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
摘 要:個性化閱讀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個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會不一樣。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鼓勵和引導學生選擇學習的方式,還給學生閱讀的主動權,拓展學生的個性閱讀空間,讓學生產生不同的閱讀感受與體驗,以實現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關鍵詞: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拓展個性空間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就十分必要。
1 選擇學習方式,賦予個性生命
1.1 憑“習慣”選擇學法
閱讀重在感悟,而感悟是一種極具個性的差異性的豐富的心理行為。可見,只要有助于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課堂上就應該給學生“一路綠燈”。 如可以舉手發言,也可以不舉手說;可以站著說,也可以坐著說;可以按教師指定的順序發言,也可以搶答;可以順應教師和教材的意思,也可以向教師提出質疑,為教材“挑刺”;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交頭接耳;可以自主默讀,也可以大聲朗讀……這些“可以”“也可以”體現了尊重個性的學習習慣,充分發揮個性潛能。如果課堂教學只追求“大統一”、“齊步走”,就泯滅了學生的選擇意識,失去了兒童心靈自由,無法讓學生的智慧之蕾盛開,生命之花怒放。
1.2 憑“水平”選學法
維果茨基的 “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兩種水平:一是現有水平,二是潛在水平。教師的教學目的就在于讓每個學生由潛在的水平轉化為新的現有水平。要實現這個“轉化”,必須根據個體差異,選擇不同的“最優”學法,讓各層次的學生獲得最佳發展。高層次的學生采用自主探究法:通過讀、查、想、注,發揮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運用學習潛能獨立解決問題,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中層次的學生采用小組合作法(兩人一組):小組學習強調生生合作,強調互動合作,實現真正的自主參與和互相合作,成全學生的自我發展。低層次的學生采用大組輔導法(四人一組):教師隨機引導、指導、輔導、及時反饋。這樣讓各層次的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法,消除思想上的束縛,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這樣開發的、自由的學習,為每個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和成功喜悅,讓學生在參與中得到發展,在成功中找回自信。
2 重視課內外結合,展示個性閱讀
課內外閱讀可分為 “課前積累”、“課中釋放”、“課外延伸”。課前,老師布置學生收集與新課有關的信息,課中練習時,學生便會將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表達出來,學生在理解內容之后,語文學習并沒有結束,而更應是一個新的開始。教師通過巧妙的點撥、設計、 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這樣對個體知識的豐富,思想的啟迪,文化素養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如:一位老師上完《海底世界》一課后,緊接著上一節語文活動課:海洋博物館。課前讓學生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習性,海洋生物的生長情況以及海洋礦物的貯藏量。活動時請一個“小導游”帶領同學們進入海洋博物館,在生物館中,請扮演海洋生物的同學逐一介紹它的名稱、長相、生活習性;在植物館中,請扮演海洋植物的同學介紹他們所扮演的角色的名稱、作用、生長情況;在礦物館中,“礦物們”向同學們介紹他們的名稱、作用、貯藏量。這樣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知道許多的海底世界的新鮮事,也使他們的個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3 設計開放問題,拓展個性空間
閱讀既然是一種個性化的解讀過程,那么,學生自然可以“閱讀期待”,對課文產生認同、共鳴,或進行質疑、批判。所以,在課文問題設計上,應摒棄強調“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問題,多設置一些能促進學生多向思維、個性思考開放性問題,為學生馳騁思維,放飛思維,張揚個性提供廣闊的時空。
如教學《落花生》教師問:“從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啟示?”這是個富有彈性的、沒有標準答案問題,學生根據自身的認識體驗,可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做出闡述。有的從教材原意出發,認為應該向落花生那樣,做個埋頭苦干、默默無聞的人;有的則結合現代社會價值觀,提出:現在是市場經濟,一個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銷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樣默默無聞,恐怕連一份合適的工作都難找;落花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很可貴,但他一味等待發現的思想是不可取的,因為如果沒有人發現,不就埋沒一生了嗎?因此,該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時候,就要踏實工作,不炫耀,不張揚,像落花生一樣;該表現自我,展示才華的時候,就得有蘋果、桃子、石榴那樣的勇氣。這里,學生之所以能萌發如此具有強烈的自主意識和濃厚的個性色彩,答案迥異的見解,它猶如一方強勁的催化劑,有力地催生著個性的種子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總之,只要教師在教學中執行《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個性化閱讀的思想,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掘學生的各種潛能,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學生會在富于個性閱讀中提高閱讀能力,感悟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