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璐璐
摘 要:從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實踐出發,提出了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構建的原則和體系框架,相應地提出了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推進機制和保障措施,以期為推進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內部質量 保證體系 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 人才培養
隨著國家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對教育管辦評分離要求的不斷落實,作為教學主體的學校只有以創新完善學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為抓手,實施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項目建設,才能充分激活學校質量保證主體作用,落實質量主體責任,從而切實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一、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構建的原則
1.優化體系頂層設計
在質量保證體系構建過程中,應首先做好質量保證工作的頂層設計,從學校實際出發,緊密圍繞人才培養總目標,集中資源,處理好質量保證工作與學校主體工作的“疊加”與“融合”,切實發揮質量管理作用,幫助各教學部門、職能部門減負、提效。圍繞學校發展主線,扎實推進質量建設,確保質量建設取得實效。
2.數據平臺倒逼質量提升
建立智能校園質量管理平臺,基于人才培養狀態數據,實現學校質量數據信息的“無感”采集與挖掘分析,從而對學校整體校情及各項工作執行、質量管控情況進行實時監督、預警和管理,以此倒逼人才培養工作質量持續提升。
3.貫徹標準體現校本特色
以各級文件為基本依據,敢于創新,立足國際職業教育視野,借鑒國際權威認證核心理念,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常態化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和可持續的診斷與改進工作機制。以此為抓手,全面實施人才培養質量優先戰略,為實現學校發展總目標服務。
4.自主診改與各級復核結合
各職能部門、二級學院(專業、課程、教師、學生)實行周期性、相對獨立的質量保證自主診改,開展由上至下、層層嵌套的復核診斷,最終由學校組織抽樣復核,保證診改工作切實有效。
二、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構建
緊密圍繞建設目標,構建針對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以學生為中心,針對目標專業優勢與地域特色制定培養目標,以此為起點,形成完整性、有針對性、操作性強的目標鏈、標準鏈及相應的診改實施機制與保障措施,對專業、課程、教師及學生層面進行內部質量的診斷與控制,有效保證了畢業生的質量。
以校園智能質量管理系統為依托,搭建從社會需求側(職業域)到人才供給側(教育域)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體系架構總體分為三層:數據層、推進層和總控層。其中數據層匯聚了學校現有的各業務子系統,建立了一體化的智能校園數據中心。推進層分別從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和學生層面完善相應的規劃體系,根據學校總體發展規劃,層層分解,落實責任,編制相應的專項任務規劃,完善目標管理制度。根據規劃建設目標,編制建設目標體系,形成上下銜接、左右呼應的目標鏈。同時,通過調研來自行業和企業的用人需求,編制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完善的專業建設方案、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和專業質量標準體系,規范相應的專業目標和計劃確定、資源建設、實施和考核,明確質量控制重點。各專業建設團隊動態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減少專業質量標準之間的差異,持續縮小學校與企業、教學與崗位間的差距。課程團隊以此為依據進行課程建設標準、授課計劃制訂、課程資源建設。課程授課計劃應緊密圍繞學生情況分析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教師層面,以教師發展標準為依據,進行教師成長發展分析,建立教師全職業生涯畫像與系統化的激勵提升機制。在學生層面,利用數據平臺實時采集學生狀態數據,在統計分析的基礎上,監控學生發展狀態,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改進。在總控層,形成總體的智能校園質量校情畫像,圍繞人才培養質量核心指標、重要邏輯關聯進行呈現與預警,從而為學校領導和相關職能部門的科學決策提供關鍵性依據。
三、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推進機制
1.建立分級分層質量報告制度
厘清學校、各職能部門、二級學院和各專業的管控事項,健全相關質量保證制度文件,建立自下而上的分級分層考核性診斷和質量報告制度。依據各職能部門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信息數據,對照設定的工作標準與坐標系,按照學校→二級學院(部門)→專業(科室)三層級,自立目標→自定標準→自主實施→自我診改等步驟,對各類各項工作現狀進行自主診改,形成各級質量診斷與分析報告,進而有效實施、運行、反饋和改進。
2.設立目標和標準管控流程
從實際工作任務和業務流程出發,設計科學、明晰的目標鏈和標準鏈,作為各層面診改的依據和執行標準。專業層面定期進行由行業、政府、用人單位代表,學生與家長代表參與的專業考核性診斷,積極參與國內外專業認證機構對專業的認證,并由此制定專業相關的目標和標準,建立專業招生、人才培養、就業創業的聯動機制,實施專業動態調整,適應以市場需求引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求。課程層面根據學生畢業標準分解確定學生學習標準,明確關鍵性質量監控要素。據此設計考核節點和方式,課堂教學過程緊扣各教學環節,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實時跟蹤、評價和改進,及時糾正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提升教學質量。
3.實施實時數據采集分析
通過建設對接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的智能化信息質量管理系統,進行學校各業務子系統的總體規劃和整合,消除信息孤島,實現質量生成過程中的數據采集。在對數據進行全面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形成系統化的自我診斷信息鏈,用以監測專業建設、課程教學質量狀態,教師職業生涯和學生發展情況,據此進行及時反饋與改進。
4.質量考核與績效激勵相結合
建立由質量管理方和質量生成方共同組成的兩級質量考核體系。學校層面由各質量管理部門,依據學校制度文件,對照各項任務目標對各部門重點工作和環節進行考核。部門層面由各質量生成部門成立內部質控小組,對照質量控制重點進行自主檢查,發現問題可進行自主改進,提交學校后,再由職能部門進行復核。將兩級考核結果納入學校常態化的績效管理之中。將考核結果與各部門、人員績效掛鉤,動態設置權重,強化關聯,長效激發全校全員的質量意識和質量建設的主體能動性。
四、內部質量保證體系運行的保障
1.加強全員意識
充分把握診改的全局性,其與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工作,與各部門、全體教職工的常規工作密切相關,關系到每位學生的發展。應鼓勵引導學校各部門、教職工、學生按照診改工作要求,切實轉變理念,增強診改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推動質量的持續改進和不斷提高。
2.強化責任落實
強化責任分工,確保各項任務分解到具體部門和人員,將內部質量保證工作目標和任務納入年度工作計劃和績效考核,定期組織開展考核性診改,加強監督檢查和跟蹤分析,確保各項工作任務取得實效。
3.豐富專項研究
將內部質量診改及相關研究專題納入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鼓勵教師結合診改工作的目標任務,邊診改邊研究,積極開發校本教學診斷項目,完善診改工作體系并自主開展診改,總結提煉診改工作中的實踐經驗并上升為理論體系,促進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實現創新發展、特色發展。
4.落實配套保障
通過優化學校內部管控機制,將控制過程貫穿到日常工作中,推進相關配套保障的落實,如制度機制、組織架構、信息化資源、專項經費等,進而全面保障學校質量診改工作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Z].教職成廳[2015]2號.
[2]教育部辦公廳.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Z].教職成司函[2015]168號.
[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Z].國辦發[2019]4號.
[4]任占營.專業建設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著力點[N].中國教育報,2016-01-26.
[5]袁洪志.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立與運行實務[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