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彬 曹靜
摘 ?要:家長教育是指針對家長實施的有關家庭生活、幫助孩子成長以及增強自身修養的教育。就學校所開展的家長教育來說,“家長”主要是指孩子的父母,也可包括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直接或間接教養孩子的人員。家長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父母將孩子培養成身心健康的人,同時增進家庭成員間的關系,促進家庭的和諧。
關鍵詞:普通高中;家長教育;實踐
引言
據了解,我們當中有些班主任老師沒有和家長真正有效地進行溝通,仍舊將家長置于教育體系之外,或者是學生犯錯時被請來解決一下問題,或者覺得家長的責任只是提供食宿和照料學生。那么,作為一名高中班主任,應該有效地帶動家長共同參與教育,助孩子揚帆遠航。
1新生代學生的特點
當前的高中在校生都是出生在21世紀的“00后”孩子。他們是成長于互聯網時代的“新生代”孩子,有幾個較顯著的特點。一是擁有良好的物質條件,生存壓力轉化為成長動力的可能性很小。二是受信息時代快速發展影響,他們具有較開闊的視野、知識面廣,有自己的理想,追求自由和開放。三是較多的以自我為中心,對自身權利有更加明確的要求,追求個性。四是受網絡影響較大,“手機控”“低頭族”“刷屏族”已成為青少年群體的代名詞。五是心理情感具有明顯的時代特點,如背負著沉重的情感負擔、對話語權要求很高、追求平等、現實感非常弱。這些特點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家長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以適應孩子成長的需要。
2家長教育認知的影響因素分析
2.1不同學歷學生家長的教育認知
調查發現,本科學歷家長的教育知識比大專及以下學歷家長差。這可能與本科學歷人口逐漸成為家長群體的主流,工作、生活中常遭遇學歷無優勢、不被重視甚至被忽略的尷尬處境有關。大專及以下學歷家長的教育價值比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家長更高,可能是因為大專及以下學歷家長所受到的教育大多是義務教育或技能型職業訓練,自身存在教育缺憾,因而寄希望于下一代,希望教育能夠改變孩子和家庭的命運。大專及以下學歷家長的教育體驗比本科及以上學歷家長更好,可能源于大專及以下家長學歷起點低,對教育期待高,希望下一代超過自己,易于形成關于學校教育的積極體驗。
2.2孩子是否獨生子女家長的教育認知
孩子是否獨生子女家長的教育認知,在教育知識、教育決策兩個維度上沒有顯著差異,獨生子女家長的教育期望比非獨生子女家長更高,而教育體驗比非獨生子女家長更差。可能因為傳統家庭結構的變化使得獨生子女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要求更高,教育投資收益率不如人意,從而對現實教育更不滿意。
3普通高中家長教育實踐措施
3.1設計高中三年家長課程,定期專題講座,提高育子素養
尋求良好的方法幫助教師完成教育工作是每一位家長的心聲,但是大多數家長都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家長對于學校教育工作和教育方式的不熟悉。在大部分家長眼中當前學校教育存在相關的問題。家長應當充分了解學習性質,以學習性質為基礎幫助學生,熟悉和教師交談的方式。家長掌握學校教育語言,能有效促進家校共育,提升教育層次。高一入學,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教育教學計劃,定期召集家長進行教育商談。講座內容包括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基礎、家長應當緩解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壓力、幫助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等,并認真開好每次家長會、邀請家長參與班級活動。在高二,我設計了一個學生、老師、家長集體參與的班會,班會主題:感恩。當最后學生拉著父母的手,一起宣讀誓言時,很多媽媽都流淚了……班會效果非常好!對孩子、對父母都起到教育效果。孩子們意識到父母的愛是最真誠、最崇高的感情,他們所給予的愛是不求任何回報的。此外,所有感情以良好的親情為基礎。只有愛自己的雙親,才會愛自己的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甚至是愛自己生活的世界,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正確的三觀。還有高三期間學生成人禮、百日誓師、月考表彰等活動,我們都邀請家長參加,當家長為孩子親自戴上成人紀念章、拉著孩子的手走過成人門時,這股不用言語的教育力量是無形的,但又是最強有力的。
3.2督學育行,共譜家校合育佳話
促進每個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是家校共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家長志愿者進校園”的終極意義。
良好習慣正在養成。學校充分利用家長進校園的契機,及時、正面、直接地向家長宣傳教育方針政策,使家長認識到家校共育對孩子成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幫助家長解決日常教育中存在的困惑并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這不僅使家校教育保持同步,也使學生在校內外言行一致,促進了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學習興趣不斷激發。每名學生都很重視、珍惜自己家長到校的機會,他們把與家長共同參加學校志愿服務當成一種責任和榮譽。在有家長參與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他們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和表現欲,這種發自內心的存在感和自豪感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潛力。
結束語
學校開展家長教育的重點是指導家長圍繞孩子成長、父母自身成長、親子關系等方面提升家庭教育能力,提升家長配合學校教育的能力等。學校應重視家長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積極構建家長培訓課程,探索家長教育的有效路徑,增強家校合力,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趙同友.學校化社會與家長教育觀的二重變奏[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5(01):71-77+83.
[2]段敏.高中階段家長學校問題和對策的研究[D].魯東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