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雖然引起了人們關注的熱潮,但是對于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并沒有什么實際的作用。閩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非常豐富,也因此給它的保護與傳承帶來了困難。為解決這個問題,國家在近幾年出臺不少相關的法律法規,以此號召對非遺保護的重視。本文將通過定群法、比較研究法、觀察法等多種方式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小學校園的具體應用與研究。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校本課程;實踐;傳承藝人
基金項目:2018年度漳州市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立項課題“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小學校園文化中的實踐與探究”(項目編號:2018ZPKTY18117號)的研究成果之一。
為了響應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號召,我們開展了使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的活動。這不單單是向學生普及了“非遺”文化,更是一種特殊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此基礎上不但豐富了校園文化,還發揮了非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以下將分階段性舉例說明剪紙、布袋木偶戲、舞龍在走進校園活動中所做的應用實踐鑒定的嘗試。
1 剪紙
1.1 第一階段
首先要多方面查閱有關剪紙文化的理論與資料,加深本校學生和教師對閩南非遺剪紙的認識,對學校環境,社會環境,課程資源,師資結構,進行比較公正的客觀分析,尋找有關非物質文化育人的指導與經驗。組織成員學習相關的課程理論和剪紙教學的理論,交流學習心得。另外,還要撰寫研究方案和閩南剪紙藝術的教學研究計劃,要盡可能的詳細。
1.2 第二階段
(1)豐富校園文化氛圍。圍繞剪紙文化每周進行一次文化教學,編寫教學相關課程,在不斷地深入教學中完善文化課程。班級中,社團中開展一系列與閩南非遺有關的研究活動,以以老帶新的方式帶動全校的剪紙文化氛圍[1]。激發學生們對剪紙文化的興趣與愛好,為學生們自我展現和鍛煉提供全新平臺。2)開發校園課程。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因地制宜地開發活動的課程資源,充分與當地剪紙民間藝人交流聯系。通過來校講座,實際指導,傳授剪紙的藝術與技術等方式讓學生更生動具體的了解閩南非物質文化。3)發掘優勢資源。揚長補短,挖掘活的資源。仔細觀察實踐情況,及時歸納總結開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將開展的剪紙活動撰寫為較為詳盡的校本課程和教學反思,提出典型的教學案例,以此為正面示例。4)多方展示。另外,積極宣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逐步普及剪紙藝術??梢栽趯W校的宣傳窗。教室外,長廊布置展示師生的剪紙作品。向其他同學展示剪紙藝術的魅力,濃厚非物質文化在校園的氣氛,發揮校園隱形環境課程的教育作用。5)舉辦比賽。以多種方式開展剪紙的宣傳活動。比如剪紙比賽,剪紙技術現場展示,播放剪紙的紀錄片等。為了讓學生更‘感同身受剪紙文化的魅力,欣賞剪紙文化的魅力,將剪紙文化真正融入學生的日?;顒?,剪紙社團將作品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創作出以孝道、閩南風俗、閩南小紅人、鼠年大吉、校園生活為主要創作內容,集剪、刻技藝為一體,讓學生們自由表達出自己眼中的閩南鄉土風情,同時讓學生們在校園里也感受到藝術的熏陶。
1.3 第三階段
此主要為收尾階段。應該以匯編活動案例及優秀的剪紙作品為主,舉辦大型展示活動,例如開展“閩南小紅人”的展示活動。
2 布袋木偶戲
2.1 第一階段
提出課題的構思,并且請教專家,充分研討。通過走訪式的研究,請求相關藝人楊老先生聯系布袋木偶學校及專業團隊[2]。邀請名師藝人進行現場實地教學,讓學生們充分感受布袋木偶戲的魅力之處。還可以通過采訪名師,了解漳州布袋木偶戲的發展狀況。布袋木偶戲與校園文化的結合,以校本課程的方式出現,充分發揮了布袋木偶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性。
2.2 第二階段
為了傳播布袋木偶戲的文化特色,培養學生的興趣,師生們每周集中訓練,分動作,講步驟一點點向學生展示布袋木偶戲表演的指法,感受布袋木偶戲的動作要領,讓學生們都積極的參與其中,在學習的過程中深深體會‘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道理,讓布袋木偶戲文化真正與校園文化結合起來。接下來教師應該將實踐過程記錄在案,方便日后的查詢翻閱。以此重點激發布袋木偶戲與現代小學課程的創新性結合發展。
2.3 第三階段
整理收集實踐中的資料,得出經驗。在日后的學習中形成具備特色的獨特教學系列理論加實踐的課程的體系。形成綜合素質教育的核心競爭力。
3 舞龍
3.1 第一階段
首先應該摸清學生,教師對傳統體育的認識。還要對本校的校園環境,硬件設施,體育教師隊伍,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客觀的評估。其次應該搜集資料,準備向學生充分展示民族傳統體育舞龍的技術,動作。
3.2 第二階段
請教民間老藝人向學生口述舞龍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奇聞異事,激發學生對舞龍的興趣。在舞龍文化推廣發展過程中,舞龍社團的老師們潛心學習理論知識,四處拜訪民間名師學習技藝,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們親自感受舞龍文化獨具一格的人文魅力,向學生介紹舞龍的特殊技藝,促進學生的直觀感受。通過六一文藝匯演、校運動會開幕式等各類匯報演出,讓學生們對舞龍表演產生了濃濃的興趣,并且壯大了校園舞龍隊,使之成為學校亮麗的金色風景。同時教師也注重在活動課上進行不斷嘗試,構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師資培訓體系[3]。
3.3 第三階段
收集整理相關資料,研討舞龍文化在與校園課堂文化結合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并提出解決辦法,修改,完善,總結既有方案,為日后開展舞龍課程的教師提供直接經驗。
4 結束語
通過此課題研究,首先是要明確重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設性意義,要意識到非遺是人類文化傳承“活的瑰寶”。還要明確到非遺的這種特殊傳承方式,造成了它的艱難傳承,保護非遺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而校園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一角,校園不但可以發揮育人的功能,還能夠將非物質文化傳承引入進校園,以當地人文底蘊發掘校園文化特色。當非遺走進校園,不僅開闊了孩子們的眼界,也為孩子們的學習塑造了多種文化氛圍,使讓孩子們在這種健康的文化氛圍里健康茁壯的發展。同時也提高師生共同的審美能力,催生出新的文化活力,這對現代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付偉安.關于非遺進校園工作的反思與建議——以濟南市非遺進中小學校園為例[J].人文天下,2017(11):15-18.
[2]余柯.把非遺傳承做成常態——長沙市實驗小學梅溪湖學校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紀實[J].湖南教育:a版,2017(12):57-59.
[3]張正霞.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研究——以淮海工學院應用技術學院為例[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18(4):84-87.
作者簡介
王一萍(1988-),女,漢族,福建省南靖縣,中學二級教師,大學本科,漳州康橋學校,研究方向: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