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明
摘 要:當前素質教育成為了教學改革的重點目標,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這也彰顯出了一般被大多數教師都采取的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合學生的學習,應該探索新型的教學方法。初中階段的教學目標不應該再是簡單地讓學生學習課堂知識,而是應該從學生的實踐能力入手,從根本上去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生活化教學則是本篇筆者進行探討的教學方法,它是一直存在于教學當中的教學方法,但是沒有受到教師的重視,看不到它的實際效果。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強化實踐;培養興趣;深化理解
實際上,隨著學生在課堂中的實際學習效果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當中并沒有太多主動性。一是學生接觸物理學科的時間較短,沒有太多知識積累,二是這一學科的知識過于概念化,與學生實際接觸到的相差太遠,因此學生在學習時過于被動。再者,物理學科是學生在中考時需要面對的學科,因此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這個階段教師應當更加重視學生的理解能力,生活化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降低知識的學習難度,而且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一、強化學生物理實踐
物理同樣也是一門應用性比較強的學科,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就可以發現,同一個知識點總是能有各種角度的題型,這也是因為知識點當中包含的可能性較多,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就將知識點掌握好。生活化教學幫助學生以生活當中的角度去理解問題,我們都生活在實際當中,因此這樣也更加具有現實感,讓學生感覺到熟悉感去理解知識。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氛圍當中進行知識點的轉化,將概念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這樣學生在進行應用的過程中,也能夠做到非常熟練。
例如,在教授“光的反射”這一小節時,教師在講課時可以給學生舉這樣一個例子,水里都會倒映出天上的景物,這其實就是一個很形象的物理例子。學生對這樣的生活例子見得會比較多,因此會感覺到有學習的動力,這樣教師在進行講解的過程當中,學生能夠有興趣進行進一步了解光的反射究竟是什么原理。學生在這樣理解之后,在進行應用的過程當中也就會更加容易,學生一旦想到水里的倒影就會知道如何進行應用。
二、培養學生物理興趣
學生在有動力的情況下進行學習往往接受知識的速度會更快,現在的教育方式也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也就是說學生需要對物理學習產生興趣。很多研究也都表明,興趣能夠激發出一個人的潛能,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這種興趣也能夠幫助去克服困難,進行持久學習。教師在進行知識的講解過程中,讓學生產生興趣的前提是需要讓學生感覺到知識的有趣之處,教師可以用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激起學生的思考動力。學生在感覺到知識的熟悉之后,覺得自己能夠知道答案,也就會自然而然地進行思考。
例如,在教授“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一小節時,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可以查找一些關于聲音實驗的小視頻。課堂中,教師可以問這樣一個問題:既然聲音是每一個學生都具有的,那么聲音來源于哪里,又是怎樣使得每個人都能夠聽得見呢?學生大多數都會想到耳朵,那么教師再問,通過空氣當中又是怎樣傳播的呢?這樣可以激起學生的興趣,想要了解清楚聲音究竟是怎樣傳播的,可以抽取舉手積極的學生回答問題。回答之后,教師可以先將聲的概念知識講解一遍,講完之后,給學生播放提前準備好的視頻,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深化物理知識理解
其實不論學生學習什么知識,都需要理解透徹,這樣記憶的時間也就會更長。因此,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多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通過這些生活化的引導,讓學生發現原來物理就一直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當中,從而深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探索興趣。另外,教師也可以將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現象作為課堂中的例子補充物理知識,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通過教師的耐心引導與講解,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熱情,而且也對學生的知識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教授“噪聲的危害和控制”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列舉一些生活當中有關噪聲的現象以及處理的方式。因為噪聲是很常見的一種方式,因此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當中,就能夠聯想到生活中一些比較常見的事例。教師在進行講解知識點時,先問學生有沒有自己認為是噪聲的例子,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自己去篩選噪聲,這樣在對知識點進行理解的時候也能夠更加深刻。
總而言之,生活化對于輔助教師教學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能夠讓初中階段學生形成較好的知識學習習慣,課堂中幫助教師減輕一些教學的壓力,將知識生活化,讓學生形成一種學習的固定思維,在進行思考的時候能夠按照這個主線,發散自己的思維。對于初中生來說,物理是初接觸的學科,打好基礎非常重要,這樣在高中階段再次學習時就能夠減輕一些學習的負擔,真正掌握好這門學科。
參考文獻:
[1]徐光宇.以生活化教學模式提高初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J].現代商貿工業,2018,39(02).
[2]施秀英.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1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