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君 賴珊珊


[摘要]實習權益保障是實習生合法權益得到保護的關鍵要素。文章基于Nvivo軟件,對53篇職業教育實習權益保障政策文本進行了編碼,構建了政策工具類型和實習權益內容二維分析框架。研究發現,政策工具使用逐漸多元、實習權益保障政策內容不斷完善,但存在政策工具整體結構不合理、實習生休息權和保險權保障力度不足、政策工具在實習權益內容上使用不平衡等問題。為保障職業院校實習生權益,建議優化政策工具類型結構比例,增強政策工具類型多元協調;健全法律法規并明確實習生身份,加大休息權和保險權保障力度;注重政策工具和實習權益內容的二維整合,提高實習權益保障政策效力。
[關鍵詞]職業教育;實習權益保障;實習生;政策工具
[作者簡介]陳麗君(1977- ),女,四川宜賓人,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賴珊珊(1995- ),女,江西贛州人,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在讀碩士。(廣東? 廣州? 51066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廣東省普通高校省級重大科研項目“職校生就業城鄉差異與精準幫扶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7WZDXM027,項目主持人:陳麗君)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08-0026-08
實習是職業院校實踐教學的關鍵環節,是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的重要教學模式,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重大意義。2016年,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明確了實習生應受保護的各項權益。2019年9月26日,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工作的通知》,旨在加強職業教育實習權益保障力度。但是,學生實習期間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事情屢屢發生,學生淪為“廉價勞動力”。徐銀香和陳向陽等學者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實習生沒有簽訂三方協議,沒有報酬或只有少許報酬,經常加班或上夜班。這些情況不僅會侵害學生的合法權益,也不利于實習工作的可持續開展。實習權益保障是實習環節的重要內容,職業學校學生的實習權益保障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和進一步研究。
目前國內學者圍繞職業學校實習生權益保障的現狀、表現、原因和對策展開的研究,多采取調查研究法和中外對比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政策工具視角為切入點并借助Nvivo質性分析軟件,對職業教育實習權益保障政策的研究尚少。因此,本研究擬采用政策工具構建二維分析框架及利用Nvivo質性編碼軟件,梳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不同歷史階段職業教育實習權益保障政策的發展之路,從政策工具理論視角分析職業教育實習權益保障政策的發展變遷以及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政府在未來調整、制定、優化職業教育實習政策時提供理論參考,提高實習生的實習含金量。
一、研究方法與過程
(一)政策文本選擇
本研究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職業教育實習權益保障政策文本為分析對象,從教育部、政府網站和北大法寶網等公開資源網站中選擇政策文件,遵循權威性、相關性和規范性的原則進行政策文本篩選:依據權威性原則,選擇政策頒布主體是中央行政機構和國家部委的政策文件;依據相關性原則,選擇與職業教育實習及實習權益保障政策密切相關的政策文件;依據規范性原則,選擇中央層面頒布的法律法規、通知等政策文件;依據時間,選擇1949—2019年的政策文件。本研究將職業教育實習權益保障政策劃分為四個階段,即曲折發展階段(1949—1978年)、恢復調整階段(1979—1995年)、初步建設階段(1996—2006年)、快速發展階段(2007—2019年)。基于以上原則,共篩選出53份有效政策文件。
(二)Nvivo軟件及編碼過程
Nvivo質性編碼是基于扎根理論進行編碼的,強調對資料進行逐步深入的分析,從而逐步形成所需要的理論框架。在Nvivo的編碼環節中,使用“建立自由節點”“建立樹狀節點”和“建立節點之間的關聯”來替代“開放式編碼”“關聯式編碼”和“選擇式編碼”的分析步驟。研究的具體步驟如下:
在開放式編碼階段,認真反復閱讀職業教育實習權益保障政策的內容,選取原始語句或根據對原始文字內容的理解進行歸納,并建立若干個“自由節點”,如“實習前簽訂實習協議”和“不得安排學生從事危險高實習強度的工作”等多個參考點,完成第一級編碼。在關聯式編碼階段,合并歸納“自由節點”,將相互聯系、意義相近的“自由節點”納入“樹狀節點”,每一個“樹狀節點”均對應若干個“自由節點”,如將“實習前簽訂實習協議”“學校、企業和學生簽訂書面協議”等歸納為“簽訂合同協議”等多個子節點,完成第二級編碼。在選擇式編碼階段,高度概括出更精簡性的主題,如將“簽訂合同協議”和“實習環境安全健康”等這些樹節點歸納為“勞動保護權”等多個父節點,完成第三級編碼。
然后,建構理論。顧建光認為,政策工具是政府等決策者為達成一定的政策目標而采用的具體方法和手段。根據工具對目標群體的影響,學生實習權益保障政策可以歸納為命令型工具、能力建設型工具、系統變化型工具、勸誡型工具和激勵型工具,這與麥克唐納爾(McDonnell)和艾拉莫爾(Elmore)的政策工具分類方式相契合。政策工具可以闡述職業教育實習權益保障政策制度的一般性特征,研究將不同范疇及其之間的“關系”體現在完整的結構框架中,得到最終的理論框架——政策工具理論。
政策工具分五個類型。一是命令型工具,指“命令個體或組織的規則,其強制性很高”,政府通過命令、規則等方式來保障實習生權益。二是能力建設型工具,指政府通過教育、培訓等方式改變實習生的行為,目的是提高實習生的技能水平和實習能力。三是系統變化型工具,指“個體和機構之間轉移正式權威的政策工具”。四是勸誡型工具,它被認為是一種信號,力圖改變人們的偏好和行動。五是激勵型工具,指通過激勵手段對目標群體的行為產生影響。基于此,研究將五種政策工具類型作為橫向分析維度(X)。通過三輪自下而上的編碼,得出學生實習權益保障政策的內容要素,包括五個方面:一是勞動保護權;二是勞動報酬權;三是學習權;四是保險權;五是休息權。基于此,研究建立實習權益內容要素并作為縱向分析維度(Y)。因此,可以構建出職業學校實習生權益保障政策的二維分析框架。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依托Nvivo軟件的編碼功能,研究手動編碼參考點661項,并進一步分類和梳理,形成44個子節點和10個父節點,其中政策工具類型維度有458個參考點、實習權益要素維度有203個參考點,從而描述1949年以來職業教育實習權益保障政策的政策工具類型和實習權益內容變化發展的整體情況(見表1)。
(一)X維度:政策工具類型分析
從表1政策工具類型參考點數量可知,職業教育實習權益保障政策綜合運用了五種政策工具,為實習生合法權益提供了規制和保障,但各類政策工具在使用時存在差異。首先,出現頻次最高的是命令型政策工具,共有151個參考點,提及頻次占政策工具類型總頻次的33%。進一步從具體措施來看,強制命令和禁令要求在命令型政策工具中出現頻次最多,制度規定出現頻次最少。其次是能力建設型工具,共有125個參考點,占政策工具類型總頻次的27%,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制度建設類工具。勸誡型工具和系統變化型工具的參考點分別是85個和55個,分別占政策工具類型總頻次的19%和12%,進一步分析,建議規勸在勸誡型工具中使用頻次最多,組織管理在系統變化型政策工具中運用最多。最后是激勵型政策工具,出現頻次最少,僅占政策工具類型總頻次的9%。具體來看,正面激勵(稅收優惠、表揚獎勵、激勵政策和支持幫助)所占比例大于負面激勵(主要指批評懲罰)。因此,從政策工具類型維度可知,“自上而下”、以政府為主導是職業教育實習權益保障政策的總體特點。
實際上,政府保障實習生權益的政策工具處于變化中。隨著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和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化,職業教育實習權益保障的政策工具也在不斷調整。總體上五種政策工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間處于上升但使用不均衡的狀態。具體來看,命令型工具在1949—1978年、1979—1995年、1996—2006年和2007—2019年四個時間階段中,分別提及17次、23次、31次和80次;能力建設型工具在上述四個時間階段中分別提及15次、19次、24次和67次;系統變化型工具在上述四個時間階段中分別提及5次、7次、10次和33次;勸誡型工具在四個時間階段中分別提及7次、7次、8次和63次;激勵型工具在四個時間階段中分別提及3次、5次、7次和27次。可見,命令型工具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其他類型政策工具在前期增長速度較慢,從1996年以后開始迅速增加,其中勸誡型工具增長幅度最快。這是由于政府作為政策制定的主導者和規劃者,在發展初期偏向于使用高權威性的命令型政策工具。1996年以后,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迅速,職業院校興起了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的熱潮,實習作為校企合作的重要方面,雖然受到重視但也面臨實習生合法權益受損等問題,國家對待實習工作的管理理念也開始發生變化。管理理念的轉變影響政府治理手段的選擇,能力建設型、系統變化型、勸誡型和激勵型政策工具比重不斷上升,國家對實習權益保障工作的管理方式越來越多元化,越來越注重發揮學校和企業的積極作用。政策工具演進的一般規律告訴我們,政策數量和政策工具使用次數成正比,在命令型政策工具的主導地位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其余四種政策工具在未來演進過程中的比重增多,在未來某個時間階段內會處于平衡狀態。
(二)Y維度:實習權益內容分析
從上頁表1實習權益內容參考點數量可知,國家對實習生的勞動保護權、勞動報酬權、學習權、保險權和休息權這五種合法權益都有所保障。整體來看,我國對職業學校實習生的勞動保護權規定最多,共有95個參考點,提及勞動保護權的頻次占實習權益內容總頻次的47%。具體來看,勞動保護權中提及最多的是強調對實習生身心健康安全的保護,其占勞動保護權總頻次的32.6%,如不能讓實習生在高危險性和其他不良場所實習、不能損害實習生的身心健康。勞動報酬權共有28個參考點,占實習權益內容總頻次的14%,其中提及最多的是要支付實習生勞動報酬及實習工資標準。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職業教育法》首次明確提到實習生的勞動報酬要“適量”,2007年以后對勞動報酬又進一步規定,提出實習報酬應當不低于當地勞動力最低收入標準。學習權共有40個參考點,占實習權益內容總頻次的20%,其中提及更多的是保障實習生實習工作是否與專業對口以及是否能接受教育學習,規定要為實習生配實習指導教師。保險權共有25個參考點,占實習權益內容總頻次的12%,規定學校要為實習生購買責任保險及相關保險賠付的內容。休息權共有15個參考點,休息權提及頻次僅占實習權益內容總頻次的7%,主要涉及對實習生工作時長、加班問題和不得上夜班的規定。從實習權益內容要素來看,政府對實習生的勞動保護權關注最多,對實習生的休息權問題的保障不足。
從不同時間階段來看,國家對實習生各項權益的規定和保障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總體上實習權益內容要素均處于上升狀態,具體來看,勞動保護權在1949—1978年、1979—1995年、1996—2006年和2007—2019年四個時間階段分別提及7次、10次、17次和61次;勞動報酬權在四個時間階段分別提及2次、4次、9次和13次;學習權在四個時間階段分別提及3次、4次、7次和26次;保險權在四個時間階段分別提及0次、0次、0次和25次;休息權在四個時間階段分別提及0次、0次、0次和15次。可見,勞動保護權提及次數最多且增長幅度最快,休息權和保險權在前期處于次數為零的缺位狀態,直到2006年后開始提及。原因是前期國家重點關注實習生的勞動保護,對工作時間關注較少,并未明文規定實習生的工作時長和保險問題。2007年以后,我國職業教育進入全面提升和完善的階段,職業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關注。特別是對于休息權和保險權的規定逐漸細化,例如,2007年第一次明確上班時長(不超過八小時),2009年出臺了專門針對職業院校實習保險的政策文件——《中等職業學校推行學生實習責任保險的通知》,第一次明確涉及職業學校實習生的保險權益。由此可見,休息權和保險權是近期國家開始重點關注的領域,隨著時間的推移,各項權益都會得到國家越來越多的重視。
(三)X、Y維度交叉分析
根據政策工具維度和實習權益內容要素維度的編碼,探索政策工具類型和實習權益內容的二維交叉關系,具體見表2。
從表2可以清晰看到政策工具維度與實習權益內容要素維度的關系。圍繞勞動保護權主題,勞動保護權使用的政策工具類型最多,共出現66次。進一步來看,其中37次是通過命令型工具保障勞動保護權,約占該主題所有政策工具類型體積頻次的56%;其次是勸誡型工具,共出現18次,提及頻次占比27%;再次是系統變化型工具,提及頻次占比9%;能力建設型工具提及頻次占比2%;激勵型政策工具提及頻次占比6%。這說明實習生的勞動保護權是我國實習權益保障政策的重中之重,政府偏向于用強制命令等措施來保障勞動保護權。在勞動報酬權主題中,主要通過命令型政策工具來保障勞動報酬權,約占該主題所有政策工具類型提及頻次的50%;其次是通過勸誡型政策工具來保障,提及頻次占比36%;再次是激勵型政策工具,提及頻次占比14%;未使用能力建設型和系統變化型政策工具。圍繞學習權主題,學習權涉及的政策工具共出現34次,其中最多的是通過能力建設型工具來進行保障,約占該主題所有政策工具類型提及頻次的41%;其次是通過勸誡型工具保障學習權,提及頻次占比29%;命令型和系統變化型工具提及頻次均約占比15%;學習權的最主要目的是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這就需要加大能力建設型政策工具的使用力度,讓實習生有足夠的實習實訓基地進行實踐。圍繞保險權主題,保險權涉及的政策工具類型最少,共出現7次,其中以勸誡型為主,提及頻次約占86%;命令型為輔,提及頻次約占14%;并未涉及能力建設型、系統變化型和激勵型政策工具。可見,在未來完善實習權益保障政策的過程中,必須提高對實習生保險權的關注度。在休息權主題中,休息權涉及的政策工具共出現11次,都是以命令型和勸誡型工具為主,并未涉及能力建設型、系統變化型和激勵型政策工具。從二維交叉的整體情況來看,在實習權益保障政策內容要素上都比較缺乏能力建設型、系統變化型和激勵型政策工具的使用。另外,需說明的是,各政策工具類型并沒有直接全部指向各實習權益內容,部分指向其他方面。例如,激勵型政策工具中“政府對積極開展頂崗實習管理規范成績顯著的學校企業給予表彰獎勵”是對學校企業的激勵,但沒有直接指向某一具體實習權益內容,所以會出現部分交叉分布次數為零的情況。
三、實習權益保障政策的整體分析
(一)政策整體特征
1.政策工具使用逐漸多元。職業教育實習權益保障政策工具演變整體上呈現由單一向多元發展的態勢。職業教育實習權益保障政策制定初期,命令型政策工具占主導,其余政策工具使用較少。祝成林等學者指出,隨著政府轉變職能,治理范式從一元向多元工具發展,強制性政策工具已不再是推動教育政策執行的唯一手段。職業教育不斷發展,國家對職業教育實習權益保障政策不斷重視,政策工具使用也在不斷變革調整,能力建設型、系統變化型、勸誡型和激勵型政策工具比重開始不斷增加,搭配使用政策工具逐漸成為實習權益保障工作的主要范式。各種政策工具的使用讓學校、企業、社會等主體廣泛參與到實習權益保障工作中,實習權益保障工作形成以政府、學校等多主體為中心的治理格局。職業教育實習權益保障政策工具使用的豐富性、多元化,使實習生的勞動保護權、休息權、學習權、勞動報酬權和保險權得到多種政策工具的保障,逐漸形成由政府、學校和企業共同保障實習生實習權益的態勢。
2.實習權益保障政策內容不斷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職業教育實習權益保障政策內容不斷發展與完善。由實習權益保障政策內容要素提及頻次可知,實習生各項權益保障政策的內容逐年增加和完善,特別是對休息權和保險權的重視和保障,從前期長期缺位到日益重視,并且政策內容也日益詳細。從休息權來看,2007年第一次明確規定實習生的上班時間(不能超過八小時)以及不得上夜班等。從保險權來看,2009年出臺了專門針對中等職業學校實習保險的政策文件,第一次明確中等職業學校實習生的保險權益,對實習生的保險責任范圍、投保主體和保險機構提出要求。總體來說,我國職業教育實習權益保障政策內容在逐漸細化和完善,從政策內容要素層面更好地保障了實習生的權益。
(二)政策存在的不足分析
1.政策工具整體結構不合理。從職業教育實習權益保障政策分析框架的橫向維度來看,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實習權益保障政策工具的整體結構不合理。政府使用強制性的命令型政策工具最多,雖然這樣可以保障制度環境的穩定,但過多強制性措施可能會造成選擇性執行等問題。能力建設型政策工具的使用主要以制度建設為主,這說明我國職業教育實習權益保障政策偏向于通過制定各項實習工作制度來達成保障目的。系統變化型政策工具中以組織管理和明確職責為主,說明國家注重對實習工作的組織管理,以及通過明確各主體職責來保障權益。勸誡型政策工具的運用情況表明政府傾向于用規勸建議的方式來保障權益,鼓勵號召學校企業來保障實習生權益,但從根本上缺乏價值引導,這說明國家還需立足于維護和強化主流話語,重視對學校和企業保障實習生權益的思想價值引導。激勵型政策工具呈現出“重獎勵輕懲罰”的特征,說明獎懲機制不夠完善,激勵措施不足。“強制性政策工具允許政府做職能范圍內的任何事情,并且幾乎不給目標個人、團體或組織留下回旋的余地。”①政策工具總體使用的不均衡及單種政策工具使用的不合理,會限制實習權益保障政策效力的發揮,削弱原有政策效果。因此,過多使用強制性工具來規范利益主體的行為,忽視激勵型、系統變化型等政策工具,不利于調動各利益主體的積極性,使得實習權益不能得到根本保障。
2.休息權和保險權的保障力度不足。從職業教育實習權益保障政策分析框架的縱向維度來看,雖然國家在制定政策文件過程中逐漸重視實習生的休息權和保險權,但對休息權和保險權的保障力度仍不足。從增長幅度來看,近年來國家政策對休息權和保險權的保障漲幅較大,但前期國家對實習生休息權和保險權不夠重視,增長幅度主要從近年才開始。從具體數量來看,休息權和保險權的提及頻次很少,說明國家對實習生的休息權和保險權問題重視程度仍不足。從配套法律措施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等法律沒有明確實習生的勞動者身份和法律地位,實習權益保障政策中也沒有嚴厲的處罰措施。這導致雖然政策文件規定實習生工作不得超過八小時,但仍有企業想方設法擠壓實習生的休息時間,勞動執法部門也會由于執法無據,最后只能不了了之。保險權中雖然規定了保險責任范圍等,但并未明確規定實習生意外傷害的責任歸屬。龔勛提出,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普遍認為,學生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勞動者,其實習期間發生的事故只是民事糾紛,不能被鑒定為工傷,因而無法通過社會保險機構獲取賠償。休息權和保險權都是受到保障的合法權益,政策文件及配套法律措施對實習生休息權和保險權的保障力度不足,容易使學生淪為“廉價勞動力”,故政府需進一步加強實習生休息權和保險權的保障力度。
3.政策工具在實習權益內容上使用不平衡。從政策工具類型(X維度)和實習權益內容要素(Y維度)的交叉情況來看,政策工具存在明顯的差異化選擇傾向,在實習權益內容要素上使用不平衡。現行實習權益保障政策在各權益內容上進行了干預,但政策工具在各實習權益內容的保障上有所差別。勞動保護權采用命令型工具為主、其他政策工具綜合運用的模式。保險權和休息權都使用了命令型和勸誡型政策工具,但并未涉及能力建設型、系統變化型和激勵型政策工具。整體來看,政策工具在勞動保護權、勞動報酬權、學習權、保險權和休息權這五種合法權益的使用中存在一定的失衡問題。羅敏等學者認為,盡管命令控制方式具有針對性強、易操作、可監管的優點,但往往缺乏靈活性,容易造成政策失靈。能力建設型、系統變化型和激勵型政策工具有較大靈活性,尤其是激勵型政策工具易于調動各利益主體的積極性來共同保障實習生權益。保險權和休息權等的保障不僅需要強制性命令,還需要通過獎勵支持、組織管理和優惠激勵等措施來共同保障,特別要多配套使用激勵型政策工具,提高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動力和積極性。政策工具在實習權益內容要素上使用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降低了實習權益保障力度和效用,既不利于職業教育實習權益保障的政策體系的完善,也容易造成企業選擇性忽視相關政策,迫使實習生從事高風險、低收入和無保障的工作。因此,政策工具和實習權益內容要素要靈活交叉使用,注意政策工具在實習權益內容要素上使用的平衡性,以進一步增強政策工具的效度,切實保障實習生權益。
(三)對實習權益保障政策制定的啟示
1.優化政策工具類型的結構比例,增強政策工具類型的多元協調。從政策工具類型維度來看,要優化政策工具的類型結構,增強政策工具類型的多元協調發展。每種政策工具都兼具優勢與不足,合理科學的結合使用可以避免單一政策工具潛在的局限性,從而產生良好效果。因此,政府部門要選擇合適的政策工具,提高使用的適切性。第一,適當降低命令型政策工具的使用頻率并優化其內部結構,減少禁令等限制性工具的使用,提高實習權益保障政策的包容性。第二,優化能力建設型政策工具的內部結構,除重視頂層設計以外,還應重視實習實訓設施建設、教育培訓和監督評估等工具的使用。第三,有效加大激勵型和勸誡型政策工具的實施力度,政府應該對接收實習生的單位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稅收優惠等支持幫助,激發企業的積極性,并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參與我國實習權益保障體系建設,發揮勸誡型和激勵型政策工具的作用,為學生的實習工作創造良好環境,使實習生從“偽實習”轉變為“真實習”。因此,國家在制定實習權益保障政策時要優化政策工具的組合結構,實現政策工具間的優勢互補,為實習生享有各項權益保駕護航。
2.健全法律法規并明確實習生身份,加大休息權和保險權的保障力度。從實習權益內容要素維度來看,要健全法律體系,明確實習生的法律身份和地位,加大休息權和保險權的保障力度。針對實習生因法律身份不明確而導致保險權受到侵犯的問題,西方國家在勞動立法上大都肯定了實習生的勞動資格。王進指出,美國《公平勞動標準法》規定勞動者包括實習生、見習者和全日制學生等,且受到法律保護。張友連研究發現,德國《事故保險法》規定學徒享有工傷事故保險待遇。因此,建議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實習生勞動者的法律身份和地位,加大對實習生休息權和保險權等合法權益的保障力度,擴大工傷適用范圍,使實習生也能享受工傷保險權益。針對因沒有明確法律處罰措施而侵犯實習生休息權等合法權益的問題,需進一步明晰相關法律制度,減少因法律措施不明導致實習生權益受侵犯的現象。
3.注重政策工具和實習權益內容的二維整合,提高實習權益保障政策的效力。從政策工具類型和實習權益內容要素的交叉情況來看,政策工具在實習權益內容要素上使用是不平衡的。唐賢興認為,有效的政策工具要與政策目標、對象和內容相互匹配。因此,政策工具的選擇使用要與政策內容相匹配,注重政策工具和實習權益內容要素的二維整合與平衡使用。政策工具的選擇要適合政策內容,不應僅圍繞實習權益的某項權利,而應立足于實習權益的整體,包括勞動保護權、勞動報酬權、保險權、學習權和休息權,實現職業教育實習權益的整體發展與質的提高。例如,在實習生的保險權和休息權等權益的保障上,政府要通過對資金投入、制度建設、稅收優惠和鼓勵號召等政策工具的平衡使用,提高政策工具應用的科學性,以此來保障實習生的基本權益。政策工具的選擇應綜合考慮不同發展階段實習工作的目標和實習權益保障的內容。實習工作在不同發展階段可能出現的問題不同,這要求政府制定政策時不能千篇一律,要因時制宜,選擇有利于實習權益保障的政策工具類型,充分分析政策工具類型和實習權益保障政策內容的契合度,實現兩者之間的有效整合,提高實習權益保障政策的實質效力。
[注釋]
① 邁克爾·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環與政策子系統[M].龐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151.
[參考文獻]
[1]徐銀香,張兄武.“責任共擔”視野下實習生權益保障問題的調查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111-115.
[2]陳向陽.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現狀的實證研究——基于31省(市、自治區)學生的調查[J].教育發展研究,2018(1):52-60.
[3]顧建光.公共政策工具研究的意義、基礎與層面[J].公共管理學報,2006(4):58-61.
[4]祝成林,和震.我國職業教育實習政策工具選擇傾向及其影響——基于《職業教育法》頒布以來的主要政策文本分析[J].教育科學,2018(2):60-66.
[5]龔勛.論高校大學生的實習權益[J].才智,2017(21):63.
[6]羅敏,朱雪忠.基于政策工具的中國低碳政策文本量化研究[J].情報雜志,2014(4):12-16.
[7]王進.歐美大學生實習權益保障借鑒與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5(8):118-120.
[8]張友連.高校學生實習法律保障體系的構建——類型化視角的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9(2):82-85.
[9]唐賢興.政策工具的選擇與政府的社會動員能力——對“運動式治理”的一個解釋[J].學習與探索,2009(3):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