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小娟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下,對于高中美術特長生的培養方式也應發生一定的變化,運用新的培養方式,使學生在美術學習中能夠收獲更多的知識。本文主要從加強師生互動、拓展藝術知識、融合探索模式等方面探討新課程改革下高中美術特長生的培養方式。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高中美術? 美術特長生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5-0226-01
新課程改革的提出,使我們多年的應試教育落下了帷幕。在之前的教學中,我們對高中美術特長生的教學,主要是為了使學生能夠考上好的大學。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在課堂教學中一直對學生的技法進行嚴格的訓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提出,我們意識到原有的教育模式應當隨著時代而改變,應當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更加注重對學生美術思維、美術素養的培養,因此在對高中美術特長生的培養方式上也應發生一定的變化。
一、加強師生互動
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美術特長生的培養方式,可以從加強師生互動開始,在美術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和教師共同探討相應的美術知識,在互動過程中打破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由此使學生可以在美術課堂中放松下來,積極學習。
比如,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教授學生學習素描課程時,教師便可以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為學生進行授課時,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共同討論素描課程內容的方式,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我在為高中美術特長生授課時,便通過這樣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培養。“同學們,在學習素描課程之前,老師要問一問大家,你們了解素描嗎?知道素描是什么嗎?”這時,之前對于素描有所了解的學生便會回答:“素描就是用鉛筆畫的黑白畫面。”還有的學生會說:“素描是用線條表現畫面的,我之前就已經見過素描的畫,能夠將實際的物體畫得非常真實。”我接著問學生:“那你們知道為什么要用素描作畫嗎?素描怎樣才能表現出真實的畫面呢?我們應該怎樣畫?”這些對于素描更深入地了解與認識,會使一部分學生不知該如何作答。于是,我便告知學生:“我們要學習素描,不僅要掌握素描的技法,更要了解素描表現物體的方式。素描是用黑、白、灰三個面來塑造物體的,在學習這一知識之前,我們還要先學習立體的構圖,學習焦點透視,這樣才能全面了解素描。”通過與學生互動的方式,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夠共同探索相應的美術繪畫知識。
二、拓展藝術知識
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對于美術特長生的培養,也要注意對其藝術素養的培養。由拓展學生的藝術知識開始,使學生在美術學習中,逐漸提升自己對于藝術的認識,以了解更廣闊的藝術天地。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向學生講述藝術史的方式,為學生拓展藝術知識。比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素描或色彩的時候,便可以為學生講解具象藝術。“具象藝術就是與現實中的景或物相同或相似,不僅西方國家有具象藝術,我們中國在早期的繪畫中也有具象藝術。在西方國家中,歐洲的早期壁畫、宗教題材的繪畫都是具象藝術的表現。而我國的畫像磚、畫像石中的圖像,也是具象藝術的體現。”在為學生講述藝術知識的時候,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展示相應的藝術畫面,使學生在學習藝術知識的時候,也能夠從直觀的畫面中進行了解。由此,便可使學生對于藝術知識的認識更為深入,使學生在此基礎上可以深入了解藝術知識。當教師在為學生講述相應的藝術知識時,教師還可以邀請學生對自己想要了解的問題進行提問,這樣便可以為學生拓展更多的藝術知識,使學生在美術課堂中,能夠快速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使學生的藝術積淀逐漸提升。這樣對于學生今后在藝術領域的發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融合探索模式
在新課改下的高中美術特長生的教學,在技法上也應給予學生更多的探索空間。教師在技法教學中,可以通過融合探索模式的方式,使學生自行探索更多的美術表現技法。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的美術技法得到鍛煉,還能使學生在藝術表現思維上得到提升。
比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水粉畫的時候,便可以讓學生自己探索更多水粉畫的表現形式。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己嘗試進行繪畫,使學生由此探索更多的水粉畫的技法。我在為學生進行授課時,便是先將水粉畫的各種畫材準備好,之后讓學生自己試著進行摸索。有的學生在畫水粉畫的時候,便用一些小點來表現畫面的色彩,有的學生還可以用不同的水粉畫塊表現畫面,還有的學生會用漸變色彩的線條對畫面進行表現。從學生的畫面表現形式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的繪畫技法在不斷提升,學生能夠在此探索出更多的表現技法。教師只需要在教學中教授學生如何將這些技法表現形式變得更為成熟,使其形成學生自己的繪畫風格即可。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下,高中美術教師可以通過加強師生互動、拓展藝術知識、融合探索模式等方式對高中美術特長生進行培養,使高中美術特長生對于藝術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對于藝術知識的認識得到拓展,對于藝術的表現技法得到鍛煉。當美術特長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拓展時,其藝術素養便得到了提高,其藝術思維也更為靈活。
參考文獻:
[1]周寧.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美術欣賞課程教學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18(08):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