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霞


【關鍵詞】體育教學;研究性學習;傳接反彈球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89-0062-03
近年來,南京市力學小學一直致力于兒童研究性課堂的打造。為了更好地彰顯研究性課堂的特質,學校又積極開展兒童小項目研究的實踐,它要求教師解放學生的思維,凸顯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下文,筆者以五年級《傳接反彈球》一課的教學為例,具體談談兒童小項目研究的實踐。
一、激發興趣,引出課題
熱身活動結束后,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有哪些傳球方法嗎?”學生:“雙手胸前傳球、反彈球、單手傳球”。教師用移動黑板出示反彈球傳接圖解,學生齊念課題“傳接反彈球”。
二、提出問題,理解技能
師:什么是反彈球?反彈球傳接球和雙手胸前傳接球的區別是什么?
生1:反彈球就是球落到地面后彈起來的球。
生2:反彈球碰地后再接,雙手胸前傳接球時球不碰地。
兩名學生用籃球進行球反彈練習,觀察反彈角度和自己用力方向的關系,在此過程中,學生理解反彈。之后學生分享球反彈的高度、方向與用力大小及方向的關系并找出遇到的問題。
三、實踐研究,學習技能
談話引導:老師為你們畫了幾個相距三米的點,并提供標志墊,請同學們想一下,你們可以如何進行研究?
研究設想:可以站在固定點上進行傳接球,看球落下反彈時,對方能否接住;可以站在不同距離處傳接球,然后觀察球的落點在兩點間的什么位置時容易被接住。
行動研究:同學們的研究設想很好,下面兩人一球,站在固定的點位上(自己選擇距離,一米、二米、三米),一傳一接,注意觀察。
在巡視中,教師發現有的學生掌控不了籃球,有的學生一直忙著追掉在地上的球,有的學生責怪對方傳球不到位……
交流討論:教師集合學生,組織討論如何傳接反彈球。學生對雙手呈八字型持在球的后上方,向前下方傳球的動作認識一致,但對球的反彈點在兩人中間點還是非中間點存在爭議。
動作展示:針對學生的爭議,教師請兩名學生配合傳球,其他學生觀察反彈點對接球的影響。學生傳了幾個中間點反彈球后:
生1:你發現了什么問題嗎?
生2:你傳的球我要跑動才能接到。
生1:你認為是什么原因呢?
生2:你傳的球反彈的高度不是太高就是太低,而且球離我太遠。
生1:可能是我傳球的力量不夠,待會兒我傳球時力量加大點。
(他們傳了幾個球后)
生1:這次怎么樣?
生2:雖然接住了,我覺得還是不夠好,不是很穩,球離我比較遠。
生1:反彈點再靠近你一點,試試好不好接?
(兩人調整反彈點繼續傳接練習)
生2:這樣就容易接住球了。
生1:我知道了,傳球人必須把球傳到靠近接球人的位置。
力學原理:這時,有個學生舉手說“老師,反彈點的選擇可能與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有關”。教師請他在移動黑板上畫圖講解, 反彈的角度與傳球的角度應該相同,若球的觸地點離接球人太遠(如圖1),反彈起來的最高點就會離接球人遠,也就不容易接到球。
生2:我們離得再遠點,把距離平均分成三段,再傳接幾次,然后驗證球的反彈點在距接球人三分之一的位置時是否最容易接住。
他們借助地標墊標出反彈點,然后進行傳接球練習(如圖2)。
生2:球傳在離我三分之一處時最好接。
生1:按這樣的思路多練習幾次,你傳球時反彈點要靠近我。
這次傳球人將球的觸地點向接球人靠近,在距接球人一米的點上。他們發現球傳在離接球人三分之一處(即傳球人的三分之二處)時最容易接。
比較探究(評價):同學們,同意他們觀點的請舉手,學生一致舉手同意。教師組織學生選擇適合的距離,然后三等分兩人之間的距離,傳球時把球傳到距自己二等分的點上。學生在不同的距離處進行傳接球練習,用行動法來比較反彈點對傳接球準確度的影響,并尋找最合適的反彈點。
歸納探究(生成):教師引導學生就自己的練習情況進行總結,并得出“傳球人手呈八字型,持籃球的后上方,向斜下方傳球,用力大小適中,反彈點在離接球人三分之一處”的傳接反彈球的動作要領。
四、趣味運動,熟練技能
集體練習:近、遠距離的傳接反彈球練習。
技能比賽:近、遠距離定時比多、定數比快。
拓展思考:傳接反彈球的優、缺點是什么?籃球比賽中,什么情況下運用反彈球?
總之,體育課中的研究性學習不再是對體育技能的簡單模仿,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發現、生成直至掌握技能。為此,教師要做到:為學生搭建探究的腳手架,引導學生學會探究,當然最重要的是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