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進
摘 要: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應對當前的課程改革新局面,結合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來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促進學生從學習的接受者變為知識的探索者,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體會到語文學習的魅力。本文從小學語文教學入手,主要分析了當前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及轉變教學模式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教學
語文的學習不僅是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學科,對于學生知識的積累、人格的健全以及生活中的溝通與交流,都有非常積極的影響。最近幾年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使得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不得不發生轉變,教師也需要在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走出來,發現當前的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相應的改進,找出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對策進行解決,以逐步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學習能力。
一、轉變傳統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師不能只是按照教材中的內容來進行知識的講解,而是要積極地進行學習,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能夠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搜集相關的教學信息,在進行整理與組織之后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激起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總結自己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發現的內容,包括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出現存在的問題,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的疑問,或者是這篇課文不同于以往課文中的描寫方式。學生在進行自我剖析或自我表述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問題,在此時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等待時間,給予學生足夠的鼓勵,讓學生能夠有機會說出自己對于不同問題的見解。另外,本節課的閱讀實際與學生的生活之間也是具有相關點的,教師可以將課文與學生生活進行聯系,在激起學生閱讀動機的同時,讓學生更好地運用所閱讀的內容來進行生活事件的描述。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僅僅承擔著學生的引導者、知識的傳授者這一角色,同時更好地參與在學生的閱讀過程當中,有助于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整體把握。
二、采取多種教學方式,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生進行學習最好的動力源,如果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就能夠自然而然地將語文學習課上語文學習的過程當作一種自我享受、自我提高的過程。就此,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應該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來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從而讓學生在自主性的引領下進行后續的學習。
就目前常用的教學手段來說,首先教師可以采取創設情境的方式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以教材為突破口,找準教材中的教學難點與教學重點,根據學生的特點來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直觀地了解語言文字,學生對于語言和文字的了解不再僅限于書面上,而是具體的情境中,能夠極大地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其次,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是比較活潑好動的,教師可以依據這一特點來創設表演的場景,讓學生根據課本中的角色進行表演,然后根據具體的課文內容進行表演內容的安排。這種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夠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表演的樂趣。
三、明確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自覺性
當前的《語文課程標準》表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是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組織者和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再按照自己是課堂主體的方式來進行教學,而是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自覺性。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首先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同時依據小學生的性格特點來使其明確學習的重要性。在此過程中,教師必須要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與啟發,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順利在語文學習中探索知識、感悟知識。
例如,在學習《貓》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習老舍先生語言的條理性、準確性與生動性,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得到語感的培養。為了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將本節課涉及的學習重點與要點公示給學生,讓學生明確本節課所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同時,鼓勵學生在課上通過朗讀來解決實際的問題。教師:“文章中哪里可以看出貓的可愛?文章是怎樣表達作者的愛貓之情的?”在學生能夠明確上述兩點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進行具體明確的表達方式的講解,讓學生能夠了解如何抓住貓的性格特點來進行具體的描寫。
總之,在小學階段開展語文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良好學習習慣,小學語文教師不僅需要在這方面引起足夠的重視,還應更好地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與表達能力,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鍛煉與培養,使得課堂教學滿足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王燕燕.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生成的探索[J].小學教學研究,2018(18):39-41.
[2]張玲. 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方式、方法的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7(52):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