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愛華
【摘要】小組學習競賽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在一定的評價機制下,通過組內成員捆綁式積分考核,促使組員相互勉勵,相互促進,激發興趣,提高效率的一種合作學習方式。本文在深度分析實施小組學習競賽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列舉了相關實施運用策略。
【關鍵詞】小組學習競賽;初中數學;實踐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7-0147-02
一、問題提出
數學是一門枯燥的學科,但它又是生活中的一門藝術。長久以來,由于教師缺乏相關的教學藝術或者是受考試評價機制的影響,學生對數學的恐懼慢慢蓋過了興趣,數學課堂效率變得越來越低效,甚至有少數學生“談數色變”,嚴重影響到數學教學質量的均衡提升。究其原因,可能是部分教師缺乏先進科學的教學理念,沒有以“學生”為中心來組織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另外,學生爭強好勝,積極參與的主觀能動性在實際數學教學中沒有得到完全的激發和調動,所以致使大多數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欲望不強烈,得過且過。
有一位教育家曾說過:強迫的學習,學生是不會將教師講的知識保存在心里的。講課的藝術不是在傳授知識,而在于傳授知識的前提——激勵,喚醒和鼓勵。“水激浪則鳴,人激志則宏”,正確的評價方法是引導學生搞好學習的保障(張慧英,2000)。直截了當和簡潔明了的評價方式才能使學生對所要達到的目標產生一種成功的渴望,并能為成功付出積極的努力。而開展小組學習競賽的教學模式無疑是解決當前數學教學沉悶低效的最佳路徑之一。小組學習競賽是合作學習方式的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它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在一定的評價機制下,通過組內成員捆綁式積分考核,促使組員相互勉勵,相互促進,激發興趣,提高效率的一種合作學習方式。可以說,沒有競爭,學生的學習也缺少直接的動力,課堂教學就如同一潭死水,因此開展小組競賽活動非常有必要,而這種競賽應該同時來自于學習小組內部和小組之間。
二、策略探究
(一)依據每個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均衡組建學習小組
組長自身的實力、領導力,組員之間的和諧關系都影響到一個小組的競賽力。為了做到公平競爭,筆者通常組建4人學習小組。首先選出四名學習能力不同層次的學生,實行“一對一”管理,為了確保分組的有效性和公平性,組員的確定要多次測試取綜合排名。組長由數學老師直接任命,副組長和兩名組員都由組長進行挑選。組長、副組長、組員也不是一成不變,在組內或組間設定好競爭對手,連續三次測試超過對手,則兩人身份交換。
(二)實施積分制過程性考核競賽
1.課堂解題競賽。包括新課前的熱身賽和新課完成后的達成賽。熱身賽內容一般為上一節課的內容測試和本課的知識基礎,題量為2-4題,以填空、選擇、計算等小題目為主。
2.課后作業競賽。課后作業指在新課教學完畢后學生在當日必須完成上交的作業。筆者也適時引入小組競賽機制并制定如下競賽規則:小組成員中每有一個滿分,加一分;組內所有成員滿分,額外加三分;被舉報組內有成員抄襲他人作業,一經查實,扣十分。
3.周日作業競賽。為了能夠量化評比,周日數學作業卷以總分150分進行命題,周一上午批改亮分后歸入競賽小組。考核的標準分為高分層和平均分。
4.周測成績競賽。周測作為對本周所學知識測試同時還考查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對學生來說比平時作業更為重要,其成績不僅要制作成“數學成績波動情況折線圖”還要把成績通過“家校通”平臺發給家長,以便于家長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三)對各學習小組開展定期評價總結
小組學習競賽每周進行一次口頭評價,在周測統計結束后對本周表現好的小組進行表揚,對落后的小組進行鼓勵;每月在月考結束后一次月總結表彰,對該月中積分前三的小組頒發獎品并命名為“月優秀學習小組”在數學園地里公示,組內所有成員均獲得一張“作業免做券”,月總結后得分清零,下一輪競賽重新開始。學期結束時將獲得月度優秀學習小組次數最多的小組推薦為校“小組學習之星”,在年級顯目位置與三好生、優秀生一同公示。
三、總結展望
實踐證明,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通過引入小組競賽評價機制可以改變過去“沉悶單調”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學生在參與競賽中汲取知識,技能和方法,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了其自主意識、自主能力、自主習慣及集體榮譽觀,使其成為一個具有主體人格的人,進而促使數學課堂教學成為師生交往,互動、發展和提高的過程,學生在參與競賽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建立自信,進而主動學習(帥本春,2012)。當然,在實施研究的過程中,還有許多方面值得討論和商榷,這還有待我們一線教師共同去實踐與探究。
參考文獻:
[1]張惠英.對引導學生實踐“建構性”學習的反思與評價[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00(10):39-40.
[2]帥本春.讓學生快樂學習數學——淺談如何在數學學習中找到自信、興趣,體驗成功[J].新課程學習(上),201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