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廣君 許昌富
摘 要: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政治課教學的任務,而且是整個學校教育的系統工程。學校的任務是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全覆蓋有其客觀必要性,又有其邏輯合理性。而且“思想”不僅僅指通常所說的政治思想,還有學術思想認知態度、文化素養、行為理念等等。課程思政的核心是挖掘專業課內容中的一切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直接或間接地施加愛國主義情懷的影響,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覺悟和文化素養,并將其轉化為刻苦學習、報效國家的行動。
關鍵詞:課程思政;邏輯思考
教育部近一年來密集發出多個文件,提出并強調高等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工作。2018年11月發布《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1];2019年9月發布?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10月發布?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這充分說明教育既是國之大計,更是黨之大計,是國家意志和民族利益在高等教育領域中的呈現。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指出,學校必須圍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思想精神和任務,自2014年以來,上海高校在通識教育中陸續開設了“中國系列課程”,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價值觀,課程思政的概念由此產生。
1 邏輯理念
大學是向學生傳授專業技能,還是教育學生理解人生的意義和自身對社會的責任?教師是應該沉醉于學術還是應該幫助學生成長?面對這些迷茫與困頓,探索“課程思政”的意義不容忽視。按照傳統教育理念,課程教學的精神和內容的建構可以理解為通過課程學習聯通知識與人的精神世界、達到個體德行養成的路徑。課程思政所倡導的一種課程觀,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個環節、各方面、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充分發揮包含專業課程在內的其它所有課程的育人價值。[2]
2 目標樹立
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每一門課程的課程目標必須服務于現階段高等教育的總體目標,從整體上看,每一門課程在課程思政的總體目標中的價值在于促成政治認同,有益社會經濟發展,促進文化傳承,利于民族振興和實現中國夢爭議宏偉目標。所以,從課程體系的戰略層面看,需要我們靜心思考、居高臨下、俯瞰結構、洞穿全局;而在具體課程的戰術上需要細心揣摩、挖空心思、滲透細部。
2.1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將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正式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高校專業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分子,無論是課程體系的設計,還是教學內容的選定,抑或是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實施步驟,都要使學生認識到新時代是奮斗的時代,認識到在新時代奮力開啟建設能源強國的新征程,努力構建這一偉大使命中自己所應扮演的角色和應承擔的責任。
2.2 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學養和新時代的工匠精神
對于教育的目的和教師的角色,先哲們早有定論: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在當今中國高等教育的語境下,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人文精神、法制意識、學術誠信、社會責任、職業倫理文化自信、價值塑造適應歷史、珍視人生價值、適應社會需求。思政教育的一個重要抓手就是培養和落實“立德樹人”的理念,這要求教師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既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要教書育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教育等融入教育教學中,強調教育以樹人為本,樹人以立德為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 課程思政的內容架構
2017年12月,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紀要》中明確要求“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育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3]這實際上就是要將思政元素融入到課程體系中。“課程思政”需要在尊重學生認知規律和履行高等教育職責使命的基礎上合理架構課程結構,立足于學生成長,在精神層面實現大學課程的育人價值。在當今,我國大學通識課程除了讓學生掌握人類文明發展的珍貴成果之外,還需要將課程扎根于中國的歷史傳統、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構建中國精神。
3.1 了解輿情
會展業強勁的發展勢頭,使本行業的人才需求旺盛。隨著會議和展覽會越來越多,本行業必須越來越多的人員參加會議或從事展覽會策劃和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技能同時具備較高英語水平的應用型人才供不應求。進入21世紀,中國會展業搭上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列車,在我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推動下,會展業在中國得到迅猛的發展,會展經濟在我國經濟增長中所貢獻的份額日益增加,成為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明顯標志。
3.2 激發愛國熱情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同時,使同學們從內心深處體會到國家的穩定發展和繁榮富強與大家的各自生活的幸福指數緊密關聯,使他們從內心深處的愛國之情轉化成刻苦學習立志奉獻的行為。
3.3 觸發愛國行為
新修訂的《高等教育法》已經對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增加了“社會責任感”的要求,這與實施“課程思政”形成良好的呼應。季羨林說過:“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恐怕就在于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愛國之心,就是要應該勇敢擔起保衛國家責任,以愛國之心為社會添上一抹暖色,去實現自我價值。
4 思政內容的實施途徑與保障措施
在《會展英語》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如同在食品中加入食鹽,這既是人體生長所必須的,同時還能調節口感,使食品更加可口。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鹽是人體生長所必須的,就讓人大量吞食食鹽,或者雖把鹽獨立于食品而讓人食入,那樣不但讓人難以下咽,也會對人體造成危害,是萬萬不可取的。思政教育,應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要讓學生在獲得專業知識技能的前提下,不知不覺中得到愛國主義的情懷教育,不知不覺中提高自己的修養、升華自己的價值觀并孜孜以求自己專業知識和技能,而沒有任何抵觸情緒[4]。
在課程思政的創新工作中,要充分理解課程體系、課程、課堂的邏輯內涵,在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政元素的同時,不能弱化學科與專業課程的深度與廣度,課程思政的任課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學術力。在挖掘思政元素的時候,既要有歷史的視角,又要又創新的眼光。挖掘思政元素不能追求全方位全元素,不能脫離學科或專業課程的性質特點。思政因素更多地是隱性融入,要隱含于教學的全過程,不能僅限于講授的內容,還應滲透到諸如課堂討論、課后作業等各個階段。
5 結語
課程思政,既是響應新時代的要求,也是實現教育根本目的的保證。挖掘教材中一切積極的元素,以解決課程體系、課程、課堂之間的邏輯關系為依托,努力培養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技能,有較高情操和愛國情懷和奉獻精神的人才,這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參考文獻
[1]伍醒、顧建民.“課程思政理念的歷史邏輯、制度訴求與行動路向[J].大學教育科學,2019(3).
[2]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3]成桂英、王繼平.教師“課程思政”績效考核的原則和關注點[J].思想理論教育,2019(1):78-83.
[4]教育部.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DB/OL].http://www.moe.b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