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擊樂對戲曲表演的完美演出效果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打擊樂對戲曲表演的節奏具有強調作用,打擊樂可以為戲曲表演營造氛圍、渲染情景,還可以幫助塑造人物形象,增加戲曲表演整體韻味。
【關鍵詞】打擊樂;戲曲表演;作用
【中圖分類號】J613.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5-0035-02
【本文著錄格式】王藝燊.論打擊樂在戲曲表演中的作用[J].北方音樂,2020,03(05):35-36.
目前在戲曲舞臺表演過程當中融入了打擊樂。打擊樂的應用對提升舞臺表演效果、增強音樂氛圍、提升語言旋律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打擊樂獨有的節奏音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舞臺的統一效果,大大增強了表演節奏性。
一、我國民族打擊樂與西洋打擊樂
在世界各民族的音樂中,打擊樂都是其最古老且重要的樂器之一,我國也不例外。鼓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中扮演者極其重要的角色,無論是軍事戰爭或是宮廷民間娛樂,又或是祭祀活動,都有著打擊樂的身影。自夏商周這三代開始,鼓類樂器開始在一些大型表演當中應用。在《禮記·明堂位》中就有“土鼓、蕢桴、葦龠,伊耆氏之樂也”的記載,根據這些記載能夠看出祖先在一些樂舞活動當中就已經掌握了土鼓的制作和使用技能。《呂氏春秋·古樂篇》中曾說堯的樂官質“以麇革冒缶而鼓之”。缶在原始時期是用來盛放食物的一種容器,但是它的功能在那個時期被得到延伸,在缶的表面裹上動物的皮之后,便成了鼓。這是有關皮鼓運用的早期記載。隨著時間的流逝,鼓的演奏水平和作品數量也突飛猛進,如唐代的羯鼓不僅在演奏技巧上達到了較高水準,就連唐玄宗這種塊頭的人物也不忘擺弄幾刷子,創作了數十首羯鼓獨奏曲,較著名的是《雨淋鈴》(一作〈雨霖鈴〉)。李白的詩當中有關于羯鼓表演詩句“漫漫雨花落,嘈嘈天樂鳴。天廊振法鼓,四角喚鳳箏。”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中寫道“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上面這些詩句主要是描述羯鼓響聲急促的詩句。在社會的不斷發展過程當中,各種流派的鼓系也逐漸形成。比如江浙地區的“十番鑼鼓”“十番簫鼓”等;廣東潮州地區的“潮州大鑼鼓”“潮州蘇鑼鼓”等等;還有“遼南鼓吹”“福州十番”“浙東鑼鼓”等等。可以看出,中國的打擊古樂器發展歷史尤為長遠。
那么,民族與西洋打擊樂之間有何種差異呢?兩者雖然同屬打擊樂類,但區別很大,這與不同文化背景有著直接關聯。所以,二者的表演及藝術形態也就各異。西洋打擊樂是由國外傳入中國的,民族打擊樂屬本土樂種,從發展歷程來看它們基本相仿,都經歷了較為漫長的成長歷程。但從音樂敘述方面來講,中國民族打擊樂的表現更為生動、直觀,容易讓人進入“角色”。很多人都聽過《房頂滾核桃》《鴨子拌嘴》和《老鼠娶親》等作品,它們最能代表中國民族打擊樂的特點。多變的演奏手法,使得原本音色并不豐富的民族打擊樂將音色發揮到了最大的擴展空間。我本人也創作了一些作品,如《掩耳盜鈴》《出花園》等,還有最近創作的一首以老汕頭為背景的《打錫街》,都是利用中國民族打擊樂來完成的。特別是《打錫街》這部作品,充分利用小镲音色明亮的特點,把喧鬧的街市和錫鋪里師傅們此起彼伏的敲打聲表現得淋漓盡致。西洋打擊樂是無法將這些表現出來的,除了馬林巴木琴可以講述音樂故事外,其它的西洋傳統樂器基本以伴奏和營造氣氛為主。但隨著我國文化與世界文化接軌,很多民族音樂中出現了西洋樂器的身影,如在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的現代京劇具有很多西方國家沒有的音樂特色,如今也就融入了部分西洋樂器,使得京劇變得更加多彩繽紛讓人眼前一亮,那感覺可真是厚實了很多。
二、打擊樂對節奏的強調作用
可以說音樂的表演主要是由唱、念、做、打這些要素構成,在這當中節奏是不可缺少的。做與打兩個元素屬于舞蹈環節的基本動作,舞蹈想要舞得優美就要做到節律性。戲曲中的唱元素講究板和眼,念又區分于生活中的交談,要講究節奏性和藝術感。由此可見,一旦缺乏明確的節奏性,戲曲便失去了文藝的靈魂成為一堆聲音響亮的音律工具。
打擊樂所呈現出的節律將賦予音樂不同的感情氛圍。尤其是戲曲形式中,板的不同節奏所給人的氛圍體驗也是不同的,比如在傳統一板三眼形式中所常提到的慢三拍,在演奏中則給人一種舒緩放松的感覺。盡管唱的內容有限,但是能夠賦予唱腔委婉多樣、曲悠回長的感覺,一般用于抒情類的戲曲環境。當然還有一板無眼類,這類節律在西方樂曲中屬于1/4拍,常被人們稱之為流水拍。在實際演奏中能夠賦予唱詞膾炙人口、簡短起伏的特點,詞語編排上豐富緊密,節奏更加緊急快速,在戲曲中一般應用于敘述緊張場景。戲曲中的鑼鼓在演奏中能夠烘托出傳統藝術的節奏特點,這種節奏的特點屬于傳統戲曲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打擊樂的精髓所在。
三、戲曲鑼鼓音樂對戲曲表演起到的作用
(一)營造氛圍,起到渲染情境的作用
戲曲表演的過程單單擁有節奏感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表現出積極飽滿的情感抒發,烘托出足夠濃厚的場景氛圍。這一切不僅對演員提出了較高的舞臺要求,還依賴鑼鼓等樂器在表演過程的配合構建。例如戲曲中的《穆桂英大破天門陣》一段。對戰兩者局勢緊急,勝負難分,此時的鑼鼓節奏為場景襯托出緊張氣氛。明亮的音調和緊急的節拍會為聽眾構建起殺場飛煙、馬踏河山的壯烈景象,將戰斗氣氛描繪得淋漓盡致。
(二)突出表演,起到塑造人物的作用
盡管鑼鼓的使用和唱腔一樣能夠具有多元化的情感表達,在實際表演中總結出了一整套的表演模式,但是在藝術上卻能擁有一定的表演自由。鑼鼓在戲曲表演中借助節拍的變化和節律的銜接能夠協助滿足藝術家的表演需要。譬如鑼鼓可以利用節律的優勢配合表演者的上場離場動作,襯托出故事角色心理狀態、角色性格、行為活動以及故事氛圍場景。還有角色上下場所走的步伐節奏、身份象征、內心想法均可以借助鑼鼓節奏來襯托,以此將表演者的動作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在戲曲《楊門英杰》中佘太君的上場用鑼鼓節奏的慢長錘,節奏表達緩慢莊重,氣氛嚴肅,能夠真正顯現出老太君的嚴肅形象和威嚴性格。相反在戲曲《大祭樁》中,丫鬟上場則利用了小鑼中的長絲頭節奏,節奏的表達清脆快速、跳躍靈活,真正把春紅活潑歡快的心境抒發了出來。
(三)鑼鼓的韻味作用
韻律的概念源自于詩詞樂賦,戲曲中的韻律則對技術水平、文藝造詣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快慢輕重為鑼鼓演奏的四大特點,在襯托人物表演時靈活運用鑼鼓演奏的四個特點表達出戲曲的文化韻味,在舞臺表演時能夠展現出足夠的文化底蘊。在戲劇的藝術表演過程中,意代表著欣賞標準,這一標準尤其是在空曠的藝術舞臺上可以充分放大,越是空曠的舞臺越有利于韻味的發揮。表演者的舞步動作由內而外展現著表演者的情感世界,是一種陶醉于藝術之中的超現實情感抒發。表演的精髓在于遵循戲曲故事的情感氛圍,借助鑼鼓的節奏烘托出表演者的藝術情感,令欣賞者在欣賞藝術韻味中獲得了充分的情感交融空間。
在實際藝術表演過程中,戲曲的整體音樂節律是由鑼鼓引領的,特別是在刻畫人物形象,烘托現場氛圍,協助演員表達等過程中賦予了戲曲藝術足夠的文化底蘊和情感表達,屬于戲曲藝術不可分割的核心樂器之一。不僅如此,戲曲藝術也傳承了嚴謹自由的鑼鼓文化,在數百年的傳承發揚中,逐漸成為了中國打擊樂藝術中最有代表性的藝術文化遺產,更是綻放在曲藝舞臺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