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敏 肖澤平 雷選標
[摘要]旅游業是貧困地區產業扶貧的重要路徑,而校企合作則是當地高職院校培養優質旅游專業人才的一個難點。文章在調查貧困地區高職旅游類專業校企合作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貧困地區高職旅游類專業校企合作困境的原因。為此,建議應凸顯貧困地區高職價值的公益性,加強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支持政策落地,加強旅游類專業規模與內涵建設,提升政行校企四大利益主體的協作能力。
[關鍵詞]貧困地區;旅游類專業;校企合作;高職院校
[作者簡介]張志敏(1984- ),男,重慶人,重慶旅游職業學院,講師;肖澤平(1980- ),男,四川瀘州人,重慶旅游職業學院,副教授,西南大學在讀博士;雷選標(1986- ),男,云南宣威人,重慶旅游職業學院,講師。(重慶? 409099)
[基金項目]本文系全國旅游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2017年經費資助項目“貧困地區高職旅游專業校企合作的困境與機制創新研究”(項目編號:LZW201704,項目主持人:張志敏)和2017年重慶市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十三五”高等職業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貧困地區高職校企合作問題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GY173020,項目主持人:張志敏)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08-0051-05
“對接產業、服務發展是旅游人才工作的根本點和出發點。”2010年,《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將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相當部分劃定為限制和禁止開發區域,這就決定了我國絕大部分貧困地區,選擇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綠色經濟發展道路。但滿足貧困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的高質素專業人才嚴重匱乏,人才培養質量并不適應產業發展需求。其中,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不能無縫對接,校企缺乏深度合作已成為當地專業服務產業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文獻綜述
國外對校企合作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從最初赫爾曼·施奈德在辛辛那提大學提出的“合作教育”,到福斯特在《發展規劃中的職業學校謬誤》中倡導的“產學合作”,再到弗里曼在《技術和經濟運行——來自日本的經驗》中基于日本“產學官”校企合作模式的相關理論,已形成相對系統的理論體系并對德國、英國、瑞士、新加坡等職業教育實踐進行指導。相較而言,我國的校企合作研究是伴隨市場經濟的深化而不斷深入的。在校企合作模式方面,按參與主體的地位,陳啟強在《論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將其劃分為以學校為本位的校企合作模式和以企業為本位的校企合作模式;按參與主體的構成,張俊英在《校企合作面臨的機制建設問題及對策》中將其分為校企雙方合作模式(如“訂單”培養、“冠名班”培養、“企業引入”培養、“職教集團”培養和“股份制實訓基地”培養等)和“校政企”三方共同參與模式。在校企合作體制機制方面,徐建平在《創新體制? 建立機制? 優化管理——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建設途徑探析》一文中認為應創新辦學體制,理順合作關系,提供組織保障,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政策或制度,重視校企合作推進辦學質量評估和監督等。有關貧困地區職業教育較為系統的研究,以學者許鋒華等為代表,他們在《連片特困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背景、困境與對策研究》中,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提出共同治理模式,認為連片特困地區職業教育未來的發展,需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統籌職教資源等。而針對高職旅游類專業校企合作的研究,陳靜的《高職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動力機制研究》和張曉彬的《高職旅游專業校企合作動力機制研究——以聊城為例》,采用案例剖析的方式,提出構建高職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動力機制體系。因此,以區域尺度研究校企合作的成果并不多見,尤其是聚焦貧困地區高職旅游類專業發展的研究成果較少。
二、貧困地區高職旅游類專業校企合作現狀調查
1.樣本與數據。根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2012年國家劃定的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涵蓋680個縣,其中擁有4個及以上貧困區縣的地級市現有高職院校89所。以2018年底的數據為基準,選取了其中47所開設有旅游類專業(包括旅游管理、導游、旅行社經營管理、景區開發與管理、酒店管理、休閑服務與管理)的高職院校進行分析。
2.校企合作基本狀況。其一,校企合作主要內容。一是以訂單班為主要形式??傮w上看,旅游類專業開設了訂單班的學校占比為25.50%,主要分布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專業,平均人數約為60人,合作企業省內占68.80%。二是個別院校與企業探索成立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例如,2015年黔東南民族職業學院與港中旅集團聯合成立了港中旅旅游學院,探索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法人產權制度。三是教學資源有限共享。在頂崗實習方面,校均與10.05個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在實訓設備共享方面,部分企業與院校共建“校中廠”,如茶藝實訓室、旅行社、酒店等;在師資互聘方面,企業兼職教師占高職院校專業課課時比例的平均值為28.87%,專任教師人均企業實踐時間平均值為24.37天;在聯合申報項目方面,有部分院校在旅游人才基地建設、文化遺存保護與開發、旅游人才培養崗位模型研究、旅游專業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等方面成功立項;在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資源研發方面,兩所院校組建了旅游管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共同開發課程門數分別占開設課程總門數的比例為7.95%和6.13%。
其二,校企合作主要模式。一是政府主導的“政校企”模式。重慶扶貧主管部門整合資源,委托相關職業院校,實施“雨露計劃·職教扶貧”項目,2012—2015年招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零費用就讀高職旅游類專業,畢業后回生源地旅游部門或企業工作。二是政府主導的“職教集團”模式。2013年,貴州省銅仁市出臺《職業教育政校企合作辦學暫行辦法》,明確界定政、校、企三方的責任和義務,成立政校企合作理事會,每年定期開展政校企合作辦學專題研討會,政府職能部門與高職院校開展政府訂單辦學,簽訂合作培養協議。三是學校自主探索的“聯盟化”模式。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與“世界酒店聯盟”合作共建“世界酒店聯盟商學院華中教育基地”,打造區域性旅游專業發展聯盟,邀請企業精英擔任授課教師,按照聯盟用人標準共同開發教學資源,借力聯盟力量提高國際化辦學能力。四是行業商會介入型的“聯合旅游學院”模式。2017年8月,大別山旅游業商會與信陽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共建“聯合旅游學院”,由商會設立旅游人才辦,組建專門團隊負責“行業協會+高職學院”的辦學模式。
其三,校企合作機制保障。一是政府層面制定引導校企合作的專門制度較少。連片特困地區省級層面制定了校企合作指導意見的占38.90%。在所屬貧困地區的地市級層面,只有一個地方出臺了相應的校企合作促進辦法,而在縣級層面,目前還沒有針對校企合作的相關制度出臺。二是院校保障機制比較滯后。調查顯示,有13所院校(占27.66%)設置了校企合作委員會、辦公室或校企合作處,加強了對校企合作工作的指導和協調,只有9所院校(占18.15%)出臺了專門的管理制度。三是行業協會參與貧困地區高職院校旅游類專業校企合作的機制近乎缺失。行業協會參與專業建設主要表現在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合作中很少發現行業協會的存在,行業協會作為第三方的監督評價等功能沒有充分發揮。
三、貧困地區高職旅游類專業校企合作困境的原因分析
1.當地產業需求與人才供給存在結構性矛盾。職業教育是與經濟聯系最直接的一種教育類型。其一,地方經濟發展對旅游人才吸納能力不足。連片特困地區經濟欠發達,主導產業較為單一,尤其是經濟結構轉型緩慢、產業就業人口吸納能力不足。據各地國民經濟統計公報顯示,貧困地區產業結構呈現“二、三、一”格局,2016年12個地級市(州)三產平均比為14.6︰45.1︰40.3。另據經濟普查數據顯示,當地法人單位就業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教育、建筑業、采礦業、批發和零售業,而有證個體戶從業人員排名前三的行業則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其二,就旅游業本身而言,能吸納高素質旅游人才的平臺不足。截至2018年底,貧困地區高職院校所在地的40個地級市共有4A及以上景區349個、平均值為8.73個,但5A景區僅有29個,5星級酒店僅有204個。
2.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不足。“成本—效益比”是企業考慮的首要因素。一方面,校企合作的成本過高,特別是區位條件導致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過高,約束了校企雙方的溝通、協議和合作。近3年年均招生計劃人數超過100人的19所院校區位優勢并不明顯,其所在地與本省省會城市的平均距離為362.25公里,高速行駛平均時間約為5小時,距離最遠的甚至達到1149公里,而且這些院校所在地僅有5個地方通航班、9個地方通高鐵。另一方面,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因素主要是人力儲備和戰略發展。調查表明:近8成旅游企業愿意參與校企合作,企業最希望的合作形式是頂崗實習和員工培訓。關于其他合作方式,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為:合作建設實訓基地、接受教師企業實踐、開展訂單班和冠名班、派遣員工參與教學、參與專業建設和課程開發、技術研發和技術服務、合作舉辦二級學院等。
3.院校自身能力缺乏合作吸引力。其一,基礎條件相對薄弱。貧困地區高職院校建校時間都比較短,92.40%的院校是2000年以后設立的,內涵沉淀不厚。其二,內涵培養體系還不完善、專業吸引力不高。貧困地區高職院校專門成立以旅游大類專業命名的學校只占32%,大部分高職院校重點建設專業不是旅游類專業,同時旅游類專業被列入院級或以上特色(重點)專業的數量占比不足三成。并且在課程體系中,理論課程的比例偏高,純實踐課(C類)門數平均占比為20.10%、課時平均占比為27.20%。
4.職普比政策落實和行業監督不足。其一,貧困地區社會公眾對普通教育有更高的預期,普職比政策落地力度不夠。隨機抽取了6個片區10個地級市的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數據,2018年招生職普比平均為0.46︰1,在校生職普比平均為0.39︰1。超過57%的地級市招生職普比低于平均值,40%的地級市在校生職普比低于平均值。其二,院校與行業的互動不夠。從調查來看,20所(占總數的41.67%)高職院校參與了旅游類有關教育學會或專業委員會等。其中,有2所高職院校加入學會下設的旅游專業委員會,有4所牽頭組建或加入旅游職業教育集團,有5所分別加入旅游行業協會,有3所建有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有2所分別加入行業評定委員會和旅游標準委員會。然而,加入第一屆全國旅游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專業委員會的學校數量占比不足10%,目前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國家—省級—市級”三級旅游職業教育指導委員會。
四、健全貧困地區高職旅游類專業校企合作機制的政策建議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時代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建立健全合作機制是校企合作有序高效運行的關鍵。在校企一體化組織架構下,應形成“政校企行”四位一體的運行格局。筆者針對貧困地區高職旅游類專業校企合作普遍存在的問題,從價值導向、政策保障、內涵建設和協作機制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1.凸顯貧困地區職業教育價值的公益性。理論上,職業教育之所以具有公益性,是因為從實施主體來看,職業教育主要是由政府公共財政支持;從實施目的來看,職業教育的使命在于使社會成員獲得某種職業能力和職業發展潛能,進而為地方產業轉型提供必需的勞動力;從實施的主要內容來看,職業教育是大力培養社會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提供各類崗位所需的技能訓練。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論述,為“大力發展農村和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理論基礎和政策基礎,為職業教育與產業布局、扶貧攻堅的統籌推進提出了明確的國家理念、國家意識和國家戰略。職業教育的生產效益高出普通教育已得到諸多學者的證實。由于自然地理、生態環境、歷史進程、民族文化、經濟區位等原因,旅游職業教育可以在“脫貧攻堅”戰略中發揮其獨特作用。因此,貧困地區的政府、企業、院校和行業應樹立起職業教育公益性的價值理念。
2.強化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支持政策落地,充分發揮“技能扶貧”的作用。2013年,國務院扶貧辦會同國家發改委出臺了11個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已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圍繞旅游等產業加強專業建設,重點支持辦學條件改善、實訓基地建設、“雙師”隊伍培育三大方面,鼓勵或支持院校面向貧困區域實施定向招生計劃。但現實層面,由于貧困地區高校的行政管理體制差異(或為省級人民政府舉辦,或為地級市政府舉辦)2017年和2018年51所院校生均經費為11040.9元、12677.6元,分別有53.80%、30.70%的學校沒有達到國家明確規定的生均撥款經費標準。因此,其一,在經費保障上,通過國務院相關部委整合對口幫扶資金(如“少數民族發展資金”“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設資金”)等,不斷提高連片特困地區高職院校生均撥款標準。其二,在充分利用國家和地方對職業教育項目投入資金的同時,探索社會投資融資機制,特別是建立和完善沿海發達地區和本土企業制度化投入機制。其三,建立校企合作專項經費,強化經費保障。貧困地區高職院校持續提升內生動力,加強造血功能,多措并舉籌集職業教育辦學經費,加大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投入,條件成熟的地區可以成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發展基金,促進校企高效合作高質量運行。
3.加強旅游類專業人數規模與內涵建設,提升校企合作的吸引力。其一,高職院校提高對旅游類專業的重視程度并加大建設力度。貧困地區高職院校將旅游類專業劃歸到旅游管理系、旅游學院或“+旅游”學院的共17所(占36.17%),旅游類專業存在邊緣化現象。此外,貧困地區旅游類專業覆蓋率平均為52%,2016—2018年的平均招生計劃總數依次為150.7人、133.1人、159.6人,且招生計劃數超過100人的學校不足四成。但從該類區域的12個地級市的近三年旅游人次數增長情況來看,年均增長率均超過23%,旅游業呈現高速增長趨勢。因此,建議順應當地產業發展狀況,增設旅游類專業,適度擴大招生規模;整合扶貧資源,實施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旅游人才定向培養計劃,推廣“雨露計劃·職教扶貧”模式。其二,提升旅游類專業的特色品牌。當前,貧困地區高職旅游類專業列入中央財政支持重點建設專業僅2個,列入省級重點(特色、品牌建設、骨干)的有7個,內涵建設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建議加強專兼職師資隊伍建設,探索靈活、主動、開放的教師管理機制,鼓勵支持教師在教學計劃外自主深入行業(企業)學習和調研。同時,加強課程資源建設,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現代技術手段,整合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旅游類專業課程資源庫;不斷調整課程體系,適當增加實踐類課程數量,提高實踐類課時比重,培養與崗位匹配的職業素養。其三,提升實訓基地的建設水平。高職院校教育質量年度質量報告顯示,企業投入到學校實訓基地建設的資金低于100萬元的占比較大。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主動引企入校,依靠旅游類企業的力量,在學校建立實訓酒店、旅行社、景區式校園、二級學院等,并且在企業建立教師工作站,專業教師深入企業一線,參與崗位實踐、科技研發和技術服務,不斷提升專業教學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
4.增強政行校企四大利益主體的協同能力。其一,強化地級市政府對校企合作的領導,組建領導小組,建立旅游教育校企合作聯席會制度,定期召開會議解決校企合作中的問題。對標文化和旅游部“企業校企合作示范基地”條件,開展市級評選,開展貧困地區旅游企業參與旅游職業教育的考核評價,將企業對職業教育的貢獻度作為地方政府稅收減免和金融扶持政策的重要參考。其二,加強貧困地區企業的社會責任和激勵力度。明確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權利與義務,出臺相關的獎勵補貼制度和申報程序,尤其建議省級層面頒布明晰的稅費減免辦法,對校企合作開展情況進行地方性督導考核,在社會上營造重視和尊重企業參加校企合作的良好風氣。其三,強化行業監督評價功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各省市(區)旅游行業職業教育指導委員會的建設,賦予行業協會更多的職責和權限,在行業標準制定、職業資格的企業準入、員工的職業培訓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全國旅游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設置的7個專委會吸納貧困地區旅游專業為會員單位。其四,加大區域內、區域間的對口幫扶力度。加強省域內旅游職教集團(聯盟)對貧困地區高職院校的扶持,在人才培養、實習實訓、師資支持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時,激勵東部發達地區企業或職教集團參與貧困地區高職校企合作,充分發揮成熟職教集團的優勢。例如,浙江旅游職教集團、上海旅游職教集團、廣東旅游職教集團等,將對接幫扶貧困地區高職旅游類專業建設納入對口幫扶的計劃,促進貧困地區高職旅游類專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俊英.校企合作面臨的機制建設問題及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35):35-36.
[2]徐建平.創新體制建立機制 優化管理——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建設途徑探析[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1-4.
[3]許鋒華,王祖山.連片特困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背景、困境與對策研究[J].職教論壇,2013(16):4-8.
[4]張曉彬.高職旅游專業校企合作動力機制研究——以聊城為例[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3(33):255-256.
[5]王瑜,汪三貴.農村貧困人口的聚類與減貧對策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9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