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珊
摘? 要: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時候,容易因為數學本身復雜多變的特征而喪失學習的興趣,不利于學生智力的發展、大腦思維的開發。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科學引導學生,可以加快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豐富學生的數學頭腦,拓展學生的數學智力,強化學生的數學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學生;智力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開發學生的智力,可以綜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學生需要的學習元素,讓學生掌握數學學習的方法,積極發展自己的數學思維,進而形成數學能力。
一、讓生活做排頭——開發學生觀察生活的數學智力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探索學生智力開發的策略,可以讓生活做排頭,帶領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寶藏進行開采,讓學生利用好生活的價值,開發學生觀察生活的數學智力,促進學生的數學發展。部分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不懂得與生活關聯在一起,使得學習缺乏生活氣息,無法理解知識的精髓。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用生活打頭陣,可以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
在學習“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時,筆者為了使學生盡快掌握長度單位,學會用不同的方式測量物體的長度,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感到探索的樂趣,在教學中為學生準備了不同大小的書和書皮,鼓勵學生為自己喜愛的書挑選合適的書皮,做一個愛書的人。學生通過肉眼觀察,挑選了書本的書皮,但是,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卻發現,有的書皮比書本長,有的書比書皮長,難以契合。筆者便讓學生思考:怎么才能挑選恰當的書皮呢?學生認為將書與書皮對比估算可以獲得,但是拿不出準確的數據。筆者便帶領學生利用直尺進行測量,讓學生對比所得的數據,分析大小。學生使用直尺豎直測量后,發現直尺可以準確地給出物品的數據,而這個數據就是物品的長度。接著,筆者又為學生傳播了測量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表示的知識,使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學生結合尺子,知道了1厘米的長度,掌握了用厘米作單位進行測量的方法。這樣,筆者通過在教學中讓生活做排頭,開發了學生觀察生活的數學智力。
二、讓問題做排頭——開發學生分析問題的數學智力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探索學生智力開發的策略,可以讓問題做排頭,帶領學生對問題中的數學寶藏進行記錄,讓學生了解問題中的數學知識的詳細信息,開發學生分析問題的數學智力,構建學生的數學思維。部分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沒有思考的意識,也無法通過積極動腦的方式來挖掘自己的思維潛力。這就需要教師鼓勵學生思考,讓學生開動腦筋,分析問題的答案。
在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角的概念,知道如何對比兩個角的大小,學會畫角,培養學生對與角有關的數學知識的分析能力,在教學中為學生準備了不同大小的角,讓學生對其進行觀察和分析,并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說一說:什么是角?角有怎樣的特點?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你知道怎么畫角嗎?你能談一談角在生活中的應用嗎?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通過用紙張折疊角,知道了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是無關的,而與角兩邊的開口有關,開口越大,角的度數就越大。學生還通過先畫一個點,然后用直尺輔助,向兩個方向畫出了兩條線,組成了一個角,掌握了角的畫法。這樣,筆者通過在教學中讓問題做排頭,開發了學生分析問題的數學智力。
三、讓實踐做排頭——開發學生體驗實踐的數學智力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探索學生智力開發的策略,可以讓實踐做排頭,帶領學生對實踐中的數學寶藏進行利用,讓寶珠重新綻放光彩,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發現數學的美,開發學生體驗實踐的數學智力。部分學生在理解數學的時候,不懂得發揮實踐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實踐,讓學生認識到實踐的實質,理解實踐在數學課堂中的具體體現和應用。
在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時,筆者為了使學生經歷余數形成的過程,知道余數的表達形式,能夠理解余數的特點,學會在生活中運用余數,在教學中為學生準備了不同的實踐場景,讓學生合作分配手中的水果,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一定數量的水果。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開始了平均分配。但是,學生在分配之中,發現水果數量總是不能平均分,不是多出來幾個,就是少出來幾個。為了解除學生的疑惑,筆者便向學生傳播了余數的知識,使學生能夠理解有余數的除法也是平均分,只是沒有分完,還有余數的道理。學生在筆者的引導下,知道了平均分的現象,明白了有余數除法中余數必須比除數小的道理,掌握了有余數的除法計算。這樣,筆者通過讓實踐做排頭,開發了學生體驗實踐的數學智力。
總之,本文通過讓生活做排頭、讓問題做排頭、讓實踐做排頭,開發了學生觀察生活的數學智力,開發了學生分析問題的數學智力,開發了學生體驗實踐的數學智力。
參考文獻:
[1]付大為. 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提問策略[C]. 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年教學研究與教學寫作創新論壇成果集匯編(一).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79-81.
[2]楊萬昌.有效課堂? 重在興趣——小學數學學習興趣培養的策略探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