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華
摘 ?要:習題是教材中的重要部分,在歷史學科中,習題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和深化基礎知識并形成技能,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促進作用。本文基于三維教學目標,對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中的習題設計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初中歷史;三維目標;習題
習題設計是每一個學科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有針對性的習題練習可以達到促成和鞏固課堂教學目標的效果,而且對培養、鍛煉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轉變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有著積極意義。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要求在保證學生掌握相關學科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該學科知識學習能力。歷史學科中的相關學科知識是指:掌握基本歷史概念、人物、事件、現象等知識,從而把握重要的歷史發展基本線索,具體能力則是要求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能力得到提高,包括對具體問題的分析、歸納、評價等。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結合課外資源,使習題能夠充分體現知識與能力目標的要求,促進學生掌握歷史知識與能力。在現行教材中,習題的設計雖然豐富多樣,既能夠起到鞏固復習基礎的作用,也有一些具有一定探究性作用的習題,教師應將二者進行綜合,保證習題既要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還要能夠激發學生的潛在水平,從而使其多方面得到最大化發展。例如,“考古學家在發掘某山洞時,找到了300多件石制器具和上萬片動物骨骼……其中分別有馬的2塊、熊的2塊、山羊的近800塊等等,那么該地區的居民當時主要從事什么經濟?”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學生了解農業、狩獵以及畜牧業這三種生活方式的特點,還需要了解石制器具與動物骨骼之間的關系,由此得出該地原居民的生活方式是依靠狩獵,但學生如果只是單方面考慮動物骨骼這一條件,就有可能認為此地居民從事的是畜牧業。由此可見,具有迷惑性的問題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避免機械地套用所學歷史知識。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過程與方法”目標,過程指的是: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到積累,再從積累到理解的過程。這就要求習題的設計能夠吸引學生主動展開探究,從而在此過程中掌握歷史知識和學習方法;方法則指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習題設計要能夠幫助學生轉變傳統的記憶法,更加注重學生的探究、合作以及自主學習等新型學習方法。教師應結合教材中的習題,再滲透一些開放性較強的題目,如活動性習題,并給出一定的提示性語言,引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理清頭緒,從而掌握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教育的重要歸宿之一。課程教育強調在使受教者獲得知識的同時,還要從相應的學科知識內容中獲得情感層面上的體驗和感悟。因此,教師在歷史課堂之中應積極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真正做到跨時空式的親身體驗,在和歷史人物“交談”的過程中收獲種種。情境的創設可以使學生逐漸養成去到歷史事件發生時的背景中分析、思考問題,更重要的是,在習題這一本身就具有思考性的載體引導下,學生的體驗以及對歷史事件本身的感悟變得更加深入。這不僅需要教師結合具體的課程內容,還要適當地引入相關必要的課外教學資源,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真正認識歷史,學會研究歷史。例如,設計討論“鴉片戰爭”戰敗的原因這一問題時,教師可以追問學生對于這一歷史事件有什么感受。由此引導學生回歸歷史,去到當時落后的中國,感受社會制度與生產力的雙重不足,從而認識到這次戰爭的失敗是必然的,而且還會有更多次失敗。
總之,在習題設計過程中,三個目標密不可分且要有機結合,在幫助學生獲得知識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學科學習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價值觀。
四、適當補充,完善教學
教材中的習題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代表性,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進行課后鞏固復習,還可以充當教學材料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教師在新課教學中,可以適當選擇教材中的習題來作為課前的思考題,發揮其導入作用。在新課教學前,教師通過問題使學生帶著疑問預習新課,獨立思考解決方法,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其探究意識,并對新知識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此外,疑問也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學習興趣。例如,在“明朝君權的加強”一課中,教師在課前可以用習題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議一議”中:明朝前期從哪些方面加強了君主的權力?學生根據問題,翻閱教材,在合作探究中得出答案,教師在教學后進行糾正總結,由此規范答案:政治上,中央廢除中書省和丞相,采用六部處理朝政;地方上,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此外,還有廠衛等機構、遷都北京、執行削藩、實施八股取士等等。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自主預習新課,提高了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并有效地降低了本課教學重難點的難度。
綜上,習題是課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設計歷史習題需要從三維目標的三個維度,結合實際學情做綜合考量。而在具體使用習題的過程中,教師自己也要先去反復嘗試,驗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黃喬兵.初中歷史有效習題訓練的設計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18):27.
[2]吳自新.新課改下初中歷史習題之我見[J].教育教學論壇,2012(32):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