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
摘 要:本文重點從游戲的角度介紹數學教學,并在此過程中讓學生享受游戲的快樂,提升對知識的認知、理解和運用,旨在獲得良好的游戲教學效果。教師主要從學生熟知的游戲著力,比如,大轉盤游戲、小蝌蚪游戲以及擲骰子游戲,并將之與數學知識進行巧妙的融合,在激發學生游戲興趣的同時,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數學知識,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游戲教學;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部分數學教師不能將游戲與教學巧妙地融合,常常出現厚此薄彼的狀況,從而致使整體的小學游戲教學效果差。針對這種狀況,小學數學教師應深入研究教材內容,并從學生的認知和生活的角度,構建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之間的連接點,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提升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獲得良好的數學教學效果。
一、運用大轉盤游戲,提升圖形教學高效性
大轉盤游戲的特點為,學生可以看到每一個測試的題目,并進行相應的準備,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大轉盤游戲運用于圖形的教學中,并讓學生提前準備數學問題的答案,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提升圖形教學的高效性。
例如,在講授“圖形的認知”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大轉盤游戲,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充分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動性,并運用生活中的物品作為輔助,提升學生對圖形知識的理解能力。具體教師從以下幾點開展教學。第一點,講授知識。在每講授一個圖形時,教師會運用生活中的一個物品作為講解的對象,提升學生對圖形知識的掌握能力,比如,在講授圓形時,教師會舉出車輪例子。第二點,創設游戲。教師將大轉盤分為六個大小相同的扇形,并在每個扇形上畫出不同的圖形,比如,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等等,并讓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物品具有上述圖形的特點。與此同時,教師不允許學生重復其他學生所述的內容。第三點,展示成果。教師運用文字的形式,介紹學生學習狀況。小陳看到指針指著圓形,迅速地說道:“車輪是圓形的,有的鐘表也是圓形的,還有水杯蓋也是圓形的。”教師運用大轉盤,開展圖形教學,既讓學生為游戲做出相應的準備,也激發他們的游戲學習積極性,提升圖形教學的高效性。
二、使用小蝌蚪游戲,增強計算教學實效性
本文中的小蝌蚪游戲是運用小蝌蚪找媽媽為游戲背景。在具體的游戲教學中,小蝌蚪的增長速度會受學生答題正確率的影響。與此同時,教師會將計算知識巧妙地融入到小蝌蚪游戲中,提升計算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在講授“二十以內的加減法”這部分知識時,教師運用小蝌蚪游戲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游戲興趣,也讓學生在相互競爭的過程中,掌握計算技巧,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具體教師從以下幾點入手。首先,講授知識。教師運用多媒體,講授計算知識,并運用計算機的互動機制,考查學生的計算學習效果。其次,創設游戲規則。教師對學生說:“你們可以在投影儀上,選擇自己喜歡的蝌蚪。教師會在這個蝌蚪上,寫出你們的名字。你們每答對一道題,代表你們的蝌蚪會增長一倍,假如連讀答對五道題,則小蝌蚪會變成一只漂亮的青蛙!”最后,展示成果。在學生游戲的過程中,給教師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小洛的回答。他看到如下的題目:13-9=?他迅速地答道:“4!”教師詢問他:“為什么計算得如此迅速,而且準確?”小洛說道:“我可以將13-9轉化成13-10+1,從而得出對應的答案!”教師運用小蝌蚪游戲,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提升他們的計算學習興趣,獲得良好的計算教學效果。
三、巧用擲骰子游戲,提高重量教學有效性
與上述游戲相比,擲骰子游戲具有較強的隨機性,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游戲緊張感,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反復思考和運用重量相關的知識,提升重量教學的質量。與此同時,教師應創設具有生活性的游戲問題,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獲得良好的游戲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克與千克”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運用擲骰子的游戲,并在篩子的每個面上,貼上對應的問題。與此同時,教師可以讓其他學生對游戲學生的選擇進行評判,并指出游戲學生的錯誤,營造良好的游戲氛圍。教師在此運用文字的形式,對學生的游戲狀況進行簡要介紹。小冉運用鼠標擲骰子,并發現如下的問題:一大桶可樂1.5()。小冉積極地答道:“1.5克!”小亮主動站起身,指正說:“應該是1.5千克。1.5克比一只乒乓球還輕!”教師運用擲骰子的游戲,既調動學生的游戲緊張感,又讓學生能夠積極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游戲問題,從而提升整體的擲骰子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一分為二地看待游戲教學,并在此過程中充分運用游戲教學的優勢,避免游戲教學的劣勢,從而讓學生在享受快樂的同時,提升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運用知識的形式,獲得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教師也應深入研究各種新型的游戲,并建立與數學知識的連接點,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新鮮感,提升整體的游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趙青.游戲化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學周刊.2017(11).
[2]張雪蓮.游戲化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