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芳
摘 要:作為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中非常重要的有機構成部分,高職英語課程對于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職院校設置英語課程、實施英語課程、進行英語課程的評價都需要體現提高高職學生英語職業能力的目標,從而使高職學生的職業勝任力。由此,使高職英語教學的價值得到體現,真正培養出符合社會、企業要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對職業能力的內涵進行分析,深入剖析基于職業能力視野下高職英語課程存在的問題,對基于職業能力視野下高職英語課程改革的策略進行詳細論述。
關鍵詞:職業能力;高職英語課程;改革
0 引言
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中英語課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基于高職教育人才的培養目標設置并實施高職英語課程,對高職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職業能力進行培養。這就要求高職英語課程不能對普通本科院校英語教學模式照搬照抄。高職院校設計英語課程、實施英語課程需要對高職學生英語基礎、高職學生培養目標、社會需求等緊密聯系,從而能夠使高職學生英語職業能力得到提高。由于相對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高職院校學生基礎薄弱,英語水平不高,英語學習存在不足,從而影響了其職業發展。與此同時,高職院校英語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對于傳授語言理論知識給以重視,對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的培養重視不足,從而影響了高職學生英語的學習。基于此,以高職學生職業能力提高為目標,改革現階段高職院校英語課程,使高職英語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與綜合能力已經迫在眉睫。
1 職業能力的內涵
職業能力實際上就是學生能夠從事職業的綜合的能力。具體包括職業素質能力、專業技術能力、語言應用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其中,職業素質能力指的是個人的職業素質與職業道德。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重點是對于高職學生進行英語知識的講授,在傳授職業道德與職業素質等較晚;專業技術能力指的是高職教育對于人才的職業理論知識進行培訓,使其能夠對于從事的工作流程比較熟悉,可以對專業實際問題進行解決;語言應用能力指的是通過知識對問題進行解決。高職英語課程對學生英語語言能力進行培養,使學生掌握英語溝通的技巧與能力,從而可以通過語言進行日常交流。創新能力指的是高職英語課程在將語言理論知識進行傳授的過程中,將工作需要的相關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對學生學以致用的創新能力進行培養。
2 基于職業能力視野下高職英語課程存在的問題
第一,高職院校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是高職院校缺乏先進的英語教學觀念。高職教學需要對學生職業能力進行培養,即對學生職業技能進行培養。現階段中國高職教育不但包括專業教育同時包括技能教育。作為高職學生必修課的英語課程,占高職學生學習非常大的比重。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高職英語教學通常重視成績,對培養學生英語能力重視不足。二是缺乏明確的英語課程目標。當前高職院校英語課程目標不能和社會需求相吻合,不能對學生職業能力進行培養。高職英語教學緊密聯系社會的發展。隨著我國不斷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新興產業的發展對于高職英語教學的要求提高,然而高職英語課程目標不能滿足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三是高職院校英語課程設置存在不足。高職院校設置的英語課程和實際應用缺乏聯系,對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重視不足。大多數的高職院校英語課程設置和專業教學相脫離,盡管高職英語教學對學生的英語知識進行培養,然而對其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存在欠缺。四是高職英語課程考核不完善。期中考試、期末考試、英語等級考試等是大多數高職院校考核應用課程的方法。盡管考核了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的情況,然而不能有效鍛煉學生職業能力,從而使高職學生職業能力不能使崗位需求得到滿足。
第二,教師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是高職英語教師教學方法需要完善。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主要教學方式依然是講授式教學,雖然有些教師開設使用“討論式教學”、“分組教學”等,然而英語教學中“研究式”教學方法應用還比較少。傳統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傳授知識,然而對于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方面還不足;二是高職英語教師教學缺乏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意識。高職院校大多數英語教師的教學目標不明確,采用類似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學模式,對于培養高職學生職業能力不夠重視。造成了英語教學存在功利化的問題,學生在應用英語方面比較欠缺。
第三,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通常情況下,高職院校的錄取分數線比較低,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因此,英語職業能力不高。大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的自我約束力與控制力不高,英語學習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影響了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與英語課程設置。
3 基于職業能力視野下高職英語課程改革的策略
第一,加強高職英語課程設計。一是明確職業能力視野下高職英語課程的定位。新課標下,高職英語課程需要和職業相融合,能夠使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得到提高。高職英語課程需要把英語語言知識緊密聯系學生的專業知識,重視學生把英語知識向應用英語的綜合能力與職業能力的培養。作為專業教學的延伸,高職英語教學要能夠使學生專業能力、職業能力得到提高。二是完善高職英語教材的開發。高職院校對開發英語教學資源給以重視,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學校的優勢,開發出體現學校特色的英語教材。三是通過模塊化教學,使學生英語專項能力得到提高。基于學生就業的導向性,從崗位需求出發,進行英語模塊化教學。把高職院校英語進行模塊劃分,包括聽力模塊、口語模塊、閱讀模塊、寫作模塊等,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學,通過模塊化教學使學生的英語職業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完善高職英語課程評價體系。一是以職業能力為標準進行教學評價。一直以來,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的評價標準主要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對于評價學生職業能力重視不足,從而造成課程評價不科學。這就需要高職院校英語課程評價轉變觀念,對評價學生職業能力給以重視。二是高職英語課程評價標準要完善。大部分高職院校英語評價重點是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評價學生職業能力存在不足。因此,需要對評價英語課程的標準進行完善。將“職業能力”作為重要的評價標準。現階段高職院校的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于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大,當和英語教師相脫離,學生的英語學習受到非常大的制約,由此影響了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對英語評價體系進行制定過程中,對于學生綜合素質、職業能力的評價要給以重視。采用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結合的方法,不但對結果性評價給以重視,對于過程評價同樣重視。三是重視企業對學生學習英語的評價。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后進入企業工作。在工作過程中就會表現出教師教學質量、學生學習效果等。所以,在評價學生的英語職業能力過程中,加入企業評價,使教師可以對英語課程進行及時改革,確保培養的人才能夠適應崗位要求。
第三,提高高職英語教師的綜合素質。一是高職英語教師對英語課程的教法進行創新。學生高效的學習需要科學的教學方法。新課標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做中學”對學生學習自主性進行激發,使學生職業能力得到提高。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對話式教學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 利用對話式的教學培養學生英語表達能力。英語教師對實際場景進行創造,學生參與到問題情境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的能力。英語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從高職院校學生的專業特性出發,布置可以體現專業特點的作業。二是高職英語教師要加強自身能力的提升。作為具體實施教學活動的人員,教師影響著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所以,高職院校英語教師的教學能力要不斷提高。一方面,高職院校英語教師可以深入到社會、深入到企業,從而明確學生英語職業能力培養的方向。另一方面,英語教師與學生加強交流與溝通,對于學生的需求及時把握,使英語教學內容能夠滿足學生需求。
參考文獻
[1]張怡寧.對基于職業能力素養的高職英語教學的幾點探討[J].中外企業家.2019,(34):115.
[2]周育竹.高職英語教學中職業能力培養的探索[J].國際公關.2019,(11):76+78.
[3]劉利.職業能力視角下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探討[J].農家參謀.2019,(7):17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