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娟
摘 要:深度教學理念與學科教學結合成為一種趨勢。透視小學數學教學深度欠缺的現狀,發展小學數學深度教學有其必要性。基于此,本文以蘇教版小學數學的高年級教學實際為例,從轉變教學觀念和改善教學環節兩大方面實現小學數學的深度教學。這項研究對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提升小學生數學學科能力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深度教學;小學數學;學科能力
近些年來,教育教學領域正面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下簡稱“新課改”)帶來的巨大變化,在這種發展變革的趨勢下,深度教學理念應運而生。于2010年始,深度教學理念逐漸走進學校,滲入課堂教學實踐,與各學科教學實際相結合,在理論與實踐中取得顯著的成效。如何借助深度教學理念,結合小學數學的學科本質和學科特點,促進學生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提升學生數學學科能力,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的現實課題。
一、小學數學深度教學的問題和意義
在討論小學數學深度教學之前,先要界定深度教學的概念。關于深度教學的概念,學術界的說法不一而足,一些學者認為深度教學表現在知識深度、思維深度、學科深度、關系深度等方面,或認為深度教學重點要落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育養上,還有一些學者將深度教學的目標設為將學生培養成具有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的人。基于小學數學深度教學的研究,筆者以為,深度教學不是指知識本身的深度,而是注重學生理解知識的深度,指向知識教學對學生的發展深度,又以知識教學激發學生的情感深度,最高目標是讓學生達到完善自我與精神成長的需求。
小學數學教學缺乏深度在于教師和學生兩大主體的不足。教師“教”不足:教師的教學觀、知識觀、專業素養有待更新,教師自身對數學的本質和數學教學的價值認識不足;學生“學”不足:學生因數學的抽象、繁難而產生畏難心理、缺乏學習熱情,對數學的學習停留在表層,缺乏學習策略,對數學的理解和本質缺乏正確的認識,沒有積極參與到數學的教學環節來。
小學數學深度教學研究有其必要性。一方面,數學是一門重要學科,它是研究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工具和科學語言,從遠古時代的土地丈量和房屋建設,再到如今的計算機、物理等領域,數學理論運用空前發展,數學思維在生活中處處可見,數學素質的培養和學科能力的提升是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數學不應該只成為應試教育的一部分,許多學生將它“棄之如敝履”,僅停留在“依葫蘆畫瓢”的淺層學習,沒有將數學學科融入個人的知識體系,大大折損了數學教學的效果,而小學數學的教學為學生數學素養和學科能力夯實基礎的關鍵環節,相當于數學啟蒙,所以從小學數學開始便打好深度教學的基礎尤為重要。
二、小學數學深度教學的實施方法
透視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深度欠缺的現狀,結合深度教學理念,根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方式等階段性特點,應提出切實可行的深度教學方法:
一方面,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新課改的三維度之一是知識與技能完美融合,不止于知識的傳授,而是要以學生的能力培養為目標,樹立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側重于主體動態化,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解讀。教師要進行恰當的間接引導,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蘇教版的小學數學有明顯的問題意識,在每冊教科書都設有“解決問題的策略”單元,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加深對數學實際應用的理解。
另一方面,創新和改善課堂教學環節。教師要注重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使用多樣化的方式進行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與方法亦是新課改的重要價值維度。
首先,數學生活化和數學問題情境化能夠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教學的過程應是生成性的過程,應該注重關系、創造和差異,小學生的思維比較習慣形象化、具象化,對于知識的吸收還停留在經驗化的練習,故而將抽象性的數學知識用情境化的方式呈現,效果顯著。比如,在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一章節“認識負數”中,教材從攝氏度、海平面等生活常識引入,學生聯系自己的經驗進行對負數的理解,這種記憶將會更加深刻。這種理論與20世紀中期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提出的“現實數學”理論頗為相似,旨在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和思維看待客觀世界,利用數學方法去觀察事物,解決具體的數學問題,總結歸納生活實際,從而變為“知識化”的數學,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
其次,利用數學活動和數學文化增加學生的學習投入,不僅是認知投入,還包括情感態度投入、意志投入、個性品質投入和社會性投入等,引導學生完整深刻地處理數學知識,增強數學學習的意義感,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獲得感,符合新課改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維度。比如,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在學習第五單元“認識比”前引入活動“大樹有多高”,環節設置讓學生在太陽底下量竹竿長和其影長,轉而量大樹的影子,通過比值算出大樹的高度,環環相扣,是一節很好的數學活動課。如果教師能夠真正帶領小學生從實際活動中學習比值,將會達到一個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因為學生全方位投入,進行沉浸式學習,對知識的吸收和理解自然更上一層樓。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深度學習的理念,立足小學生思維成長的階段性特征,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樹立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其發散思維的能力,增強小學生的數學素養;教師應更注重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將數學情境化,創設數學情境,化抽象為具象,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利用數學活動增進學生對數學價值的理解,進行深度學習,從而真正實現小學數學的深度教學,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科能力,為未來的數學學習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郭元祥:《知識的性質、結構與深度教學》,載《課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11期.
[2]羅祖兵:《深度教學:“核心素養”時代教學變革的方向》,載《課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4期.
[3]郭元祥:《論深度教學:源起、基礎與理念》,載《教育研究與實驗》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