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小學語文課堂滲透情感教育的方法,包括:解讀文本,探尋情感教育思路;營造氛圍,加速情感教育滲透;及時理答,促進情感教育內化;綜合實踐,外化情感教育行為。
【關鍵詞】小學語文 情感教育 文本 氛圍 理答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A-0090-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情感教育是基于語文課程三維目標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提出,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目前,許多教師更重視語文知識與能力的教學,忽略了情感教育,讓學生慢慢變成一個情感缺乏的知識人,這不利于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也會造成學生語文素養的缺失。由此,教師應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情感升華的殿堂。以下,筆者結合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一課,談談在語文課堂中落實情感教育的做法。
一、解讀文本,探尋情感教育思路
情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通常隱藏在文本中,學生需要仔細閱讀文本,探尋、挖掘隱藏在文本中的情感,這是開展情感教育的基礎。在語文課堂開展情感教育,教師首先要走進文本,解讀文字。只有如此,教師才能領悟文字蘊藏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之中,進而以情帶情,讓學生也深入體驗作品的情感。教師深入文本,除了閱讀課文之外,還要廣泛獵取與課文有關的資料,與文本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再探尋情感教育的方法,找準情感教育的立足點,梳理出情感教育的思路。
《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大篇幅描寫的并不是圓明園是如何毀滅的,而是圓明園的輝煌以及圓明園的各個景點。從文字數量上看,介紹圓明園昔日的美景用了四個段落的文字,而講述圓明園的毀滅僅用了一個段落的文字,這是不是與課文主題背道而馳呢?其實不然,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先讓學生感受圓明園昔日的美好、輝煌,使學生的內心被這座舉世聞名的園林建筑所震撼,甚至為有這樣的國家珍寶而自豪。緊接著才寫到圓明園被八國聯軍的一把大火化為灰燼,這樣前后強烈對比的描寫,讓學生的情感一下子從一個最高點落到最低點,迅速激發學生對帝國主義侵略行為的痛恨之情,同時也激發學生對圓明園的惋惜及愛護之情。對此,筆者在教學設計時,主要抓住這一描寫特點進行情感教育滲透,將切入點放在解讀圓明園昔日的輝煌上面,通過語言描述以及多媒體圖片視頻等手段,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為文本注入更加豐富的內涵,引導學生從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二、營造氛圍,加速情感教育滲透
小學生思維非常活躍,但心理發展尚未成熟,他們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想法、行為受外界的影響較大。針對小學生這個顯著特點,教師在語文課堂落實情感教育需要營造一些較具感染性的氛圍,使他們浸染在氛圍中,與文字產生共鳴,并形成自身的情感認知。學生只有在課堂上產生了情感,才會在情感引領下進行高效的學習。通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聲音、圖畫、音樂、視頻等方式營造氛圍,加快情感教育的滲透速度,讓學生在氛圍中不知不覺走進文本情感之中,并提升自身的情感認知。
例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時,筆者把圓明園燒毀前和燒毀后的圖片與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視頻剪輯在一起,然后播放給學生看。當學生看到圓明園從前的輝煌,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一下子就升騰起來;而看到八國聯軍在圓明園的燒殺搶掠罪惡行徑,他們的內心充滿了怒火;當看到圓明園被毀滅后的場景,他們又會發出悲痛的嘆息之聲,甚至有的學生在視頻悲戚的音樂氛圍影響下,竟流下了眼淚,內心悲痛又憤怒。課堂中,學生之所以能夠迸發出這么真實且強烈的情感,主要因為他們沉浸在教師營造的氛圍中,走進了那段歷史,走進了課本,走進了作者內心,因而產生了共鳴。可以說,氛圍的營造,對情感教育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及時理答,促進情感教育內化
目前,雖然提倡個性化學習,但是學生受自身年齡特征與認知水平的影響,他們的學習行為往往會產生偏頗,而這時候,教師的智慧理答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當前,學生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他們的情感很可能會產生異化。如果進行情感教育時教師不及時進行理答,學生的情感也許就不能歸統,甚至會產生錯誤的價值觀。所以,課堂中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觀點、想法進行理答,糾正學生一些錯誤的情感傾向。也可以這樣說,課堂上學生無論是發展思維,還是進行情感體驗,都需要教師作出理答才能更好完成。通常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與情感教育的指向性進行理答,促進學生產生學習沖動,使學生的情感教育沿著正確的軌道向前行。
例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筆者在教學快結束時進行了這樣一個理答行為。
師:同學們,學習了這篇課文,你還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1:我被古人的智慧折服了,能夠把全國這么多地方的名勝古跡濃縮在一個園林中,我為有這樣的祖先而自豪。
師:是的,我們的先輩為我們創造了那么多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我們只有好好地傳承而不是去破壞,才能給后人留下這些美好的東西。
生2:所以,我認為我們外出旅游時,要舉止文明,不要破壞景區的景物,更不能偷盜文物。
生3:學習了這一篇課文,我感覺到只有祖國強大了,才能不被人欺負。
師:是的,所以同學們要為建設強大的祖國而努力學習。
生4:等到祖國強大了,我們也要去打別的國家,把他們從我們國家奪走的文物都給搶回來。
師:好,大家評議下,這位同學的想法合適嗎?
生5:我感覺不合適。你打我我打你終究不是辦法,我們需要利用一些和平手段取回我國的文物。
生6:我也認為不合適。我曾讀過這一篇課文《聶將軍和日本小姑娘》,說在抗日戰爭中我們的軍人非但沒有殺害日本民眾,還保護他們。如果我們的軍人也胡亂殘殺民眾,那與日本侵略者又有什么區別呢?
……
整個過程中,教師的理答均緊扣課文主題,較具指向性,學生無論是情感還是價值觀都得到了很好的升華,他們不但產生了愛國情感,還產生了國際情感。如果沒有教師的及時理答,任由學生發言,那么學生的思想就有可能走入另一個極端,這不利于學生的情感往健康方向發展。
四、綜合實踐,外化情感教育行為
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滲透情感教育的有效方式。有時候,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踐行一次,效果要比教師在教室里空講十次要好得多。
例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時,筆者組織了兩次綜合實踐活動,第一次是讓學生去尋訪當地或身邊認識的革命老人。通過與革命老人的交談,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真實的抗戰歷史,由此進一步豐富他們的家國情懷,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感。第二次是寫一份和平倡議書。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戰爭、對家國情懷的理解,在倡議書中暢談自己的觀點,或者談談自己的實踐。在倡議書中,學生各抒己見,觀點深刻,字里行間飽含著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對和平的渴求。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非常貼合情感教育的需求,因此,可以在語文課堂抓住一切機會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發展學生的人文素養,落實教學的情感目標,把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作者簡介:張姍姍(1976— ),女,廣西橫縣人,小學高級教師,2015年獲評“南寧市骨干教師”稱號,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