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建構高效課堂的途徑,提出借助信息技術激發學習欲望,巧用信息技術豐厚學習內容,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理解,活用信息技術促使有效探究等建議,助推高效課堂的建構。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數學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A-0125-02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習慣于直接向學生灌輸講解,沒有以學生為中心,導致學生的學習顯得很被動,不利于學生的進一步發展。由此,教師要優化教學策略,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入手,吸引學生融入課堂,實現高效學習。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將數學內容直觀化、形象化,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一、借助信息技術激活學習欲望
小學數學中有很多知識內容都比較抽象、枯燥,在學習這些內容時學生的興趣不高,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也顯得很被動。而信息技術的引入,很好地將數學內容變得充滿趣味性,能更好地激活學生的學習欲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學習,以充分激活學生的學習欲望,促使學生有效思考。
例如,在教學“元、角、分”的有關知識時,教師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首先為學生展示了一些外國的錢幣。學生看到這些圖片后感到很新奇,紛紛展現出濃厚的興趣。隨后教師又為學生展示了幾張我們生活中常用的1角、2角、5角、1元、10元、50元等多種面值的紙幣,還展示了1分、5分、1角、5角、1元的硬幣。學生對這些錢幣也非常感興趣,都積極主動地跟隨教師的步伐展開探究學習。學生在教師展示完這些錢幣的信息后,也清楚地認識了生活中的人民幣大致分為兩種:紙幣、硬幣,并知道了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同時,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很快得出1元大于1角,1角大于1分。隨后,學生開始主動分析這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探究能力。
二、巧用信息技術豐富學習內容
教學是一門藝術,它主要體現在喚醒與激勵。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注重發揮教學藝術,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入手,巧妙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復雜內容生動化、直觀化,豐富課堂學習內容,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化被動為主動,實現高效率的課堂學習。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圓的知識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教師巧妙地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錄制了一段視頻并在課堂上播放。視頻中森林里的小動物開展了一場騎自行車比賽,看誰最快達到終點。小動物們紛紛騎著自己的自行車來到賽道,小豬騎的是車輪為三角形的,小羊的車輪是正方形,小馬的車輪是正五邊形,小猴的車輪是圓形。比賽開始后,小猴子很輕松就到達了終點,而其他幾只小動物騎起來非常困難,有小動物說非常顛簸,騎不動。在視頻中可以看到小豬、小羊、小馬用力蹬自行車的表情,但還是走得很慢。學生在觀看視頻后開懷大笑。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隨后,師生一起對視頻中出現的問題展開分析。學生很快意識到車輪應該是圓形的,這樣才最省力,也最平穩。此時,教師導入新課——《圓的認識》,引導學生分析圓形的特點,并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自行車的車輪選用圓形最好。很快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圓心到圓上的各點的距離都是相等的,進而得出“半徑”的概念。
三、運用信息技術促使學生深入理解
小學生的思維仍以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而很多數學知識是比較抽象枯燥的,不利于學生的進一步學習。由此,教師要改變策略,更多地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適時地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解決學生思維能力的形象性與數學知識的抽象性的矛盾,使數學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教師發現學生對于這些枯燥抽象的數學計算很難理解,而且計算時經常出錯。于是,教師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入手,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引導學生探索學習。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個魚缸,并且魚缸內有3條小金魚,隨后又向這個魚缸內倒入了2條小金魚,問這個魚缸內現在一共有多少條小金魚?學生能直觀地數出現在魚缸內一共有5條小金魚。但是如何列式計算學生并不清楚,于是教師指導學生列出算式“3+2”,學生結合課件展示得出3+2=5。隨后,教師又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展示了一些實物,并引入了一些動態視頻,將數學內容變得豐富有趣,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學習注意,簡化了數學內容,讓學生在這些直觀的視頻中找到了學習知識的突破口,并在這個突破口處主動地思考、探究,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四、活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有效探究
小學生的感性認識占著很重要位置,在學習過程中將學生的感性認識與理性思考有效地聯系在一起,能夠讓學生對知識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在數學學習中,教師可以適時地活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內容直觀化,并且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利用學生的感性認識促使學生更深入地探究思考,實現魅力數學課堂的構建。
例如,在教學《圓柱和圓錐》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圓柱和圓錐的概念有更好的認識和理解,教師選用現代信息技術將抽象的數學內容直觀化教學,先在屏幕上展示一個圓柱,然后沿著圓柱的一條母線剪開,這樣在觀察圓柱幾何體展開的過程中,學生發現它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長方形,而且長方形的長恰好是底面圓的周長,長方形的寬是圓柱的高。此時,學生明白了如何求這個圓柱的表面積。隨后,教師利用同樣的方法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思考圓錐這種幾何體,學生發現圓錐的側面是一個扇形,它的表面積就是一個扇形的面積加上一個底圓的面積。由此,學生對圓錐這種幾何體有了很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并掌握了圓錐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之后,教師又引導學生分析兩種幾何體的體積內容,并同樣借助信息技術展示一些動態圖,讓學生從中觀察兩者的體積大小關系。學生也從視覺上對圓柱和圓錐的知識有了一定的認識,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巧妙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復雜的內容簡單化,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學生的學習思維,加深了學生對這些知識的記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益。
五、運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習效率
練習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項活動,它能夠很好地活躍學生的數學思維,促使學生有效學習,進一步鞏固學習效果。但很多時候學生會比較厭煩題海戰術,認為數學練習枯燥無趣,所以在整個練習的過程中積極性不高,顯得很被動。如果教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設計一款小游戲,將枯燥乏味的數學練習融于游戲活動中,讓學生可以在玩的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內容,并實現快樂學習。
例如,在教學《小數加法和減法》時,教師在和學生一起學習了小數加減法的知識內容后,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鞏固和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教師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設計了闖關游戲。在第一關游戲中規定在1分鐘內準確得出算式的結果才能通關。學生在教師展示出游戲后都非常興奮,并都迫不及待地想要進入到游戲探究中。有些學生反應較慢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準確完成練習,這一關將會重新開始。另外,教師還設置了一些滾動小方塊的游戲,每個小方塊上都寫有一道小數加法或者減法的算式,然后讓學生從中點出最后結果為“2.8”的算式。學生為了更好地玩這一游戲,主動地回憶自己課上所學的小數加法和減法的知識點。這樣的游戲活動,不僅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練習欲望,還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計算能力。
總之,將信息技術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中,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夠更深入地思考,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善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將數學課堂變得更加豐富有趣,使數學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助推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作者簡介:鐘斌(1977— ),女,廣西玉林人,中專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曾獲“福綿區教育科研先進個人”“福綿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主要從事小學數學教學。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