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逐漸推進,人文意識培養在各階段教學工作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基于此,本文以小學語文教學為研究目標,從目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意識培養現狀出發,結合“以人為本”教學觀念,分析并指出了新課程下提高小學生人文意識,優化學生學習方式的主要措施,以希冀給予廣大小學語文教師一些可行的幫助和建議,進而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高,并為改善小學生語文學習方式,培養其人文意識作出一定貢獻。
【關鍵詞】小學語文? 學習方式? 人文意識? 自主探究? 合作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1-0054-02
一、目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1.教學模式相對傳統,自主學習缺乏重視
從目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現狀來看,雖然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多數學校已經開始著手建立自主學習課堂,但教學模式仍相對較為傳統,具體教學過程仍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并不具備自主學習機會。一方面,受傳統教學思想影響,目前教師對學生的教學關系仍是一種單方面控制和約束的關系,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教學過程呈現出教學質量較差、教學效率較低的問題,這使得教學工作連基本的教學任務都無法完成,因此也就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另一方面,由于課堂往往較為枯燥,普遍缺乏對人文意識學習平臺的建設,使得學生的個性受到嚴重壓抑,既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也不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
2.教學目標相對單一,學生熱情受到打擊
在教學目標規劃方面,目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呈現出教學目標相對單一的問題。一方面,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追求成績,并不能給予學生足夠的個性表現機會,使得學生的學習熱情很容易受到打擊,課堂教學效率相對較低;另一方面,多數教師與學生間往往存在隔閡關系,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切實需求,學生對教師存在抵觸心理,使得課堂氣氛相對壓抑,學生只能被動式的接受知識,很難自主投入到語文學習之中。
3.教師權利過于集中,評價體系相對欠缺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目前多數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均未能形成一套較為系統的評價體系,在日常教學中存在很嚴重的批評大于表揚情況,學生的人格和尊嚴往往不能受到尊重,因此也就不能自主的參與到語文學習之中,而這與人文素養培養中的民主平等原則相悖,既不利于正常教學工作的開展,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意識。同時,由于教師權利過于集中,學生只能被動的跟隨教師來學習,自主思考的機會和時間并不多,這使得剛剛進入學習生涯的小學生根本無法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很不利于其長期的學習。
二、改善小學語文教學方式及培養學生人文意識的方法
1.重視文章朗讀教學,提高學生人文儲備
對于小學語文來說,僅依靠灌輸式教學所能達到的教學效果往往較低,而只有借助朗讀教學,讓學生自主進行文章朗讀,學生才能真正感悟文章中的人文知識,才能提高自己的人文意識。因此,一方面,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閱讀時間,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并及時傳授學生一些較為有效的閱讀技巧,讓學生能夠帶著心靈去讀書,在活躍自己的思維的同時提升自己的人文知識儲備;另一方面,教師應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借助有感情的朗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感悟文章中重點詞句所包含的情感色彩,增進自己的人文感觸。
2.巧設語文課堂問題,健全課堂評價體系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逐步提高對于課堂問題的重視,要盡量控制數量并合理選擇內容,所選擇的問題既要與所學文章切合,又要具有適當的難度,要能夠給予學生一定的思索空間。同時,教師要針對以往相對欠缺的課堂評價體系進行進一步健全,既要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又要適當給予學生鼓勵和表揚,要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讓學生勇于探索,敢于思考。此外,要盡快將一言堂轉變為群體發言堂,在課堂上為學生搭建個性表現平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參與到語文交流之中,在培養學生質疑習慣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結束語
綜上,本文從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出發,指出了新課程下學生人文意識養成以及語文學習質量提高的有效方法,確定了以自主學習為主,以教師引導為輔的語文教學方法,同時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只有進一步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將人文意識培養融合進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才能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和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鮮鴻鷹.如何營造良好的小學語文課堂氛圍[J].甘肅教育,2018(05):56.
[2]諸葛驍彥.建立小學班級語文氛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J].課程教育研究,2017(15):110-111.
作者簡介:
鄭鑫(1986-),女,河北石家莊人,二級教師,畢業于石家莊學院,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