發(fā)言;懷著“下一節(jié)會更好”的心態(tài)不斷反思、研究,培養(yǎng)教學智慧,教師的評價語言也會像春雨一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評價語言還會像一盞盞明燈,照亮著學生“學”之路,也照亮自己的“教”之路。
【參考文獻】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林翠翠,教師課堂評價用語的特點[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30)
[4]夏宇明,淺談創(chuàng)設詩意靈動的數(shù)學課堂[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40)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