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定芳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識字是學生進行各個科目的學習的基礎,讓學生快樂地進行識字學習,可以讓學生快速地記憶大量的生字,并讓學生形成學習生字的能力。鑒于此,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教師要積極將趣味教學應用到識字教學課堂當中,以此不斷提高學生掌握教材當中的生字的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趣味識字;識字游戲;信息技術;應用練習
引言:
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當中,由于學生的記憶較短,遺忘較快,導致學生經常感到生字比較難學、難記,如此長期進行下去,將會打擊學生進行語文生字學習的信心,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效果較差。鑒于此,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當中,針對上述問題,教師可以應用趣味教學對學生進行識字教學,以此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生字的獨特魅力,并提高學生進行語文生字學習的熱情,從而不斷提高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效能。下面,我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小學語文趣味識字教學的實踐進行一番闡述和說明。
一、組織趣味識字游戲
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當中,結合學生愛玩的特征,將趣味游戲與語文識字教學整合在一起,可以避免學生一直對教材當中的生字進行死記硬背,從而有效降低學生進行語文生字學習的壓力。因此,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當中,教師要積極為學生組織趣味識字游戲,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學生進行機械的生字學習,還可以讓學生對自己掌握的生字進行高效率記憶。
例如,以《中國美食》為例,在講述本節課的有關生字之時,我為學生組織了常見的“中國美食達人賽”游戲。此次游戲的第一關為“我來識菜單”:我為學生出示了教材當中的不同的美食菜單,讓學生嘗試進行了閱讀,學生正確閱讀之后,可以順利晉級。此次游戲的第二關為“美食拼盤”:我為學生出示了不同的美食的圖片,讓學生說出了這些美食的名稱,并結合學生說出的名稱,為學生出示并講解了本節課的生字,如蘑菇、蔥、烤、爆、燉等。此次游戲的第三關為“快樂點餐”:我讓學生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美食,進行了報菜名,并讓學生加強了對腐、醬、蛋這三個生字的記憶。此次游戲的最后一關為“寫字晉級”:我讓學生在田字格內書寫了本節課的生字,并對學生書寫的生字進行了判斷。在此次游戲結束之后,我對書寫比較正確、工整的學生提出了表揚,以此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本節課生字的積極性。這樣,教師通過為學生組織趣味識字游戲,不僅避免了學生進行機械的生字學習,還使學生對自己掌握的生字進行了高效率記憶。
二、融合現代信息技術
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當中,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合到語文識字教學課堂當中,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掌握生字的筆畫順序,并讓學生按照生字的筆畫順序進行有規律的書寫,以此可以讓學生的書寫更加美觀大方,并能夠讓學生掌握書寫生字的技巧。因此,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當中,教師要積極融合現代信息技術,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學生掌握教材當中的生字的難度,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
例如,以《場景歌》為例,在講述本節課的生字之時,我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出示了海邊的景色的圖片,并結合上述圖片,向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么呢?然后,我引導學生說出了事物與量詞的搭配,并利用課件為學生出示了與此有關的生字以及各個生字的筆畫順序。接著,我讓學生根據課件當中出示的各個生字的筆畫順序進行了生字的練習。在學生掌握了與海邊有關的生字之后,我又為學生出示了鄉村景色的圖片,并按照上述方式,為學生講述了與此有關的生字,以此使學生比較容易地學會了讀寫本節課的生字。這樣,教師通過融合信息技術,不僅降低了學生掌握教材當中的生字的難度,還提高了學生的書寫能力。
三、加強生字應用練習
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當中,掌握了生字的讀寫方法并不意味著就完全掌握了有關生字,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之時,還需要讓學生學會應用自己掌握的生字,以此不斷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鑒于此,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當中,教師要積極加強生字應用練習,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對自己掌握的生字進行進一步的認識,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例如,以《黃山奇石》為例,在講述本節課的生字之時,我先為學生講述了本節課的生字的讀寫方法,并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對教材當中的詞語的意思進行了理解,以此使學生對教材當中的生字和詞語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后,我讓學生應用本節課的生字,如奇形怪狀、聞名中外等等,進行了造句練習,以此提高了學生對本節課生字的應用能力,從而使學生高質量地掌握了本節課的生字。這樣,教師通過加強生字應用練習,不僅使學生對自己掌握的生字進行了進一步的認識,還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結束語:
總而言之,趣味教學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實踐當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讓學生發現生字的規律,從而可以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生字。因此,在今后的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教師要積極將趣味教學應用到識字教學課堂當中,以此不斷提高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魏源泉. 小學語文趣味識字教學策略的設計[J]. 新課程(小學),2018(7).
[2]牟曉芹. 小學語文趣味識字教學策略[J]. 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5):10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