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對教師的教學實踐能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全文共分為以下幾個部分:一、什么是教學反思;二、教學反思的必要性;三、教學反思的要求:1.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2.反思要有韌度,3.反思需要積累;四、寫反思的方法:1.寫教后“筆記”,2.分析討論,3.實踐與反饋。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反思? 必要性? 價值?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5-0026-02
一、教學反思的概念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育教學活動的進一步認知,進一步思考。即教師在教育教學結束之后,將課堂教學中的閃光點、失誤點、發展點與疑惑點進行記錄,與課前預設的教學效果進行比較,本節課有哪些優點,有哪些不足之處,近而總結、歸納教育教學經驗,為以后提高教學水平鋪墊基石。
二、教學反思的價值
一直以來,我對教學反思必要性的認識很膚淺,認為只要備好教材,備好學生,對工作認真負責,有沒有教學反思感覺不很重要。殊不知教學反思其實是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因為只有寫好教學反思,才能讓教師收獲一種好的方法,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就是在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反思中成長起來的,反過來這種學習、實踐、總結、反思又對自己的教學起著積極的指導作用。 目前我這邊的很多教師都已經能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學案例、教學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是分階段的,每個階段性的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如果能夠及時進行反思總結,可以使教學經驗程式化、教學方法系統化,教學問題直觀化;在課堂教學后及時反思、及時地總結教學中的優點,發現不足,找到不足原因及解決問題的辦法,接下來再次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和學生,優化教學方手段,積累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是將教學實踐經驗系統化、理論化的過程,有助于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從而使教師經驗理論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教學反思的要求
1.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與他人相互交流,研究別人教學方法上的優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分析比較,找到觀念上的差異,解決手段、方式上的不同,以達到提升自己的目的。比如,有一次我和學校另一名教師同課異構《美麗的小興安嶺》,我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先掃清字詞障礙,再走進課文(我一直采用這種教學模式,自認為效果還不錯)。而對方采用的是新理念教學模式,先進行課前熱身。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課前熱身,就會營造出一種濃郁的學習氛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能充分調動起來,并使學生情緒高漲,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這節課的效果毋庸置疑。課后我開始反思,通過這次同課異構我不僅認識到了自己教學理念的落后,而且學到了許多新思想、新理念。因此,無論是運用行動研究還是比較方法,我們都需要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為支撐,努力學習提高自己教育教學水平,以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2.教學反思要有韌度
反思是一個持續、滴水穿石的過程。不僅要對不同事物或現象要進行反思,還要對同一事物或現象不同方面,進行反思。在不斷反思的基礎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于教學反思不應該一蹴而就。因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景、不同的環境下,反思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所以與不同的個體共同反思,會有不同的認識;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會不同,會出現新的問題、新的答案。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反思的關鍵在于通過寫教學課后總結來理解教學內容,理解自己,與古今對話,與客觀實際對話,與他人對話,與自己對話。
3.反思需要積累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課堂教學時,師生的思維與情感交相融會時,往往會產生瞬間的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是不期而至的,很有可能成為本節課的亮點,如果沒有實時總結并寫出教學反思記錄,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遺忘在記憶的角落,令人扼腕,所以反思的積累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在講解“礻”字旁和“衤”字旁的區別時,我邊講這兩個部首的演變過程,邊在黑板上演示,“示”是如何演變成“礻”字旁,衣服的“衣”是如何演變成“衤”字旁。然后列舉“礻”字旁的字:禮、祖、祀、神、祠等,都與祭祀有關?!榜隆弊峙缘淖郑貉?、袖、襪、褂、裙等,都與衣服有關。這么一講,學生對“礻”字旁和“衤”字旁的區別牢記于心,以后寫這兩個部首的字就不會出錯了。這恰好是我經過多次反思生字教學后得到的經驗。如果我們不進行反思的積累,就會導致教師在課堂上不斷重復著不足,有時也會將好的經驗放到一邊,這樣教師的教學經驗中缺乏由自己總結所形成的、屬于個人特色的典型教學經驗,使教師那些寶貴的極具價值的教學經驗不能被人所用。所以教師不僅要有自己的“反思檔案”,還要不斷更新,這樣才可以自下而上地形成新的教學理論。
四、寫反思的方法
1.寫教后“筆記”
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后,教師回顧教學過程,借“日記”的形式記錄課堂的優點,積累自己的教學經驗,不足之處與其他教師共同探討。我校主要采用三種形式診斷教學:(1)“一幫一”結對子,即老教師幫帶新教師或青年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情況的診斷;(2)同組教師診斷,即組織同組教師統一備課,相互聽課后進行交流,提出評課意見;(3)借大型培訓機會,如國培,請專家參與部分教師的課堂聽課,進行有針對性地分析。還可以通過寫“周記”“一月一記”等多種形式寫反思筆記。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通過寫教后記及對教學過程的分析,檢查自己的觀點和做法是否正確,達到自我反省的目的。寫教后“筆記”重在歸納和總結,要記下教和學的閃光點與不足,還要有自己的判斷、理解、體會、新的認識及整改措施,讓它成為以后教學活動的寶貴經驗。
2.分析討論
每學期學校會開展教師公開課觀摩活動,通過觀看部分教師的教學視頻再現其教學過程,讓執教者以旁觀的身份回顧自己的教學過程,這個活動給教師提供了一個相互學習的平臺。每次公開課或觀看教師教學視頻,執教者會注意比較什么地方是按教學設計進行的,什么地方做了調整,或者說有什么地方變了形、走了樣,討論出現這些狀況的原因。教師們會坐在一起,各抒己見,詳細描述教學過程,長處及短處,然后進行討論分析;學區內部也會不定期舉行此項活動,屆時來自不同學校的教師聚集在一起,先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后就比較尖銳的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不惜爭得面紅耳赤,最后一定要找出所有教師都認可的解決方案,作為教師的共享資源。
3.實踐與反饋
為了弄清楚課堂上遇到的問題的根源,探索改進教學的方案,我們的教師們往往會進行調查和實驗和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廣泛聽取學生意見和建議,了解學生的接受程度,以及興趣和愛好,掌握學生的認知結構,制定出相應的教學預案,作為再次教學的資源。在一節《晏子使楚》的公開課上,一位教師是按課文順序來講,平鋪直敘,無波無瀾;另一位是從“只好”二字入手。舉例說,睡到半夜,口渴難耐,找來找去,只找到了半杯冰水(若平時是絕對不喝的),“只好”喝下,此時學生已經理解到了“只好”表現出來的無奈,教師順理成章引出晏子和楚王較量的三個小故事及每個故事中楚王一次次“只好”的失意,晏子善于辭令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這節課的課堂氣氛活躍,效果出乎所有教師的意料。課后,教師深入學生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們都喜歡第二位教師的教學設計,整節課輕松、環環相扣,過渡自然,重點突出,銜接天衣無縫,難點突破到位。當然,第二位教師的教學設計,無疑成了教師們以后教學的寶貴經驗。
有專家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泵绹鴮W者波斯納也認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的確,寫反思的過程,也是教師成長的過程。
作者簡介:
王世芳(1980.01-),女,漢族,甘肅省甘谷縣人,大學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從事小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